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sh Course:10分钟心理学速成-【第12集】如何训练大脑

链接: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courseintro?newurl=%2Fspecial%2Fopencourse%2Fcrashcoursepsychology.html


重点

1、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将心理看作一门严谨的,以实证分析为手段的科学,研究人们可观察的行为表现。

    代表人物:伊凡·巴甫洛夫、B·F·斯金纳、约翰·B·华生。


2、联想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

    被试在条件作用过程中将特定的事件,行为或刺激联系起来,这大概是大脑可以做到的最基础的学习形式。

    如,巴甫洛夫关于狗的实验。条件作用作为一种学习逐渐为我们所知,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使动物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更好地适应环境。

    常见的两种联想学习: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1)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建立刺激间的联系。如,华生关于小男孩害怕白鼠的实验。

(2)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

    建立自身的行为和结果的联系。基本原理是,受到强化或者奖励时,行为表现会增加;受到惩罚时,行为表现会减少。

    在一系列朝着所期望的行为的方向产生的连续接近行为(Successive Approximations)中,你仅仅在它们做出你想要的行为时给予它们奖励。

    如,B·F·斯金纳发明的操作箱。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有压杆或者按钮。动物可以通过按压杆和按钮来得到一些奖励,通常来说是食物。箱子中还有记录动物反应的装置。


3、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在所期望的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来促进这个反应。

(2)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通过移除厌恶的或者让人难受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负强化并不是惩罚。惩罚的目的是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但是负强化是通过移除惩罚性的事件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4、强化物

    条件作用远远比饼干和哔哔的车子要复杂得多。

    初级强化物(也叫一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不需要学习,它们单纯地满足先天的生理需求。

    条件强化物(也叫二级强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同初级强化物产生联系时才会起作用,比如,薪水。


5、强化程式(强化程序,Reinforcement Schedule)

    强化程序有许多种类。

    生活就是一系列分散的或是间隔的强化(Partial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只是偶尔会发生。在这种条件下学习需要花更长的时间,但长远的来说,行为保持的要更好,也更不容易产生消退。


全文

    如果你听过伊凡·巴甫洛夫这个名字,那是因为他所做的一系列实验是整个心理学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实验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行为主义(Behaviorism)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就是将心理看作一门严谨的,以实证分析为手段的科学,研究人们可观察的行为表现,而不是那些无法观测到的内部心理过程。

        尽管如今我们把心理学看作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巴甫洛夫的影响力仍然是巨大的,他的工作为时至今日方面的研究采用更加严谨的实验方法铺就了道路。1849年出生于俄罗斯,巴甫洛夫一直跟心理学没多大关系,在他放弃了最开始想成为一名和父亲一样的俄罗斯东正教牧师的愿望之后,他转而学习医学,并获得学位,花了将近20年研究消化系统。50多岁时,他获得了俄罗斯人的第一个诺贝尔奖,由于他的出色研究拓宽了我们对胃的工作机制的理解。他其实并没有研究人类的胃,因为这个过程太恐怖残酷了,他研究狗的胃。在用狗来进行实验时,他注意到动物仅仅是闻到食物的香味就为分泌唾液。一开始,他觉得这些黏糊糊的口水很烦人,但不久后他就开始猜想,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简单而又重要的学习的形式。对于心理学而言,我们可以把学习定义为,通过经验获得一种崭新的、相对持久的信息或行为的过程。不论是联系事物间的关系,观察,或仅仅是思考,正是由于学习,我们才能够适应环境,维持生存。

    小贴士:通过经验获得并不是描述和获得学习的唯一方式。

    巴甫洛夫开始发现,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懂得学习。很快,他就展开了一系列使他闻名世界的实验。实验中,他先向狗呈现肉粉饲料,使狗开始流口水。随后再呈现不同的中性刺激,也就是通常不会让你流口水的东西,比如一个特定的响声、一束亮光,或者摸一下你的小腿。然后巴甫洛夫观察到,在数次将饲料和中性刺激配对之后,狗会开始变得在听到响声,看到光,感受到触摸之后流口水,即使环境中并没有真正会让他们流口水的肉粉饲料。

    他发现,动物也能进行联想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即被试在条件作用过程中将特定的事件,行为或刺激联系起来,这大概是大脑可以做到的最基础的学习形式。

    但这并不意味着条件作用背后的加工过程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说,是简单的。事实上,那些对于我们如何被环境条件作用的深入研究塑造了整个心理科学的体系,使心理学从“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主观的思辨研究”发展成今天为我们所知的一个更加严谨的学科,而这些研究发现也成就了一批心理学最引人注目,同时也充满争议的人物,包括巴甫洛夫,B·F·斯金纳,还有那个训练小孩子对毛绒动物产生恐惧的怪蜀黍。

    我可以将巴甫洛夫著名的实验进行步骤分解来帮助你理解条件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首先,在条件作用之前,狗只会在闻到食物时才流口水,食物的味道叫做非(无)条件刺激,口水则是非(无)条件反射或者自然反射。铃声此时对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叫做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不会使狗流口水。

    在条件作用下,非条件刺激,食物的香味与中性刺激成对出现,也就是铃声,结果是狗会流口水。这个过程重复很多次,直到狗建立起两个刺激间的联系,这一步叫做习得(行为获得,Aqusition)。

    然后你会进入条件作用后阶段,旧的中性刺激会变成条件刺激。因为它会引起狗的条件发射,也就是流口水。

    听起来很简单对吗?如果你有一条狗,你可能会见过狗狗在看到绳子的时候会跺脚,但在巴甫洛夫的年代,这一系列条件作用的程序从来没有真正在实验室中研究过,也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它。

    巴甫洛夫的工作告诉我们,条件作用作为一种学习逐渐为我们所知,可能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使动物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这个角度上,铃声意味着有食物,而食物意味着生存。所以请准备好,不仅如此,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向我们展示了,学习这种加工过程可以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来进行研究。这是史上第一次,完全抛开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感觉和情绪,这也是巴甫洛夫非常推崇的一点。他一直非常嫌弃那些“唯心主义”的概念,比如弗洛伊德坚持使用的“意识”和“内省”这样的词。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比如巴甫洛夫年轻的后继者们,美国的B·F·斯金纳和约翰·B·华生,同样坚定地认为心理学应该是完全客观的、研究行为的科学。在华生1925年出版的《行为主义》一书中,他说到,如果给他一些健康的婴儿,他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艺术家、律师,甚至是小偷,不论他们原本的天赋、爱好,或血统是什么。

    小贴士:华生当年可能没有这番言论所表现的那么偏激,但不论怎样,华生的行为主义对于当时盛行的遗传决定论以及病态的优生论支持者来说,是一记有力的反驳。因此,与其认为华生有些极端,不如认为这是他强烈反对遗传论的表现。


    在他最著名,没错,也是最具争议的实验中,华生对一位叫做“小艾尔伯特”的男孩使用了条件作用,来让他害怕白鼠。也许这听起来没有糟,但他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将老鼠和巨大的骇人的噪音配对呈现,实现了这一点,从而证明了,孩子的恐惧可以培养,而且能泛化到其他毛茸茸和白色的物体上,比如小白兔、狗,甚至是毛绒大衣。所以,没错,这个实验在今天显然是被禁止的。

    但华生的研究确实对其他心理学家产生了启发,是否成年人也一样可以拥有一些条件作用获得的情绪。如果是这样,新的条件刺激能否撤销过去旧的条件刺激。就好像,如果你害怕坐过山车,但你强迫自己每天坐一辆过山车飞10次,连续飞2周,你的恐惧会不会消失?针对当年的记录,最近的研究表明,那个叫做小艾尔伯特的男孩在华生的实验之后,没几年就死了。华生最终离开了学术界,开始从事广告业,并把联想学习应用到商业中来挣钱,所以这就是经典条件作用。

    但我们还有另一种联想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如果说经典条件作用是建立刺激间的联系,那么操作性作用则是建立我们自身的行为和结果的联系。小孩子因为说了“请”而获得饼干,或是水族馆中的海豹因为在鼻子上顶皮球而获得一条沙丁鱼,他们都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受到强化或者奖励时,行为表现会增加;受到惩罚时,行为表现会减少。

    最著名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者,是美国的行为主义者B·F·斯金纳。他发明了著名的操作箱,也叫做“斯金纳箱”。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有压杆或者按钮。动物可以通过按压杆和按钮来得到一些奖励,通常来说是食物。箱子中还有记录动物反应的装置。

    好的,我们休息一下。除了弗洛伊德,再没有任何其他的心理学比B·F·斯金纳还要神秘。关于他的故事,错误的版本非常多,所以我现在要直接告诉你。没有,斯金纳从来没有把任何孩子放进他的箱子中;没有,他没有在丧失爱和关怀的氛围中抚养他的孩子,他的女儿也没有憎恨他的决定,直到她自杀,德博拉·斯金纳一直幸福快乐地生活着,她非常爱她的父亲。

    然而,斯金纳确实发明了一种叫做空气摇篮的装置。一个内部环境受到控制的盒子,正面有一个窗户,目的是为了使宝宝感到温暖和安全,同时母亲又能做一些1950年代流行的女士们的兴趣爱好。尽管我不会想要晚上睡在这样的空气摇篮里,但这和斯金纳箱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没人知道这些流言蜚语都是从哪来的,但作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确实有很多人憎恨斯金纳,这些人大概会很乐意来编造一些他的谣传故事。

    回到老鼠放到箱子里。事实上,箱子提供了一个可观察的舞台,来演示斯金纳对于强化的理念,也就是任何能使行为表现增加的在行为后出现的东西。换句话说,你按了压杆,你得到好吃的,接着你就会想要继续按压杆,但大多数的老鼠并没有要去按压杆的理由。我是说,在自然的环境中,并不存在一个按了就会有食物掉出来的压杆。所以操作性条件行为需要塑造(Shaping)。也许每当老鼠距离压杆更近一些时,你就给它一点食物。然后,只有在它压杆的时候才给食物,一点一点慢慢来。在一系列朝着所期望的行为的方向产生的连续接近行为(Successive Approximations)中,你仅仅在它们做出你想要的行为时给予它们奖励。

    小贴士:连续接近,是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中的行为塑造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我们都在持续受到强化、塑造和纠正彼此的行为。我们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做到这些。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显然就是在所期望的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来促进这个反应,比如老鼠按压杆得到好吃的,或者是你在说“请”之后得到饼干。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则有一点绕弯子,指的是通过移除厌恶的或者让人难受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举个例子,比如你坐上一辆车,车子会发出鬼叫般的哔哔声,直到你系好自己的安全带。这是车在强化你的安全带意识,通过消除恐怖的哔哔声,这样很好,因为你应该系好安全带。记住这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负强化并不是惩罚。惩罚的目的是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不管是正向的,比如说,超速给你张罚单,或者是负向的,吊销你的驾照,但是负强化是通过移除惩罚性的事件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所以,止痛药通过服用后消除头痛来进行负强化。

    希望现在你已经完全明白了,有很多行为是我们想要的,也有很多行为是我们不想要的,而我们可以通过以上集中方法来训练从而获得特定的行为。值得强调的是,条件作用远远比饼干和哔哔的车子要复杂得多,消除厌恶的刺激或是得到的一片饼干,这一类属于初级强化物(也叫一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你不需要学习,它们单纯地满足先天的生理需求。哔哔声很烦人,饼干是好吃的。但也有其他种类的强化物,它们只有在同初级强化物产生联系时才会对我们起作用,比如,薪水就是一个条件强化物(也叫二级强化物,Conditioned Reinforcer),我们想要钱是因为我们需要食物和住所,这些人仍然是原始的生物需要。

    不仅如此,因为强化物的种类有很多,强化程式(强化程序,Reinforcement Schedule)也有许多种类。比如,箱子里的老鼠获得连续的强化,当它们每一次按压杆时都会获得食物,所以它们很快就学会这个动作。但如果有一天按压杆后没有食物,这个联系会很快减少,老鼠会停止按压杆,这个过程叫做消退(Extinction)。这很重要,因为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在斯金纳箱之外,你不会总是得到连续的强化。

    生活就是一系列分散的或是间隔的强化(Partial /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只是偶尔会发生。在这种条件下学习需要花更长的时间,但长远的来说,行为保持的要更好,也更不容易产生消退。所以,如果一个咖啡店,你每买10杯咖啡就免费赠1杯,而另一家咖啡店在每个星期二的早晨都可以免费续两杯,还有一家咖啡店会随机发放免费赠杯的优惠券给顾客。这些都是不同种类的间隔的强化技术,来使顾客一次又一次来店里喝咖啡。

    如今,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的观点都是十分有争议的,就像那个小男孩害怕老鼠的实验一样,许多心理学家都反对他们所主张的观点,即只有外部影响才能塑造行为,内部的思维和感受则完全不重要。对于行为主义的反对者来说,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我们的认知活动(Cognitive Process),我们的思维、知觉、感觉、记忆都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影响。我们会在下一节课谈谈这些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同时,学习更多条件作用、认知和观察学习的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Crash Course:10分钟心理学速成-【第12集】如何训练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