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隐性逻辑》——Q3 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文/小鹏

大家好,我是小鹏医者,本周继续分享这本由德国Brain check公司创始人卡尔·诺顿所著作的书籍《隐性逻辑》。今天接着分享问题“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隐性逻辑》
《隐性逻辑》目录

俗语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用于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理,如果有人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来一个偏方,不管科不科学,还是会有很多人更愿意相信所谓的偏方。

人们会一直相信专家的话,直到专家讲了自己不喜欢听的真话!

平时看门诊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体检发现糖尿病的患者,这类患者本身无主观症状,但从客观指标来说已经很严重了。记得一个患者,体检空腹血糖10+mmol/L,自觉是个“健康人”,我和他说了半天高血糖的长期危害,建议尽早启动药物治疗,患者还是拒绝服药,相信靠自己回家加强饮食、运动就能控制。最后不到1年,因为一次感冒迟迟不愈,进展为肺炎来住院,才勉强接受了药物治疗。

这类病患见多了以后,门诊都很少去多解释疾病危害,只有痛过才会知道。

人们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勋爵、李罗斯和马克莱伯通过实验说明,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信仰和固有思维模式束缚,无法接受新观点。大脑一旦形成一种观点,就会用所有现有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它会将这个观点视为正确的,并销毁所有质疑这个观点的信息。

人们在主观解读相同的客观事物时,得出的结论全凭借原有的喜好,是否接受更好的观点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谁更坚信自己原有的观点。在IT峰会上一个大咖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贴切,“你能只用1/7秒的时间将信息发送到全世界,但是如果想要稍微改变一个人的想法,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

用验证偏见方式思考的人更省劲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能节省大脑的能量,让思考更轻松。

验证偏见是引发争端的罪魁祸首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争吵,是因为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是正确的,都试图找到别人的错误,而不是从自身找问题。



针对上述的思维陷阱,本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反思。


二、让信息结构化,更多的分析。

1972年,发展心理学家艾伦托马斯和阿兰罗宾逊首次提出PQ4Q方法:一个学习、理解新内容的结构工具,并且能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一过程包括六个步骤:

1.预览信息

2.提问,通过阅读回答问题

3.阅读,只读能回答问题的那段文字

4.思考、举例

5.用自己的话复述

6.检查其中不确定的部分

前四步可以快速过滤掉大量无关信息,最后只留总结。


三、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的眼光,更多的自我批判。

回想一下,以往到旅游景点听导游介绍时,当问到“这块石头像什么?”只要第一个人说出“像乌龟”,基本后面回答的人附和的概率越大,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同时也解释了“无脑跟风”的现象。因为思考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大量的能量消耗。社会中这类例子不计其数(可留言)。



保持一颗思辨的心,理性看待这个万千世界,你会觉得世界如此繁华似锦!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摘】《隐性逻辑》——Q3 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