细水常流是节俭还是中年符号?

我们经历的每一天,不管是隔离蜗居,还是通勤学习。每时每刻,都有一些事情,如同激流勇进的水花一样让人沉思和感悟。

就像我所在的隔离点——向阳沟小区,我们二号楼里的五百多号人,每天都上演着朴实的众生相。

因为突发的西安疫情,一群来自不同小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楼上楼下的集体。

虽素昧平生,现在却一同经历,一同感受。

一日,一位邻居在群里分享,他来到隔离点后get到的新技能,并附上一张图。只见,一个被打开的烧水壶上,两个白馒头并排放在一对筷子上。原来,那人用热水壶在热馒头。

这仁兄,也是见仁见智。

随之,群里很多人放话跟过来,有的说,你怎么会有筷子啊?有的说,昨天的馒头,没吃完,我全扔掉了……

那个邻居马上发话,你们不知道细水常流吗?用完的筷子洗一洗,下次再用,不就可以省下一双新筷子吗?我们每天的饭菜,都得等志愿者给我们送,我们这么多人,又不可能按时按点地吃饭。剩下的馒头,这样热一下,也可以垫一垫啊…… 

有人好像若有所思地说,我还不知道一次性筷子可以洗洗再用呀~

我们刚来房间的时候,政府已经把生活物质配置得非常齐全,我们虽然两个人一份物质,我估算了一下,如果按14天隔离期来算的话,大概率是够用的。

可是没过几天 ,群里就有很多邻居嚷嚷,有的说卫生纸不够用了,有的说垃圾袋没有了,有的说洁衣液用完了……然后,开始给志愿者接龙生活用品。

我九岁的儿子看到了,问我,妈妈,我们需要接龙生活用品吗?我说不需要。儿子好奇地问,为什么别人的东西总是不够用?

我想了想说,可能是妈妈知道细水常流的道理吧。我用家长式的语气说,第一,不管是国家发的还是买的,我们都不能浪费;第二,凡事都要计划,我们的生活物品,要按14天来计划着用啊。要不,山穷水尽的时候,我们就很被动。

儿子好像也开始似懂非懂起来。

我这时也陷入了深思,以前的我,也是大大咧咧、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性格。我也不知何时,开始懂得细水常流。是成家有了孩子以后,还是事业遇到危机以后,还是人到中年以后?

原来,细水常流过日子也是岁月赠予的附属品啊。

(城南吾桐,坐标西安,一枚文字爱好者,也是热爱生活家。热衷于言过其实地给生活润点色、名副其实地把时间塞充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水常流是节俭还是中年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