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另一种想法

  2025年,小冉吃完早饭,来到了自家的车库,从交通中心换置的无人驾驶汽车停在那里,识别了指纹,操作台上的显示屏亮了起来,小冉选择了以前储存下的公司地址,3s后显示屏上写道:最佳路线已规划,车辆即将启动,将于6.33分钟后抵达目的地。看到显示屏上的文字,小冉离开了操作台,来到了车厢后面自己放置的办公桌,打开电脑,继续打磨起了还没有完善好的公司文案。车辆缓缓启动,驶离了小区。显示屏上更新着:

  前方右转,进入明德路,以82.8km/h行驶1.67min,然后左转进入弘毅路,以72km/h行驶4min,右转进入拓新街道,再以51.3km/h行驶0.67min抵达公司附近,公司右侧100m处有空闲停车区域,停车后请步行抵达终点。

  上面的一点文字是我对于未来无人驾驶汽车的设想,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速度会那么精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所设想的无人驾驶汽车,并非是应用摄像头、雷达、各种传感器来辨别周围环境进行自动驾驶的,而是完全放弃掉现有的汽车驾驶模式,在专门的道路(甚至于没有交通信号灯)上行驶,道路上只有此类的自动驾驶汽车,在选择目的地后,车辆便会将需求发到监控中心,中心处有所有道路上的汽车的运行信息(精确的定位系统和规划好的路线),以及即将出发的车辆的路径,所以可以轻易的规划好路线和行驶速度,使得其在每一个路口都无需等待,可直接通过,这也就是上文中速度为何会十分精细的原因。

  最初萌生这个想法是在高三时,当时设想的是出租车形式的无人驾驶,站在路边,打开app,选择好要去的地点,最近的无人出租车驶来,停在了面前,上车,走专用的通道,驶向目的地。这种自动驾驶前期的投资可能是很大的,毕竟要对道路进行整体的修缮甚至于更换,前期施行也一定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质变都来源于量变的积累,开始可能只设置了一条路,只有几个高瞻远瞩的人会选择这样的车,但是慢慢下去,当它的便利真正展现给人们时,强行的废弃与推广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真的完成了这样的壮举时,我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特别便利,堵车的现象也永远不会发生,没有了人的出租车更不会宰客,按照规划的路线行驶的汽车自然也不可能发生车祸,这样的交通将是多么完美的交通。

  思考一下行人的问题,这应该是这种方案中比较重要的一点,但我认为,如果真的有这样的道路建成,对于行人的处理,可以采取16年一篇文章中的方案:“在现有道路中间隔离带上建立柱,架起自行车空中通道,包括环路与联络线、天桥链接,通道单向三车道或者四车道,附带太阳能光板的顶棚,雨天和阳光充足时亦可行驶。通道主要路口增设平台可设自行车租赁点,进入通道刷卡收取一定管理费,自备车或租赁车骑行,成为短途上班族(十公里以内)、爱好运动者、休闲和游憩者绿色出行的首选方式。”对于行人处理,这种方式可能是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其实也没必要设置全部的空中路线,只需要在关键需横穿位置设置可供行人和小型非机动车通过的人行天桥即可。(下划线部分来自网络,原文标题:打通交通微循环“空中绿色通道”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这个无人驾驶的设想是我在高中时期萌发的,现在进入大学,时间充裕起来,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自己才疏学浅,对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不太了解,所以仅将自己关于无人驾驶的一些想法书写于此,对于技术方面身在大学的我就先不探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人驾驶的另一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