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趣释》28

厷,肱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形符号表明指的是手臂(上臂),因此这也是个指事字,即股肱之肱的本字。上臂是最显肌肉的地方,凸起的肱二头肌是强有力的象征,所以旧时常把皇帝倚重的大臣称为“股肱之臣”,犹如现在说“左右手”或“得力臂膀”。




尋,寺,寸,尺

图片发自App

像双臂张开以量长度。古代度量不精,以人身体的某一部份为长度标准,如以腕横纹处为寸,这是金文寺字作

图片发自App

,下面所从之寸就是以一长点指向手腕以表所示,现在中医也还把这里叫做“寸口”;前臂为尺,甲文金文中都没有尺字,秦代小篆作

图片发自App

,大约是由

图片发自App

讹变而来,原本是指前臂,所以近掌下缘那根前臂骨现仍叫尺骨;双臂平伸为寻(尋),这是比尺更大一级的单位。周代规定十寸为尺,八尺为寻。到近代,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仍以双臂为丈量布匹等的单位,叫做“一排”。



图片发自App

人的腿足之形。《说文解字》:“疋,足也,上象腓肠,下从止”。腓肠指小腿。从字形看,实际上这是包括大腿的整个下肢。



图片发自App

由人脚板

图片发自App

形省变而成,即“趾”的本字。和手形“又”一样,也仅由三趾代表五趾。这个字在构字中也用得很多,其形态有左有右,时横时竖,或正或倒,常隶定为龰、㐄、夂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甲骨文趣释》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