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听书笔记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历史上第一位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在这本书里,卡尼曼提出了一个对传统经济学非常有颠覆性的观点,就是在很多情况下,人并不是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

首先,本书谈了人类的双系统思考模式,系统1是直觉系统,运行时无意识,产生快思考。系统2是非直觉系统,运行需要主动控制,保持足够专注,产生慢思考。每一个人的思考都是系统1和系统2的混合,两个系统互相合作,通过学习,系统2可能向系统1转化。但现实中由于系统2的懒惰,系统1往往会成为思考和决策的主宰者。

然后,我们谈了系统1在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会导致的偏见和失误。比较典型的是三种偏好和四种效应。我们把它们叫做系统1的“七宗罪”。系统1的直觉式快思考,可以导致典型性偏好、可得性偏好、因果性偏好等三种偏好,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和禀赋效应等四种效应,引起偏见和失误,使得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失效,也让我们的思考和决策面临风险。




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共同说明一个问题,人类的系统1是一个具有先入为主特性的系统,先输入的信息在判断中能够占据优势地位,不管这种信息是第一印象,是事先设定的参考值,还是描述时的词语和修辞,都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判断。第七宗罪,禀赋效应,是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它价值更大。

最后,我们谈了如何避免系统1带来的偏见和失误,改进我们的思维。需要放慢思考,主动激活系统2,对系统1的直觉思考结果进行理性检验,减少偏见和失误。激活懒惰的系统2,可以通过自我提示,也可以通过外部提示,运用事前验尸和饮水机闲谈的方法,让系统2更好的发挥作用。

卡尼曼教了我们一招,叫做事前验尸。听起来名字有点恐怖,其实它只是一种有意识的激活系统2、启动慢思考的集体决策方法,也就是让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决策时,先假设这件事情将来会失败,然后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写下导致这件事失败的可能原因,同时按重要性和概率进行排序。这样可以未雨绸缪,预防这些因素,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卡尼曼还有一招,叫做饮水机闲谈,就是让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到比较轻松的环境,比如办公室的饮水机旁,听听大家的闲谈和批评。去面对这些批评虽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气自我批评,还是容易得多。而无论是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目的都是一个,让思考慢下来,让系统2运转起来,尽量避免系统1的直觉思维和快思考,可能给你带来的偏见和失误。


关于对理性和非理性的认识,主流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在很长时间里,都被认为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公理,它让我们相信,我们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出于理性计算,都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但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理性其实不那么可靠,我们的决策过程其实充斥着偏见和谬误,甚至是自欺欺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快与慢》听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