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边界,才自由》:这样的管教方式,孩子不羞愧,家长不崩溃

一个人的自我界限是否清晰,往往和早年经历有关。当我看到这本《有边界,才自由》的封面和简介时,就知道这一定是本好书。

这是一本崩溃无助父母的实用工具书,也是有效防治熊孩子的手册,是美国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的代表作,她在书里传达了美国当前盛行的早教理念,以及她担任父母教练20年的经验。

《有边界,才自由》的一大亮点,是把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分别独立成一个个章节,并告诉读者相应的处理方式。所以如果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头疼的事情,不妨翻看一下这本书,也许能找到答案。

这本《有边界,才自由》一共有32个章节,可以涵盖大部分的育儿场景。它结合心理学理论的解读,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会让你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在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就更加游刃有余。

让孩子羞耻,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都知道,幼儿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出格行为,在某些场合和时刻下,会让家长很崩溃。很多家长会采用惩罚或是责骂的方式,来让孩子产生羞愧感,以此来防止他下次再出现类似行为。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说过:“光靠鼓励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没有惩罚,培养不出优秀孩子。”这的确能够说明,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迁就和让步,甚至溺爱。但是,对孩子的惩罚并不是让他们害怕你,而是要让孩子懂得犯错误的后果。

并不是所有的出格行为都是犯错,有时是孩子在表达内心的需求。作为家长,要能够识别出他们行为背后的实际需求。

比如孩子不停地哭闹,是一种引起大人注意的方式,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想要睡觉了或是饿了。如果忽视他们的真实需求,就会在孩子的早期形成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果针对类似的情景,家长一味地忽视孩子的真实需求,只管让孩子先停下出格行为的话,孩子就会形成固定的观念:我是不能表达自己需求的。

同时,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惩罚,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退缩。当孩子成人之后,非常容易形成很多事都进行内归因的风格,容易自责、羞愧,自信程度不够,甚至产生抑郁情绪、抑郁障碍。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在早期,需要家长的帮助,这是我们和孩子培养良好关系和打磨育儿技能的绝佳时期。《有边界,才自由》的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我们以不让孩子羞耻的方式管教好他。

用科学有效的方式管教孩子,帮助他们建立界限

1、构建可预测的环境和切合实际的期望。

孩子在学步期之前,活动的环境通常就是在家里,作为家长就需要为孩子安排规律的日常生活。当他们习惯了固有的生活方式之后,就可以预测到,家长希望自己的行为是怎样的,就不会出现太多的出格行为。

但如果不可避免地要带孩子出门办事,那么就不要期待孩子一直中规中矩不失控,毕竟陌生环境即便是对成人来讲都会不适应,何况孩子呢。

2、别害怕孩子的行为不当,不只你的孩子如此。

比如你的孩子经常胡乱打人,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谁,或是对谁有敌意。这其实是他们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你只需要平静地制止这种行为即可。

你要让他们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帮助他建立这种界限。就好像我们无意中触犯了公司的某些规定、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失误,这不代表我们是坏人。

3、快速但平静地响应孩子。

责备、带有情绪化的回应、惩罚、责骂等,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而且无法告知孩子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误。成人也一样,不是不能忍受他人的责骂,而是你要明确地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责骂我,对吧?

4、用第一人称交流。

孩子需要直接的交流,才能够更快建立界限。所以平时如果你经常和孩子说“妈妈不希望你……”之类的话,那么最好改成“我不希望你……”。用第一人称说话的时候,孩子会更能感受到界限的严肃和认真。

5、不要用隔离的方式控制孩子行为或是作为惩罚。

作者举了个例子,如果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了不端行为,那通常表示他累了、缺乏控制,需要离开此地。这时候直接带孩子上车回家,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种正确和尊重的方式,即便是孩子正在踢打和哭闹。

如果我们强行禁止孩子的哭闹行为,或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把他们关进“小黑屋”,孩子的行为也许会停止,但需求未被满足,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同时,孩子的行为也许会走向失控,因为会形成靠外界来控制自己行为的模式。

6、惩罚要和出格行为相关。

当孩子出现一些出格或不当行为时,家长给出的惩罚要和行为相关,孩子才会容易服从管教。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把食物扔得到处都是,那么针对他的惩罚就是不能继续吃饭了,只能等下次用餐再吃。

如果孩子不愿意穿衣服,那么原定去公园的计划就取消。这样的惩罚,会让孩子觉得公平,而不是父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只能任人摆布的感觉。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接受因为迟到而被合理扣掉的工资,但却无法接受因为迟到而被禁止吃午饭。这就像条件反射的建立一样,刺激和反应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才更容易形成你想要的反射结果。

7、不要因为哭闹而管教孩子。

孩子在被大人做出一些规定、限制的时候,多少会对这些界限产生情绪,他们也要表达愤怒、困惑、疲倦,表达的方式也许是扔一扔玩具,也许是哭闹,这时候要允许他们适当发泄。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理解,人都会有攻击性,这是人发展的动力。当攻击性无法向外释放的时候,就会转向自身,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是因为愤怒无处宣泄,无法合理表达攻击性,最后情绪失控。

所以,不要一味地因为哭闹而管教孩子,那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很不利。

8、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将收回我们的感情作为一种管教形式,会让孩子以为我们的爱与支持是有条件的,而有条件的爱将由于他短时间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而消失。

如果孩子可以听话,你就会夸奖;如果他们成绩不错,就可以得到你的奖励……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有些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只能依附于父母,去听话和顺从。

但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条件的爱就成为了他们的枷锁,他们会活在别人设立的框架中,满足别人的需求,进而模糊掉界限。

当他们有一天无法满足别人的需求时,愧疚、自责就会席卷全身,无力感来临,情绪出问题。

9、永远不要打屁股。

这对父母来说的确有点难,我身边不只一个人和我说过,孩子有时候的失控真是不打不行。

但在《有界限,才自由》的作者看来,打屁股是其他暴力行为的预示信号。她还引用了研究结论:一些最确切的证据证明,孩子在短期内对打屁股行为的反应,可能在更长时间内表现得更加激烈。在参与研究的近2500名小孩中,3岁前更加频繁地被父母打屁股的孩子,到5岁时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具侵略性。

那么,家长如果真的要用打屁股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话,还是慎重一些吧。孩子会模仿大人的处事方式,当家长经常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孩子就会误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当有一天他靠拳头没有成功时,认知也会被打乱,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总结

爱孩子,不意味着时时刻刻都让他高兴,并且一味地避免和他对着干。一味避免和对着干,都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毕竟在孩子的世界里,非黑即白的观念还是占主导的。当他们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们要让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他们才会真正形成自己清晰的边界。

孩子值得我们采用直接而坦诚的反应,以便他们可以将是非观念内化于心,形成真诚的自律,这是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所需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边界,才自由》:这样的管教方式,孩子不羞愧,家长不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