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书》只要有伯乐,就会有千里马

《淮南子》说:有什么本事就给他什么职位,有什么能力就让他做什么事情;力量足够,举什么都不重,能力足够,做什么都不难。

《素书》里面说: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任:任用、信任;

材:人才、才能;

使:使用、行使;

济:成功、告成;

物:事物、事务。

善于发现人才,也要善于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才能成就大的事业。

成就任何一件大事业,关键在于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和团队之间的配合,用人有三个层次:

1.知贤

知贤,就是说有看人识人的本领。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能够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发掘其闪光点,并认可他。这本身就是一种度量和气魄。

对于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的人是做不到的。

比如项羽,其实他身边一直不缺人才,但是因为一身傲气,又不善于接纳三教九流的人才,以至于人才流失,错失韩信就是他最大的损失;

韩信军事才能极高,后来被刘邦所用,成为了打败项羽的最大功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比如一台功能先进的电器,没有电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时势造英雄,没有时势就凸显不出英雄,英雄也无用武之地,不知贤,就是埋没人才。也是自己的损失。

2.知贤善用

北宋欧阳修的《乞补馆职札子》里说:“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

善于用人的人,一定能使有才能的人竭尽自己的力量,有见识的人竭尽自己的智谋。

人各有其才识,善用人者能委以与其才识相应的位置,使他的才干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刘秀,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他用“云台二十八将”为其一统天下。汉明帝永平三年(60年),汉明帝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这二十八位大将的画像,以示表彰,称”云台二十八将“,与汉宣帝的”麒麟阁十一功臣“,唐太宗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齐名,位极人臣之最。

天下大统以后刘秀采取退功臣进文吏的办法。对功臣大肆奖赏,给足他们荣华富贵。接着逐渐收回他们的军权,让他们远离国家权力中心,保证都能全身而退,善始善终。

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文韬武略、知人善用,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没啥黑点的皇帝。

毛主席用了18个字评价他“历史上最会用人、最会打仗、最有学问的皇帝”,可见盛赞之高。

知贤+善用是两种技能,发现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上,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前者是慧眼,后者是谋划,这是成事的两只脚,缺一不可。

3.用人不疑

信任是相互的,只有得到真正的信任,才会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地发挥其所长。得不到信任,做事肯定也没那么尽心,有所戒备,甚至还会伺机倒戈。

秦孝公任用商鞅,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秦孝公对商鞅是绝对的信任,所以商鞅得以放开手脚,积极实行变法,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

齐桓公任用管仲,放下一箭之仇,付与大权,管仲尽其所能,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历史上知贤却不善用,最后导致挫败的例子也有很多。

比如燕昭王用乐毅打下了齐国七十余城,导致齐国几乎灭亡,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燕昭王死后,他的儿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猜忌乐毅,逼得乐毅愤而投奔赵国。失去了乐毅,结果前功尽弃,全部城邑被齐国尽数收回。

又比如屈原,自小聪敏好学、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心灰意冷,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而楚怀王最后也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

人才非常难得,发现人才并善用人才的人更是高明。习近平说过,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能够“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不仅需要有识才的慧眼,还要把人才放到适当的位置,令其发挥其所长,才是真正的爱才惜才,才能互相成就,建功立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素书》只要有伯乐,就会有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