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

本文参与了 SegmentFault 思否 2023 年度有奖征文,欢迎正在阅读的你也加入。

大家好,我是杨成功。

2023 年想必大家的感受都一样:互联网行业阵阵寒潮,裁员降薪远没到终点。我也终于放下了执着多年的“大厂梦”。很多时机错过了就没有了,硬追没用,倒不如调整方向,拓展新路子。

这几年我的精力几乎都花在了工作上,因为只要提升技术,基本都能踩上“面试->跳槽->涨薪”的正循环。今年开始这个逻辑算是被推翻了,大家都求稳,如果不为了跳槽,All In 技术并不会带来多少成果。

所以,在经历了一段迷茫期后,我决定把空闲时间从技术中抽出来,投入到生活中,开启多线任务。

花了一年多时间,写一本《前端开发实战派》

写书是工作之外的第一条线,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大工程。在写书前我已经写了一年多的文章,为什么能坚持写下去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抗遗忘。大家可能有这种感受,研究一个新问题的时候,花了好几个小时终于豁然开朗。你以为吃透了,然而三天后再看这个问题,怎么好陌生。如果当时没有把关键点记录下来,后面你就得重理一遍。

第二个原因是整理思路。大家经常会看各种框架、类库的文档,读了两遍好像读懂了。但当你尝试着总结一下,会立刻发现问题。原因很简单,没有真正理解是写不出来的。我经常边看文档边总结,写完了基本就掌握了。

所以,写文章的好处多多,写书是写文章的一个升级,它的内容和要求更上一层。写一篇文章可以整理几天或几周的思路,写书可能要整理好几年的知识。

我工作已经七年了,确实想把积攒的经验整理成一本书。所以从去年开始,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都在写它,几乎耗费了我所有的下班和周末时间。写书费力不赚钱,那你说值吗?其实要看为什么写书。

如果是单纯为了赚钱,那不如去录课。我写《前端开发实战派》的主要驱动力是总结有实战价值的内容,工作中能用的到,能解决问题,可以时常翻着看,我会非常有成就感。我始终认为能帮助我们做好项目、解决好问题的技术,才更具有实战价值。这本书就是围绕这个方向来写的。

写书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对一个人耐力和自控力的考验。上班的时候你被老板看着、需求推着,沉浸式写代码根本不觉得啥。但你要想在下班时间写点东西,各种诱惑就来了。比如坐一会就想躺床上,没写几个字思想飞走了;一会想去厕所,一会又想吃点东西,反正是静不下心来。

当然,最要命的还是手机。这几年抖音带我们看遍了世界,但也抽走了你的专注能力。大家一有空闲就想刷,一刷就停不下来,这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因此当你在绝对自由的情况下,想安心读一本书、学习一点知识,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事情。

所以写书这一年也是我与短视频对抗的一年。其实按照我的进度差不多半年多就写完了,最后搞了一年。很多个周末都是对抗短视频失败,在刷视频中消耗掉了。

我相信有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掌控不了自己的感觉是真的难受。

但是好在新书顺利完结。给大家看看新书的封面吧,元旦前后就能拿到实体书了。

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_第1张图片

突破社恐第一步:给陌生人拍照

搞技术的这些年,我能明显感受到社交能力退化,不擅长一切与人打交道的活动。有社交场面我会不自觉地想回避,甚至害怕,没错就是社恐。而且身边熟人大部分都是男生,如果和女生打交道,社恐程度直接翻倍。

今年的形势让我有了一个担忧:好像除了写代码,别的我啥都不会;如果哪天我失业了,或者写代码赚不到钱了,我还能干啥?因此我一直想着储备一个“第二技能”。

既能锻炼社交能力、又可以作为第二技能培养、我还感兴趣的,好像只有一件事 ——— 摄影。

我说的摄影主要指人像摄影。抖音上有很多给小姐姐免费拍照的博主,他们就是从路上抓人,问人家方不方便拍照,可以的话边拍照边交流,整个过程既锻炼社交能力又锻炼拍照技术。

为啥必须拍人呢?因为拍人需要你主动打招呼,主动社交,这正是我们广大社恐人士害怕且需要锻炼的地方。而拍照是一个很自然的方式,一般小姐姐们都愿意。在拍摄过程中你们还会沟通怎么拍好看,不用担心没话说。再者如果未来真要靠这个第二技能赚钱,那只能是拍人了。

确定了摄影的目标,我就开始挑选相机了,拍人必须佳能啊。经过一系列对比,最后选择了轻量级微单 ——— 佳能 R10,它长这样:

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_第2张图片

收到相机的第一个周末,我就带着它去颐和园试拍。夏天的颐和园人超多,全是拍照的,你带一个相机帮别人拍照,只要不是技术太烂,很多人还是乐意的。

第一天拍了好几个小姐姐,其中有一个俄罗斯人、一个法国人。这两人很有意思,我打招呼的时候操着蹩脚的英语问:“Can I take photes for you”?然后两人愣了一下,互相看了看显然没听懂我说啥(不知道是人家不说英文,还是我口语太烂),然后用中文问:“是拍照吗?”,我说对对对,场面一度有点好笑。

给大家看看照片吧:

拍完后俩人惊呼:“哇拍的太好了,我们太喜欢了”。虽然是夸张式的客气吧,但这种感觉很治愈,和掘金评论区有人说“大佬牛逼”的感觉还是有点不一样。

后来我又去圆明园拍,什刹海拍,奥森拍,总之拍了很多,拍的过程中也慢慢学会了相机的各种档位和参数。这期间我也升级了装备,入了一个大光圈 50mm 定焦人像镜头,出片效果更好了。虽然和陌生小姐姐打招呼还是社恐,不过也自然了一点点。

当然新手期是有阵痛的。有一次在什刹海拍,拍了几张小姐姐说看一眼,看完后眉头一皱说:“拍的不好看,我不拍了,你把我的照片删了吧”。我当时一愣,这么直接?有点没反应过来。然后这个小姐姐盯着我删了照片。就真的很尴尬,那天真的打击到我了。

回家后我开始平复心情,告诉自己很正常啊,本来就是新手练级期嘛,就算是高手也不是人人都满意啊。再说了本来就是在干一件突破舒适圈的事情,这个结果很正常,小问题,能接受。

后来还刷到了类似情况的视频,但摄影大哥说了句:“删一张 50”。直接给我整笑了。不过多数拍摄过程还是很愉快的。

最后给大家看几张拍的还不错的照片吧:

看了毛不易的演唱会

喜欢毛不易很多年了,一是因为他唱歌好听,二是因为他的性格、经历和我极度相似。有时候在节目上看他的状态表现,就跟看我自己一样。今年他终于在北京开演唱会了,票很难抢,我搞了张黄牛票去的。

到现场后发现很多粉丝小姑娘在卖毛老师周边,全是黄色的。我买了一把手工做的扇子,特别精致,是这样的:

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_第3张图片

买扇子的时候我问还有别的颜色吗?然后那个小姑娘看假粉丝一样地看着我说:“黄色是毛毛的应援色啊”。应援色?好吧你们这些年轻人。

演唱会现场极其沸腾,估计有四分之三是女粉,而且学生比较多。毛老师出场的时候,人未现身歌声先至,全场迎来了第一波尖叫,马上整个场子都齐刷刷的喊一句话,我又懵了,后来知道这是应援口号。

不过听歌咱肯定是真粉,每首歌都能哼起来。特别有感触的是唱《无问》的时候,毛老师唱:

“如果光,已忘了要将前方照亮,你会握着我的手吗?”

全场大喊:“会!”

“如果路,会通往不知名的地方,你会跟我一起走吗?”

全场大喊:“会!”

唱《一荤一素》的时候,有个男粉带头喊“毛不易加油”,大家都给这个大男孩加油。

嘉宾环节也是大惊喜,毛老师请来了刘若英,先是全场大合唱《像我这样的人》,然后大合唱《后来》,直接点爆了演唱会高潮。现场大合唱的那个气氛,哇是真的绝。

去的时候我还借了一支长焦镜头,给大家看现场图:

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_第4张图片
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_第5张图片
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_第6张图片

两个半小时的演唱会真的太快了。不过我还是幸运的,那几天正好下大雨,本来第二天还有一场,结果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了。心疼第二场的粉丝们。

首次跑马拉松,突破了身体的极限

有小伙伴留言:“成功哥你这么卷,要注意身体”。其实今年开始我非常注意养生,好像年龄到了某个分水岭,很明显精力下降。再加上长期对电脑久坐,容易出毛病,所以我格外的重视锻炼。

锻炼方式主要是跑步,夏天的时候每周都要跑三四次,每次大约跑差不多两公里。

那怎么会想到跑马拉松呢?其实也是个巧合。今年老家举办马拉松系列赛,国庆节假期举办第三场,正好我回家,某天看到公众号报名推送,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要不我也跑一下试试?

马拉松分全马和半马,全马 42 公里、半马 21 公里。我虽然经常跑步,但都是两三公里的短跑,很少跑到 5 公里。所以我就搜了一下,我这个水平有没有可能跑完半马。

网上说如果能比较轻松的完成 10 公里,跑半马就没有问题。我没跑过 10 公里,但可以试一下。当天晚上下班后,我换好衣服,计划好路线,从中国农业大学到中央民族大学,沿着公路一路向南跑。

跑到快五公里的时候我已经喘到不行了,就放慢速度坚持再坚持。坚持了一段时间好像迈过了某个临界点,呼吸竟然平稳了,但不知道为啥右腿又沉又麻,越跑越麻,最后咬着牙跑到了终点。

手机提醒 10 公里完成,一股爽快的感觉冲上脑门,我马上报了名。后来找到了右腿疼的原因,原来是跑步时右手拿手机,会导致重心右倾;短跑时没感觉,长跑时右腿承压非常明显。这个原因还是有点哭笑不得。

隔了几天二刷 10 公里,这次把手机拿在左手(我左腿发力小,刚好平衡),调整了下跑姿。10 公里下来的时候,两条腿都比较放松,感觉比上次轻松多了。

马拉松开赛当天,现场氛围拉满,起跑点上万参赛者跟着主持人喊口号,随着鸣枪声响一起开跑。21 公里的路线站满了志愿者,隔一段距离还有医护人员,当然最烘托气氛的是赛道两边的大爷大妈,看到我们跑过来大喊加油,那种热血沸腾的力量一下子就上头了,所以比赛当天我发挥的最好。

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_第7张图片

这次跑马拉松也突破了我身体的极限。开跑后平均配速每公里 5 分钟,连续跑了 15 公里中间没有停,我都有点惊讶了。

15 公里之后腿部负担很重,跑一段时间会停 3 秒再跑;到 18 公里的时候岔气了,腰部左边有点疼,被医护人员看出来了问我没事吧?我赶紧说没事,调整呼吸减速慢慢地又缓解了。

全程 21 公里跑完后,我都感觉我好牛逼。给大家看一下完赛奖牌:

2023 没卷技术,我尝试了写书、摄影、马拉松_第8张图片

后来我复盘的时候,我就想当时是怎么做到连续跑 15 公里不停的,这远超我的平均水平。归纳了很多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欺骗自己”。

怎么欺骗呢?就是跑的时候没有考虑 21 公里这个事,就跟着大家跑。到 5 公里的时候感觉吃力了,我就看前面不远处有个垃圾箱,告诉自己再坚持下跑到那里歇一会;到了垃圾箱的位置感觉还能再坚持一下下,我又看前面有个树坑,告诉自己跑到树坑那就歇息。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暗示自己,真的就又跑了 10 公里。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近几年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能量。急于求成是人性,但不符合社会规则。人需要磨练耐力、持久力、专注力,大目标拆小目标,一点点的完成。这也是长期主义的一种诠释。

这次马拉松跑完之后,我的跑步能力直接跃升了一级。现在晚上跑步,五公里轻轻松松,中间不需要暂停。而且每次这种慢长跑完成之后,都能明显感受到一种身体被唤醒的感觉。

程序员干久了身体很容易出毛病,坚持跑步是对抗职业病的不二之选,这也是我跑马拉松的原因之一。这行想要长久干下去,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至关重要。

2024 新年展望

我很信奉白岩松的一句话:“30 岁前拼命做加法,30 岁后懂得做减法”。

加法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东西,在尝试中才能找到自己能干什么、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减法则是在尝试过众多可能之后,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几条路,保持专注,长期做下去。

新年喜提 28 岁,做加法的时间也仅剩 2 年了。再加上我还没有找到人生伴侣,需要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很明显今年做加法的动作加快了,确实我也有年龄焦虑。

打破焦虑只有两个办法:① 降低预期,② 行动起来。

新的一年,写书这条线已经结束了,能腾出不少时间。技术方面保持正常的学习吧,也不过分投入。但“摄影”和“跑步”这两条线要持续进行,还有一件要干的事,暂时保密。

摄影方面,拍照和视频会同步进行,当然还有剪辑。跑步方面,开春之后会继续报名其他城市的马拉松,让脚步留在多个城市的赛道上。

以前我只觉得马拉松是一场体育运动,但后来我发现,每个城市举办马拉松都会把最美的风景用赛道串起来。整个城市为你开辟道路,你只需要奔跑,这何不是一种更浪漫的旅行呢?

2024 年度总方针:“继续做加法,不期待不恐惧,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干就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年度总结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