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惨痛的失败——土木堡之变

1368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的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大明,这个王朝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这个王朝骨气的最贴切的描述。但是这个有骨气的王朝在1449年,建国100余年的时候出现了最大的帝国危机——土木堡之变。

1449年,漠西蒙古瓦剌,借口明帝国为满足他们进贡邀赏的要求,开始在边境地区不断制造摩擦,当时的大明王朝的掌舵人是明英宗朱祁镇,他九岁登基,时有三杨辅佐(杨士奇,杨荣,杨溥)和英国公张辅,社会尚算安定,但是在其统治期间,重用宦官王振,1442年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掌握大明王朝政权,大明王朝政治开始腐败。明对瓦剌的挑衅,王振不断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英宗当时年轻气盛,不顾大臣反对,带领大明王朝20多万军队亲征瓦剌,但是由于指挥的失误,大明王朝20多万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灭,随军大臣几乎全部战死。

被俘的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断层,朱棣留下的大明王朝精锐部队全军覆灭,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使得大明政治中再没有可以制衡文官集团的政治力量,皇帝为了维护统治不得不依靠宦官击集团,间接导致明朝后期出现宦官,文臣轮流掌权的局面。从战略上来看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被迫改变自己的战略方针,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30年前,明成祖朱棣为了彻底消灭北元,五次北伐,数次击破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被迫明朝称臣纳贡。为什么30年后,局面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大明王朝为什么会失败。表面上来看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大明王朝败坏的军政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建立了寓兵于农的 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卫所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卫所官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种之事,已经常发生,这个目标渐难以达到。正统三年(1438年),逃亡官军竟达1633664人。这就使得原有的卫所制度难以为继,导致当时的军队兵员不足,训练荒废,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

大明的卫所

第二、指挥失误,仓促应战,先说仓促出战,朱祁镇作为一国之君,心智极不成熟,一切大权交由王振,王振怂恿他御驾亲征,他就御驾亲征,而且不顾大臣劝告,仓促出兵,既不制定战争策略,也不了解敌情,连最基本的后勤保障都没有搞定,就急急忙忙御驾亲征,导致军队最后因后勤不足而崩溃,再说指挥失误,在不知敌,不知己的情况下,英宗开始了他瞎指挥的序幕,其一、进退失据,在明军主动发起攻击后,初次交锋明军失败,但是这次小的失败的损失对明军来说九牛一毛,但是明军仓皇后退,但是后退又不彻底,不进坚城驻守,而是在平原地带徘徊,既失去了时间,又失去了战斗主动权。其二、路线一变再变,英宗先是要去王振老家给他撑场面,后来又担心军队踩坏庄稼,再次改道,这种行军路线的一日三变,不仅使得军队疲惫,也给了也先军队追击的时间,同时屯兵于野,也是强化了蒙古骑兵的追击和野战,弱化了大明军队的火器优势。

明军行军图

第三、没有充分了解对手,大明对蒙古的了解还停留在那个被明成祖朱棣打的臣服大明的蒙古,还没有意识到瓦剌和被击败的鞑靼是不一样的,而且通过20多年的休整,蒙古已经开始再次崛起,在这种一个变强,一个变弱的情况下,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大明局势图

到底谁该为这次失败买单。

这次失败,许多人认为土木堡之变是王振怂恿的结果,王振是这次失败的罪魁祸首,这个观点我同意但又不同意,王振是这次失败的罪人不假,但是罪魁祸首还轮不到他,我认为罪魁祸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首先,作为皇帝,重用宦官祸乱朝政,远离贤良,使国家腐败,军备废弛。为了脱离三杨控制重用王振,甚至四朝元老托孤重臣、勋贵之首位极人臣的太师国公张辅,都被一个佞幸宦官喜宁欺凌到只能忍气吞声以避祸的地步。其次,好大喜功,虽然出兵是王振怂恿的,但是作为皇帝他不点头,这事可能发生吗,作为皇帝的朱祁镇渴望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建功立业,这样就可以解释他为数次改变行军路线,屯兵土木堡,因为他想赢,而不是灰溜溜回京,同时成国公朱勇带领五万精锐骑兵作为殿后部队,不做防御反以战斗队形主动攻击也先就业说的通了,可能明英宗认为,成国公朱勇军队多于也先,可以将其击败,然后自己再去收人头,满足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但是事与愿违,他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能力,同时当时的明朝军队也没有开国之初的那个实力,所以种种原因的堆积,造成这次大败的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王朝最惨痛的失败——土木堡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