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北京台在前两天播出了一期什么是Z时代的采访片段。


一群群95后的新新人类骄傲地公布着自己的年龄和slogan.


有些听着很耳熟,有些,对于一个80后的我来说已经太陌生了。


80后的我们曾被父辈“恨铁不成钢”地冠以“”扶不起来的一代”。


当我们看着90号成长起来的时候,迅速把这个“可耻”的帽子甩到了他们的头上。


当90年出生的人已经年满32岁的时候,他们对着00后不屑地抛出曾经被80后强加到他们头上的那顶桂冠。


那么,2010后的小朋友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我们习惯把自以为是的印象强加给别人。愈是亲人,这帽子甩地愈快,愈狠。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自己对亲人的了解,对家人的爱,所以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为他们强迫加上自己的价值观。至于他们的内心的想法如何?我们似乎从未了解,也不愿去沟通。


“费事干嘛呢?我能害了你吗?”长辈对着我们呵斥,我们习以为常地接受。


“代沟”这个词真的很准确地描绘了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差距。


这沟已经深不见底,但是更多的人选择视而不见。


鸡娃,精神冷暴力,没有温度的原生家庭,长辈们咆哮嘶吼地对着下一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映照出自身的不得意和颓废。他们唯一希望儿女能做到的就是:“别像我这样过一辈子!”


作为儿女我们习惯了接受咆哮,习惯了冷暴力的虐待,心里那根不服的小草儿,或者被父母的“爱”掐死在摇篮里,或者畸形地生成一棵带刺的毒草,一旦土壤环境合适,那毒草先伤害自己,再辐射别人。



但是习惯使然的力量是巨大的,经验的认知力量是无穷的。


年轻时,我们对父母的不服气,对教诲的不以为意,以至于不时地以自己的方式来对抗他们的安排和教训,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标榜着我们拥有自己的人格。


而等我们也为人父母时,就会如法炮制原来父母的那套做法,同样不会允许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一样会对他们的诸多言行举止做出限制,自以为是为了他们好。但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亦会如我们年轻时一样,对现在的我们规定的一切“制度”产生内心到行为的各种抗拒。


1

摧毁一个孩子是很简单的。


而突破“摧毁”这个模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寻找张展》便是作家孙惠芬为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拒绝沟通,寻找自我写下的真实的有些心痛的,具有社会整体意义的文学作品。


笔者以为,在文坛上众多标新立异,以为文字是可以用来展现自我,而完全不服务大众的声浪中,《寻找张展》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接近社会,接近读者的佳作。


作品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寻找”,讲述“我”在国内为了儿子的科研而苦苦寻找儿子的高中同学张展,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张展成长中重要的几个人物,但是他们口中的张展是截然不同的张展。


那是一个渣子,也是一个木讷寡言的人,还是一个像天使一样给残障儿童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更是一个“义工”张展。


我迷惑不解,直到“我”见到了张展本人,但是他对“我”的完全的回避使“我”依然处于迷茫之中,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


而寻找张展的过程,亦是寻找“我”和儿子不曾沟通童年和青春期的过程。儿子是怀旧的。他的寻找是在寻找那个曾经的纯粹的自我。他崇拜张展是因为那是一个不羁,勇敢,自由,果敢的张展,做出了他不敢做的又渴望做出的一切。只是这一切的做法在家长眼中是另类,是叛逆,是不可饶恕的渣子。



2

下部“张展”,讲述正当“我”为无法了解到张展的行为举止、内心世界之时,张展却给“我”一封长信,讲述着自己童年,青年,绘画,爱好和张展的无尽关系。而这封长信加之“我”的点评,就组成了书稿的下半部分,在下部中,张展将他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最终真相大白。


张展在鸿沟中的人生是那么深邃、那么陡峭,他在孤独中一次次离家出走,对温暖怀抱的一次次寻找……


他还是一个极端敏感的孩子,他洞悉身体的每一次感受,精神上的每一次疼痛,


在望子成龙追逐“文明”的父母控制了他所有美好愿望时,


在长期被权力庇护、一朝失去便没有安全感的姥姥配合制造了整个家族混乱的气氛时,


在伴随着死亡的一次又一次失去压向他小小的心脏时,他像一只奔跑在荒野上的小鹿,一直瞪着一双警醒而可怜的眼睛……


张展的长信,展现出来的是令多少家庭都不愿正视的问题:人对自己的家庭成员都是吝啬温情的,是打是亲骂是爱式的温暖。却从未考虑过家人,尤其是孩子真正的自我感受。


3

作者的文笔有着波澜壮阔的情感激流、思想激流,而又能把思想和情感精准、精妙地诉诸语言,而这种精准又抓着读者的心,有些疼,有些悲伤,有些不期而至,又无法逃避的痛楚。


近乎迫切的奔涌而出的文字让我随着张展的童年的起伏而情绪剧烈的波动着。一种窒息感,围绕着我,压迫着我。


这种窒息的,压迫性的文字让我的呼吸甚至有些困难。书中的文字和张展的一切犹如魔法一样吸引着我。让我想逃离,逃离那种紧张和窒息,又会被吸引着看下去,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而作者的文字又是浪漫的,以一种文学式的浪漫笔触诉说着张展的过往。这种浪漫是吸引人读下去的美感,是令人呼吸心跳加快地魔力。


Lin听我说:


我们养育孩子的年代,千千万万个孩子都走在一条独木桥上,没有家长会允许孩子抛弃书本向生活学习;


我们养育孩子的年代,西方文明犹如洪水猛兽,古老的生活方式遭遇冷眼昭示着进步。


一心上进的父母,当看到一个孩子愿意在吃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学习上,当看到他下功夫的事情是烙土豆饼,而不是做西餐,父母确实容易滑出真理,落入现实的泥潭,从而遮蔽了对一个敏感心灵的辨识和呵护……



与其说是在《寻找张展》不如说我们也在寻找自己,而当你跟着张展的人生之船漂到海上,你发现,你既是那个与时代怪兽搏斗的张展,又是那只怪兽本身。


原来,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我们的命运都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袭,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不是被海浪吞噬,就是随波逐流,极少有人像张展那样,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直对身边的现实不停地追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