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聚焦学习数据,为学生成长赋能》有感

    2020年8月18日我有幸在东莞玛利亚国际学校的教师工作坊中,参与了福州金山中学陈蕾老师《聚焦学习数据,为学生成长赋能》的培训课程。三个小时的课程里,我不仅学到了如何掌握学习数据,如何为学生成长赋能等专业知识;更见识了陈蕾老师丰满的培训课程设计及超强的控场应变能力。我想这也是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历练的结果,是教学顾问们奋斗的目标。

发人深思的热身活动

    课程伊始,陈蕾老师带领大家做了热身活动:请每个人选择身边的一个物品,以小组为单位,把物品摆放成作品,用以解释本组老师认同的“我心中的教学是什么?”,然后每组轮流发表。

第一组心中的教学


第二组心中的教学

    其中一组老师说:教学就是要看到学生,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素养的培育。另外一组老师说:教学是把学生放到中心,围绕学生的学而服务,老师共同托起孩子的未来。。。。。。从老师们的描述里,似乎看到了教学最美好的模样。但这些毕竟只是老师“心”的教学而已。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家是怎么做的呢?

    “你会为你教的不同的班级做不同的教学设计吗?”陈蕾老师用一个问题,把我们从理想带到了现实。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起点、方法和策略。显然,用同一套教学设计走遍所有班级的做法,就完全没有考虑到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差异,更别提关注到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学生的差异了。那要怎么做,我们才能更接近理想中的教学呢?

认识学习数据,迈向理想教学的第一步

    “学习数据是由学生活动转换成的数据或信息,包括数字、文字、图像、声音等,旨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是一种生成性资源。”而学生的生成最能反映出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大家都知道“课堂生成”的对立面是“课堂预设”,所以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接近理想中的教学呢?首先老师要刻意的减少预设,不要只想着如何把课上完。而要在学生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生成,用更接近学生认知理解程度的生成作为教材资源,才能出创造好的学习效果。

精心设计获取数据,迈向理想教学的第二步

    反馈器融入课堂,让学习数据收集得以实现。但很多老师认为,反馈器只适用于有正确答案的选择题,而事实并非如此。陈蕾老师列举了《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习作课,老师将学生的习作拍照上传,仍可以让学生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总结写作的要点。还有仓四小张秋琼老师的《面积估算策略》一课,老师先让学生凭感觉从答案中投票选择A4纸的面积,而后验证估算,总结估算策略有哪些。所以,跳出正确答案误区,通过问题的转换设计,就可以让更多的学习数据得以呈现。


读懂数据调整教学决策,向理想教学更进一步

    前面说过,数据获取的目的是作为课程生成性资源,判断学情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很多老师在转型初期会陷入“数据误区”:不管获得的数据呈现出什么样子,都会照一种方法继续自己的教学。那为什么还要获取数据?数据对你的课堂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分析每一次获取的数据的不同形态,根据数据做出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数据获取产生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向理想的教学更进一步。

从“不一样的雪花片片”到小组学习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每个人遵守游戏规则,按照指令完成任务。第一步请将手上的纸对折,然后在右上角撕下一个边长1cm的等腰三角形;第二步,将手上的纸再次对折,在右上角撕下半径1cm厘米的扇形;第三步:将手上的纸再对折,撕下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结果是,每个人的雪花都不一样。再这样的游戏中,陈蕾老师不知不觉的带领大家体验了一次小组学习,在参与中老师们自己总结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是的,给指令撕雪花片的过程,相当于传统的讲述式教学,结果的不同反映出教学的关键:“老师讲的学生真的理解了吗?”。相比之下,小组学习的优势愈加明显。辅以恰当的小组学习规则,通过数据及随机挑人等信息技术手段,真正做到为学生成长赋能!

      三个小时的课程在参与和体验中转瞬即逝,唯一的感觉是意犹未尽。这一场刚刚结束,便已经开始期待陈蕾老师的下一场讲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聚焦学习数据,为学生成长赋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