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传》: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尤其不要有过多的热忱。-------以赛亚.伯林

以赛亚·伯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国犹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国革命,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39年撰写《卡尔·马克思》,1944年转向观念史研究。1957年就任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1966年参与创办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和伊拉斯谟奖。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伯林的的刺猬和狐狸学说:狐狸知道很多小事,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也听说过伯林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尤其对他的消极自由特别感兴趣。但是这种哲学类的书籍没有一定的基础和时间完全读不下去,包括这本《伯林传---叶礼庭》也是放在收藏夹里很久了。这几天因为疫情的原因居家办公,正好可以拿出来读。

我这是第一遍泛读,里面涉及的思想、观点以及各种精彩纷呈的人物和事件太多了,后期会反复还会反复阅读去搞清楚这些思想家们给我们到底带来了多少认知上的转变,有多少是可以让我们真的远离战争,远离纷乱的。今年2022年,疫情依然严重,俄乌战争持续了快一个月了,而地球上气候异常、粮食短缺等等都表明未来的人们可能会生存得愈加艰难。

而伯林的道德多元论以及两种自由可不可以让我们更包容更开放一点呢?人生,除了经济和政治,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在大家都以搞钱为目标的深圳,生存和发展是人的第一要义,我也不例外,只是偶尔依然想仰望星空。

读完叶礼庭的《伯林传》之后更喜欢伯林这个人了,比如他嗜吃零食,在离他的椅子最近的书柜上堆着一大堆巧克力,还有坚果和罐头,坐着的时候身子前倾,右手在那堆罐头里翻来找去,一边说话一边不停地把坚果和巧克力往嘴里扔。投射效应吧,因为我也爱吃零食,记得年轻时候的理想就是可以悠闲地吃着零食看着书,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变。

在《伯林传》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伯林是无数聚会上的社交牛人。社交是他灵感和创意的重要来源,也是他后期创办牛津大学尔夫森学院资金募集的重要渠道。这种有目的的或者无目的的漫谈和交流以及社交让很多的思想家行动者们碰撞出火花,就的如十八九世纪的文化沙龙一样,把一群有理想有思想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努力想为世界留下点什么。而在我们现代,虽然信息的流通越来越方便了,但是人的智识仿佛回到了远古,我们的各种信息平台反而给我们编织了一个个的茧房走不出来。而且在一切都皆可娱乐化的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似乎越来越多。比如今天看新闻就有个老太太躲着七天不去做核酸,还到处闲逛,被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强制做核酸发现是阳性,让所有人的努力崩溃一篑。

另一个重要的体会是人都是社会的产物,如伯林,正因为他是俄国人,也是英国人,又是犹太人,以他的性格一直想在三者之间调和,这些都体现在他的理论中:道德多元依然需要自由主义。伯林经历了二战、犹太复国、越战和冷战,以及看到苏联的崩溃,他看起来就像一个狐狸,但是他也是一只刺猬,他的一件大事一直就是自由及其背叛,他一直是一个明智、警惕而且绝对现实的怀疑主义者。

曾经有人开玩笑把伯林和罗素相提并论,主要是他的私生活,他们追求的都是已婚妇女,但是伯林不同,他能承担起责任,并最后和艾琳结婚,幸福地一起生活了差不多40年。

伯林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在于审视为什么独创性的、书斋式的哲学或社会思想,用于改造人类现实时,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用大观念的社会历史后果来检视大观念,暴露出大观念的残酷本性,揭示人的一种现代境遇,在这方面,伯林是无与伦比的。伯林不是在人类观念的疆域中向外开拓的思想家,而是对观念进行反思的思想家。他发展的是一种关于观念的观念。

“理想的追求”阐明的是:关于马基雅维利、维柯、赫尔德、赫尔岑和托尔斯泰的所有那些互不相同的研究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对人类价值观念史持续不断的哲学探索。他说,这些研究让他认识到,价值观念体系——例如,基督教的慈悲与罗马人的刚勇——都是自足的,它们与其他时代的不同体系不能以同一尺度来加以比较。科学和技术可能会进步,在道德领域却没有这样的脚本。近现代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与中世纪相比既没有改善,也没有败坏: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共同的尺度。

伯林的思想精华于我而言是消极自由,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相信人定胜天,积极自由的倾向远远大于消极自由。就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到底是要做一个好撒玛利亚人还是坏撒玛利亚人,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两种自由都是有自己的边界的,我们不能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谈论和实施任何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伯林传》: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