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糜骨之壤》[波兰]

一个寂静偏僻如同老人一样正在老去的山村里,寒冷昏暗又漫长的冬季某一个晚上,一个被雅尼娜·杜舍依科起绰号为“大脚”的邻居被雅尼娜·杜舍依科的另一个邻居“鬼怪”发现死在家中,鬼怪叫上雅尼娜·杜舍依科一起给大脚处理后事,两人发现大脚的死因是吃饭时被鹿骨头卡死。

随后是接二连三的死亡事件:警察局长、农场主、董事长、神父。

他们都是有狩猎经验的男性,而且在他们的死亡现场都和动物有关,长时间来的随机死亡事件让整个山村弥漫着恐慌、冷漠和阴暗……

各类网站都在说本书讲述的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一个物种(人)与其他物种(除人以外的动物)之间的关系,但我看完之后我更加觉得,这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1.关于与世界的联系和自我定位

本书所讲的故事以主人公雅尼娜·杜舍依科为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她是一个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亲戚的退休的英语教师、占星术爱好者、动物保护者,她曾经还干过桥梁建筑师,也曾是一名掷链球运动员;她还有一些类似于风湿类风湿等的骨骼肌肉疾病;在冬季时她会帮助一些离开村庄回到城市或者老家过冬的人照看他们的房子。

在大脚死亡之前,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对周围的邻居朋友们都是起的绰号:大脚、鬼怪、黑大衣、女作家、好消息等,她认为正式的学名并不能表示出一个人在她的世界中呈现的样子、留给她的印象和她对这个人的定位与认知,因此她给她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起了自己喜欢的绰号,因此她厌恶别人叫她的名字,她认为这并不能凸显出被人对她的认知。

她在通过起绰号这种行为建立自己的王国,建立自己可以主宰的世界,增加对生活和思想的掌控感。同时也表明她的自我定位与对世界的定位都产生了偏差:名字作为代词可以起到定位个体、划定社交距离的作用;雅尼娜给别人取的绰号都没有人名,反而是比如:鬼怪、大脚等的,而给动物们起的名字则是“姑娘们”;所以雅尼娜的世界观其实是有问题的,她的作为人的社交属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她通过起绰号建立自己能掌控的精神世界和内在社交。

2.人活着就是为了意义,意义能给她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死亡事件接踵而至,她常常给警局写信,阐述自己通过占星术对每一个死亡现场的分析,试图让当局相信这些人的死亡原因都是出于动物的报复:

大脚是被鹿骨头卡死、警察局长坠亡的井边散布鹿蹄印、农场主沙克的尸体被动物啃咬、董事长的尸体下全是昆虫。

她想通过占星术的分析再次向世人强调:猎杀动物的行为天理不容,会遭到动物的报复,并希望世人也能接受这种解释和原则。

诸多信件没有一封得到回复。她的占星术也并没有得到周围任何人的认可,就连来往最多的一起翻译威廉·布莱克的著作的迪迦都不理解也并不认可她的占星术。她的占星术更像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怪诞行为。

在死亡事件发生以前,她也经常去警局反映狩猎行为的不合理性,她认为“动物能展现一个国家的真相”。她希望狩猎行为能够被禁止,她试图得到官方权利的帮助和支持,但却被说“您别太往心里去了,也别再这么以天下为己任了”,换言之:您别没事儿找事儿,别给我们添麻烦。

也就是说,她所追求的东西都没有得到支持,甚至得不到承认,她生活的所有行为、意义都被否定。

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以往的生活也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未来受限于寿命和健康,已经不能再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被称为“老太婆”、“老疯子”、“怪人”,她和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可靠的链接,孤独而倔犟,对这个世界防御机制拉满。

所以她的“小姑娘们”对她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保护动物这件事也成为了她的执念:在盗猎、偷猎频繁的地方作为一个年老的动物保护者,为动物发声,这让她觉得自己的世界还是有事情可做的,自己还是被需要的。所以她会去思考生物的“有用”与“无用”。所以她说“人有所依是一种幸福”。

3.她一直在尝试理解这个世界,一直希望自己能融入、被接纳

由于对自己没能很好的定位,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所在,也没有和世界的正常的亲密链接,雅尼娜觉得这个世界有点捉摸不透。

占星术很难?其实占星术很简单,相比这个复杂而深不可测、难以接触的世界,占星术是一个和保持世界链接的重要途径:我不理解世界,我理解占星术就好了。

故弄玄虚也罢,装神弄鬼也罢,自欺欺人也罢,实际上是伪科学也罢,她需要一个途径/工具来向她解释这个世界,所以那些星位图可以“透露”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星位图/占星术的结果并不会很简单就能现实出来,就像是一个有(伪)中转站的映射关系,星位图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之间并没有任何强联系和相关性,它只是一个让世界变得“合理”、可理解的工具。

所以她在死亡事件发生后,通过占星术来给死亡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希望借此来说服自己,也来说服别人。

但由于这种映射其实并非真实映射,而是定义式的强行解释,并不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和分析科学,所以它暧昧又神秘。所以她被称为老疯子、怪人。

另外割裂感还来自于,明明是个占星术的拥趸,但却在尝试用实证科学和分析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世界、接受世界、融入世界:比方说自己动手,亲自去做孟德尔豌豆遗传实验;多么笨拙的一种方式啊。

她做这些孟德尔的实验,其实也代表了其接纳新知识的速度、对世界的包容度、好奇心等几乎是负数吧。再怎么对世界好奇的人都不会想着要将自己所接触过的任何一个科学结论自己再做实验验证一遍的。没有那个必要。

另外,由于本书是以一个与世界没有强联系的、独居的、喜欢占星术的老太太的视角展开的,所以有大量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散发腐朽、衰亡、阴暗、悲伤、孤独,同时也有自由和留恋、向往、挣扎:她已经融入不了这个世界,无法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无法理解她、接纳她。

基于以上感慨,我认为这本书在建立一个人的世界观的过程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你必须探寻你人生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并且和世界保持着适当的连接。

另外:整理读书笔记时注意到豆瓣上于2021年1月25日有一篇题为“当一人类失去定义世界的能力”的读书分享,让我觉得很开心。我们不曾相识,素未谋面,但我们在一件事情上有同样的认知,这让我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同样的,自己也并不独特。我也只是芸芸众生之一罢了。

后记:关于本文的标题:

我主要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意义、价值感等,对自己要有定位、对世界要有定位和良好的链接,但仍旧取名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因为我认为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标所在,完成自己的价值感、意义感、目标感的建设这种个人精神世界、灵魂层次的建设工作主要还是依靠自己来完成,你可以有朋友、亲人、爱人和你同行,但他们仅仅是让你不那么孤独、帮助你完成整个世界的架构,整个世界的核心仍然立足于你本身,不论这个事业是否完成,你的所有感想都是发自你的内心,这些体验感几乎没有人能和你百分百重合、共鸣,因此这是一条必须由自己走下去的孤独之路,因此我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糜骨之壤》[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