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式教育,促进父母与子女的良性沟通 |220112012

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开始分享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曾经是幼儿园教师、儿童心理治疗师、婚姻和子女教育治疗师、防止儿童受虐项目组织者、家庭教育项目负责人,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情感引导式教育”。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作者将自己多年的育儿心得与许多情感引导的真实案例记录下来,形成了这本书。



情感引导是什么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那些隐藏的情感,无处宣泄内心压抑的愤怒、悲伤和不安,又害怕有人发现这些恐惧,于是就把这种情绪掩盖起来。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作者讲到她在研究生实习的中期,担任受虐儿童的法庭代理人。在虐待儿童的案件中,作者作为孩子的发言人,也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孩子们不仅在情感表达方面存在巨大障碍,有时就连讲诉自己的经历或者描述现状都应付不了。只有当孩子们与作者在一起感觉安全时,通过情感引导,康复的过程才算开始,才能让他们用语言来讲诉自己的经历。作者由此认识到情感引导的重要作用,受益的不仅是创伤儿童,所有的孩子都能受益。



情感引导的基本要素

情感引导的本质就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而不受任何压抑或否定。那么为了促进父母与子女的良性沟通,作者给了一些建议:

了解并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所以情感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

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看作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

对孩子的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为孩子树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在作者推广情感引导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了四种常见误区,这些误区导致了情感引导无法普及,管教孩子的时候事倍功半。众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误区一:控制性父母与放任型父母。这两种父母所取得的教育结果通常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在控制中长大的孩子,会渴望一切可以放纵的机会;在放任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则缺乏约束和规矩,且没有群体归属感。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觉得你并不重视对他们的理解,于是他们从此不再依靠你或者指望你来帮助他们,这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不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这两种手段很容易不再奏效,还会导致在需要孩子合作时,孩子喜欢谈条件,而不会主动去做正确的事。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这种方式只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只会引发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消极的后果无法让孩子分析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孩子并没有得到成长。

情感引导就是要通过观察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孩子们的不乖通常都是事出有因的,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家长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就直接施加了惩罚。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健康成长,你应该多陪孩子玩,给他支持和理解,关心他的需求,但最重要的还是聆听孩子的心声。良好的亲子关系会鼓励孩子学会和别人相处与合作——这对于他们日后成为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是再重要不过的因素了。

今天,我分享了作者书中提出的什么是“情感引导”,明天我们进一步分享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以及如何引导,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感引导式教育,促进父母与子女的良性沟通 |2201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