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

        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这是我们单元测试的一个小短文阅读,读写结合的一个考察点是“我也能仿照短文写一写”:春风吹,春风吹,(  ),(    )。结果孩子们的答案就呈现的是春风吹红了苹果,吹白了棉花,吹黄了麦子……

        近日正在学习两首《古诗二首》——《池上》和《小池》,比较这两首诗内容的异同点,说到夏季,说到夏季是哪几个月,说到何为初夏,说到荷花开放的时节,有些孩子就啥都懂,有些孩子就啥也不懂,有些孩子表示连荷花也没见过,而据我所知,他家门前不远处就有一处美致的荷塘……

        昨天午休后我一进办公室,发现同事的三个宝贝正在专心地写着字,估计她们的妈妈早到校去路口执勤了,都是一年级的孩子能这么自觉地学习,我心生佩服,随口说:“哇,一群啊!”,一个宝贝说:“这还算一群?”言外之意是才三个人就说是一群?面对这个质疑的小家伙,我来了兴致:“那你说几个才能称为一群?”三个小家伙有的说俩,有的说五个,有的说不知道,我让她们回去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查资料问问家长搞清楚几个人才能称为“一群”,她们愉快地接受了。

        虽然一年级孩子的知识受限这是现实,但在年龄范围内总是不乏知识丰富、思维灵活、颇有眼力劲儿的孩子,我想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氛围一定是浓厚的,家长对教育的认知一定是多元的,绝不仅仅是把孩子送进校门就认为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

        教育的生活性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生活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