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的一点思考

     

图片发自App

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不同学校对课程的发展都有系统的课程设计,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学校,课程发展系统科学。我们学习的这几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课程设计及发展的优势,让我大开眼界、深受感触。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譬如吉水的棋类、击剑、足球,均儒小学的科技以及凤桥小学的竹刻深具特色,值得学习。在学习中,认为学校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图片发自App

科学合理的课时安排是课程设计的关键。一个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整全发展。学生在校时间各省都有明确规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基础课程是大餐,拓展课程是零食,怎么保证营养的搭配,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时间设置值得重视。目前,学校在课程的时间开设上也存在一些公利思想、跟风思想,不能从学生出发,人为设置课程时间,不同程度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学习,造成了孩子学习的低片面发展。《中庸》中有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课程时间的安排也需中和。科学合理的课时安排成就了优质学校。

图片发自App

      教师素养是课程成功的基础。一个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能够成就一门好课程。这几个学校特色课程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群优秀的专注的教师在支撑,凤桥小学一个教师为了开设竹刻课,利用假期主动到民间拜师学艺,教师的执着、热爱,自觉带动着学生自主学习。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对于教师的培养是课程建设的前提。

图片发自App

      课程管理是学校发展的重心。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在初级阶段多是取长补短,吸收别人的可取之处,让学校的课程快速发展起来,这个阶段注重‘量’的发展,形式大于内容。当课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中开始出现新的困惑,使学校发展进人瓶颈期。要突破瓶颈,反思是关键,反思能够帮助发现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让课程得到系统发展,使课程发展进人第二个高峰期。课程的系统发展,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素养,也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好多学校为此成为三雅校园,成就学生之文雅、教师之儒雅、学校之高雅。也许我们不虚此行,看到的就是这些精髓。学校要继续高阶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华为虽是企业,但在发展中是很好的案例,和学校成长发展规律具有一致性。学校要想真正成为国际学校,学校课程的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的诊断和评估,离不开质量管理标准化,华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华为总结的管理经验是学习先进经验先固化,再优化等,这其中蕴含着极大的发展规律。我们学校课程文化要高阶发展,也需学习世界先进学校的课程文化,先固化,再优化。充分利用先进的科研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而不是每一项内容都从头做起,浪费时间,再进行基本研究。因此,依托科研院校对课程文化发展做好规划和指导是必经之路。

图片发自App

        我校对课程发展的思考。课程重在在引领,让教师明白“做课程”的流程:⑴确定主题。结合孩子的生活(常态生活与学习生活)与兴趣,立足课标要求,每学期应培养孩子哪些能力,由教师引领学生共同确定所探究的主题;⑵布置任务;⑶付诸行动;⑷成果展示(有文章式、绘画式、海报式、作品展览式、报告式等形式);⑸反思总结。

      做课程是属学校较为重要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知道课程要素有六个:目标、文本、过程(师生凭借文本所进行的“教”、“学”、“做”的过程)、评价、时间、空间。围绕以上六个方面,我们引领教师做了以下工作:

1、解读课标。在研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依照从学段、学年、学期、单元逐级解读,启动学科“项目组单元目标教学”模式。

2、课程资源。结合目标与学情,灵活选用课程资源。国家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固有知识、学生生活、大自然、社会万象,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只要适合孩子,皆可以成为教学资源。文本选用的标准是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课标规定学力达成的要求,关注文本与学生的融合度。

3、重视教与学的过程。⑴围绕“过程”,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与教师量化脱钩,要解除对教师束缚,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教,教师考,互动生成,共同成长;二是教师量化,只重视日常教学、教研环节或过程;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建构课程的能力。⑵ 行为与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在改变:要视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讲解式、启发式、帮扶式、引导式、陪同式、隐身式等。学生学习方式在改变:方式无所谓优劣好坏,关键是看是否适合个性差异的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策划、谈判、设置情景剧、竞争、归纳、观察等,采用何种方式,其主要依据是“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这一核心。凡是孩子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能想的,就让他自己去想。一言以蔽之,孩子在参与过程中的高兴愉悦,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⑶教会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每一自然段的“谁”(主要人物)和“怎么样”(干了什么,或结果),即“中心词”这两项内容,“带出”自然段的“段意”、逻辑段的段意,再由逻辑段的段意,带出文章主要内容。“两抓一带”这一解读文本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先让学生拥有“两抓一带”意识,再通过课堂的专项训练,一两个学期之后,学生文本的理解力、感悟力,信息提取力会明显提升。其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如果按照这种方法长期训练下去,就能达到文本解读“快”、“精”、“准”,自然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图片发自App

4、课程评价——探索学科“板块式”评价模式。告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羁绊,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过程性“板块式学科评价”模式。该模式有以下特点:

⑵评价思想:关注过程,注重学生的多种核心素养的达成。

⑵评价项目:将学科知识与技能分成若干板块。譬如,语文学科,期中考核板块有:生字过关、教材精彩片段背诵、经典诵读监测、“通读一本书(课外)”、话题演讲共5个板块。期末则是语文“双基”监测(笔试)。数学学科期中为:“速算(笔试)、算理解说、家校数学生活及问题应用”三个板块,期末和语文一样,也是“双基”笔试监测。

⑶评价方式:鼓励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开放式的评价机制,采用“组评”、“班评”、“级评”、“校评”相结合,构建立体式、多元评价体系。像语文学科的 “教材精彩片段背诵”、“经典诵读监测”、“同读一本书(课外)”就可以利用零零碎碎的时间,采用“班评”或“组评”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至于“生字过关”、“话题演讲”则必须由学校统一组织,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酝酿、渲染氛围,学段教师联合,邀请家长参加,每15-20个学生组建一个考室,有旁听、有观摩,有服务,有监测,组织严密,为孩子提供一个最好的展示平台。

⑷评价流程:按照“制定方案——确定流程——分配任务——组织实施——反思诊断——评议总结”的流程,切实做好每个板块的评价工作。

图片发自App

⑸影响与效果:评价改革“解放”了教师与学生:学科质量评价下移,解放了教师。学校不再根据“一张试卷”,给教师量化。把学科评价的主动权还给老师,学校只是划定评价板块,起引领、指导、监督作用。至于教师的量化则是通过参与校本教研、专题研讨、项目组成员表现、“两字一话”展示情况、辅导学生获奖、学科论文发表等这些个人业务提升方面过程性的指标数据进行评价。

关注学生学科素养,把学生从“死记硬背、文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就能为学生提供有营养的课程资源,学生多种技能的展示,又会一次又一次的找回自信,生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无穷欲望与动力。

“过程性板块式学科质量监测”改革,盘活了教与学的每个“环节”,使学校、教师、学生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图片发自App

5、学习空间的改变:可以上室内课,也可以上室外课。

6、课时的改变:大小课时要灵活选择:大课(60-120分钟)、中课(40-60分钟)、小课(10-30分钟)。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课程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