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杂谈

图片发自App


这个周末回了一趟老家,在回长沙的高速路上的一个中国石化服务区加油,正好赶上了他们早上8:00交接班时期。在那里足足等了二十分钟才加上油。全程都等着一个女员工在电脑上操作交接班的手续。

无聊等待中,就透过玻璃挡板看看她是如何操作的。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女员工正在逐项修改一项叫做油高的数据,我们一般怎么修改数据呢?会把之前的数据用backspace一键删除,再输入新的数值。

这个女员工是怎么进行这个操作的呢?她先用鼠标把移动光标定位到小数点后的百分位,修改了百分位的数值,然后再把光标定位到十分位,修改十分位,再删小数点,修改个位及十位。

等待的人逐渐增多,她也在尽可能的快的低头操作。就这样一项原本三四秒的操作被她硬生生搞成了二三十秒,而她却不自知。

不可否认,这个员工本身对工作效率的认识是不够的,不然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一种低效率的工作方式。

从另一方面来看,她的上级领导也是不合格的。这个女员工岗位考核肯定是不合格的,或者没有通过岗前培训就上岗了,又或压根就没有考核这么一回事。

但是是不是凡事都要有标准?我们订立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标准,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样?

我们有岗位标准,做人标准,考试录取标准,生产合格标准,身高标准……。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准的解释如下:1.衡量事物的准则:技术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标准音/标准时。

有了标准,事物有一个评判依据,有一个努力的方向,事情似乎变得简单。生产,上岗……

人才也有了一刀切的标准,如高考,似乎标准又成了不那么好的事。

那什么时候该使用标准,使用单一标准或是多重标准,亦或不使用标准?

客观的世界或物质,我们可以使用客观的数据来做为标准,如产品标准,岗位操作标准,报务标准;主观的世界或内在,我们可以把标准转化为多维的定性或定量标准。

所以万事皆有准,你觉得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标准”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