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无形的课堂

08临床  王振龙

大学是无形的课堂,在这个课堂里,所有的人都是老师、所有的事和物都是授课内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个无形的课堂中学到我们想学的东西,就必须融入其中,细心体会。

校学生委员会委员,曾任心理学系学生会主席,棋牌协会会长,校《心理健康报》顾问……这是入选“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的人文与管理系心理学专业罗林的头衔。2005年,罗林带着省三好学生的荣誉考入我校心理学专业。2006年底,罗林和他的同学开始筹备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工作。作为首任队长,罗林几乎用尽课余时间,经常为整理各种资料熬夜至凌晨。为了让志愿者队伍更具专业性,他还特意利用节假日自费赴南京向社会志愿者组织“南京爱心驿站”考察学习。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在浪费时间。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参与与付出,他又怎么会在“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评选”活动中作为芜湖地区唯一成功入围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呢!罗林学长的先进事迹和敢于尝试、敢于付出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在上大学之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我都是乖乖儿,大门不出后门不迈,“一心只读圣贤书”。这难免导致我人际交往能力的薄弱,高考失利更让我意识到心里素质的重要。上大学后,我欣然看到在这个诺大的校园里,提供着我们许多锻炼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有院报记者团,院、系学生会,各种各样的社团协会,还有勤工助学等各种兼职,当然也有歌手大赛、演讲比赛、校园晚会等活动。这些可以说是大学校园无形课堂的有机组成。抱着锻炼和学习的心态,我也和很多其他同学一样积极的参与其中。

身为一名大二学生,我已经在这“无形的课堂”中“学习”了一年,感触颇深,收获也多。最初频繁的参加各种竞选演讲,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音乐协会的工作中,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活动,都要做最周密的考虑,最充分的准备。这些都是在第一课堂上学不到的。无论在哪个学生团体或组织,我觉得只要我们参与进去,我们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都能的到一定的锻炼。

“优秀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只要我们在这样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氛围中像罗林学长那样长期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抛弃,不放弃,久而久之,我们终将成为优秀的人!

 ——源自《皖南医学院报》第205期  2009年11月28日

|���6���v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无形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