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更容易感到孤单和焦虑

01

我们正身处于一个自我被无限放大的时代。

每一天,我们把自己吃过的晚餐,走过的街道,脑子里的闲言碎语发布到社交媒体,然后等待他人给我们的回应。如果收获到足够多的点赞,我们就沾沾自喜,如果没有人回应,我们就心情沮丧。

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喂养着虚假的自我。

为什么那是虚假的自我?因为它背后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易变的,不真实的。就像一个人踩着两团用木棍串起来的棉花糖,却以为自己是踏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

脸书(FACEBOOK)在2009年正式推出了点赞功能(like)。很快,他们发现用户的活跃度不断攀升。到了2016年,全球有16亿人,每天贡献60亿次点赞。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发明,FACEBOOK制作了一个「点赞」按钮的大牌子,矗立在总部大楼的门口。

但是,就连当初设计制作点赞按钮的人,都开始怀疑这个功能的用途了。一位名叫Justin Rosenstein 的工程师坦言,他不知道点赞给人们带来的改变是好是坏,“like 带来的是一种虚假愉悦,它非常愉悦,也非常空洞”。

很多人给我点赞,有很多人在关注我,我很重要。这是社交时代给我们的第一重幻觉。

人们不太愿意去思考的事实是,那些点赞并没有你感受到的那么有意义。人们点赞,有时是出于礼貌,有时是出于无聊,有时纯粹是表示“好了,我看到你了,下一个”。

真正发自内心的欢喜赞叹很少见,自古以来就很稀有。我们却以为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得到。这真的是太天真了。

02

据说 FACEBOOK最早的信息提示标志是蓝色的。

因为这样跟网站页面清新简洁的风格更搭。但很快他们就发现,红色的提示标志才真正有效。只要把蓝色改为红色,人们就会像实验室里连接上电极的小白鼠一样,拼命的按下踏板,就是为了不断刺激脑部的快乐中枢神经,直到精疲力竭。

如果朋友圈的信息提示换成蓝色的,你还会火急火燎的点开它吗?如果新闻没有标记着红色小圈圈,你会不会还觉得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了,必须马上去了解?

红色是我们原始大脑的预警系统。一旦触发,就是危险来临的预告。直到警报解除,我们才会平静下来。

每个互联网公司都学会了这一招。如果你没有把各种新闻客户端和社交软件的通知关掉,你会发现手机屏幕上全都是红色小圈圈,就像是午夜走在红灯区的街口,一群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姐姐们向你抛出媚眼:

来呀,来呀,快进来呀!这里有你想看的!

我们不停的消灭红点,得以享受警报解除后的片刻欢愉。我们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下获取信息、观点和愉悦感,久而久之,把信息的更新和交换当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是社交时代给我们的第二重幻觉。

所以有些人在微信里聊的热火朝天,见了面却发现相对无言。为什么对面这个人没有想象中的有趣?因为他太具象了,没有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看上去有点呆板,傻愣愣的。还不如低头看手机呢,那么多的信息等待消灭。

03

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获取信息来感知世界,认识自我的。

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月,人们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振奋。世界多么广阔啊,而它现在就在我眼前,所有的风景通过一面叫做“WINDOWS”的窗户映入眼帘。

很快,互联网上产生的信息汇集成了汪洋大海。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步。信息终于突破了地理空间的束缚,把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

紧接着,移动互联时代来临了。FACEBOOK、TWITTER、微博和微信的兴起,让所有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沉默的大多数忽然变成喧嚣的大多数,人人都是自媒体。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广阔的真实世界和真实的人发生连接,得到自己需要的所有信息。这是社交时代的第三重幻觉。

在社交环境中,我们根据自己关注的媒体和个人账号来获取信息。问题在于,我们只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关注某些人。你会慢慢取关那些和你的观念不同的人,你的身边渐渐只剩下与你三观相似的人,这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三观是社会的主流,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

但这样的感觉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这就是回声室效应,我们只听得到自己想听的,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只是被自我感觉裁切之后的片段。

那些不能引起我们兴趣和情绪的内容,我们连看都不看,而我们下判断的时间通常只有三秒钟——看完标题。

04

正是这些社交媒体带来的幻觉,助长了我们的虚假自我。

虚假自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很脆弱,边界模糊,非常没有安全感。虚假自我没有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性,它依赖于外界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只要外在的环境稍微变动,接受到的回应不是你期待的那样,虚假自我就会焦虑不安,感到自己的存在受到了威胁。

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是真实的,虚假自我会想各种办法来证明自己。

我们会把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安在自己头上。我们会给自己虚构故事,挑选出生活中的片段,精心修饰,然后呈现给别人看。为什么网上那么多键盘侠和杠精的存在?为什么会有人割腕自杀都要在网络里直播?因为对于虚假自我来说,没有人关注,没有人看到,就像被全世界抛弃一样冰冷可怕。

如果把虚假自我当作了“我”的本质,我们就会不断的去喂养它。可是虚假自我就如同古代神话传说里的饕餮,它会把吃下去的东西变成肚子,所以它吃的越多,胃口就越大,接着就必须要吃更多才能满足。

我们给这个冒牌的自我喂得太多了,结果却常常饿得自己脸色发青。如果狮子真的吃饱了,就会安静的休息打盹,不会一刻不停的追逐下一只羚羊。

05

美国心理学家 Sherry Turkle 在TED 演讲《社交时代的孤独》里,说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有一次,她去到一个疗养院,发现一个失去孩子的老妇人,正对着一个海豹形状的机器人说话。那个小海豹机器人望着她,好像真的在倾听她的悲伤一样。

有些人觉得这样很棒,失去孩子的母亲得到了安慰。但是,小海豹机器人真的能听懂人类的悲哀吗?机器人是不会死的,所以它不会懂得什么叫做失去,也不懂什么是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那个老妇人,在社交媒体上跟一个个小海豹机器人说话。我们以为对方正在倾听,以为它听懂了。事实上对方很可能根本就没有用心在听你说什么。科技冲击人类的,恰恰是每个人心底最脆弱的地方。

我们真的是太孤单了。

回过头来看看,社交网络不过才出现了十年,就已经彻底的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甚至正在重新塑造我们之间的情感模式。

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人们因为沟通不便,反而会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宝贵啊。人们以简单质朴的面貌出现,尽管每个人都不完美,但真诚坦然得多。

当我们感到疲惫厌烦的时候,也许应该安静的坐下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去掉你所有的身份ID和标签,你是谁?没有一群人和你走同一条路,你要去往哪里?假如有一件事不会有人关注,没有人看见,你还会去做吗?如果你回答是的,那才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在没有人关注你的时候,你呈现出来的样子,才是你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总是戴着面具跳舞,又有谁会记得散场之后那个真实的你?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更容易感到孤单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