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 异步 IO framework io_uring,基本原理,程序示例与性能压测

尊重原创版权: https://www.conghengx.com/hot/37285.html
更多内容参考: https://www.conghengx.com/

Linux 异步 I/O 框架 io_uring:基本原理、程序示例与性能压测

io_uring是 2019 年 Linux 5.1 内核首次引入的高性能 异步 I/O 框架 ,能显着加速 I/O
密集型应用的性能。但如果你的应用 已经在使用 传统 Linux AIO 了, 并且使用方式恰当 , 那io_uring
并不会带来太大的性能提升 —— 根据测试,即便打开高级特性,也只有 5%。除非你真的需要这 5% 的额外性能,否则 切换成io_uring
代价可能也挺大 ,因为要重写应用来适配io_uring(或者让依赖的平台或框架去适配,总之需要改代码)。

既然性能跟传统 AIO 差不多,那为什么还称 io_uring 为革命性技术呢?

1、它首先和最大的贡献在于: 统一了 Linux 异步 I/O 框架

  • Linux AIO 只支持 direct I/O 模式的 存储文件 (storage file),而且主要用在 数据库这一细分领域
  • io_uring 支持存储文件和网络文件(network sockets),也支持更多的异步系统调用 (accept/openat/stat/…),而非仅限于 read/write 系统调用。

2、在 设计上是真正的异步 I/O ,作为对比,Linux AIO 虽然也 是异步的,但仍然可能会阻塞,某些情况下的行为也无法预测;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非常好,甚至能基于 io_uring 重写所有系统调用,而 Linux AIO 设计时就没考虑扩展性。

eBPF 也算是异步框架(事件驱动),但与 io_uring 没有本质联系,二者属于不同子系统, 并且在模型上有一个本质区别:

  1. eBPF 对用户是透明的 ,只需升级内核(到合适的版本), 应用程序无需任何改造
  2. io_uring 提供了 新的系统调用和用户空间 API ,因此 需要应用程序做改造

eBPF 作为动态跟踪工具,能够更方便地排查和观测 io_uring 等模块在执行层面的具体问题。

本文介绍 Linux 异步 I/O 的发展历史,io_uring 的原理和功能, 并给出了一些 程序示例性能压测结果(我们在 5.10
内核做了类似测试)。

以下是译文。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Linux 内核在过去几年已经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源于 两个激动人心的新接口的引入: eBPF 和
io_uring
。我们认为,二者将会完全 改变应用与内核交互的方式 ,以及 应用开发者思考和看待内核的方式

本文介绍 io_uring(我们在 ScyllaDB 中有 io_uring 的深入使用经验),并略微提及一下 eBPF。

1 Linux I/O 系统调用演进

1.1 基于 fd 的阻塞式 I/O:read()/write()

作为大家最熟悉的读写方式,Linux 内核提供了 基于文件描述符的系统调用 , 这些描述符指向的可能是 存储文件 (storage
file),也可能是 network sockets

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count);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count);

二者称为 阻塞式系统调用 (blocking system calls),因为程序调用 这些函数时会进入 sleep
状态,然后被调度出去(让出处理器),直到 I/O 操作完成:

  • 如果数据在文件中,并且文件内容 已经缓存在 page cache 中 ,调用会 立即返回
  • 如果数据在另一台机器上,就需要通过网络(例如 TCP)获取,会阻塞一段时间;
  • 如果数据在硬盘上,也会阻塞一段时间。

但很容易想到,随着存储 设备越来越快,程序越来越复杂 , 阻塞式(blocking)已经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了。

1.2 非阻塞式 I/O:select()/poll()/epoll()

阻塞式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非阻塞的系统调用,例如 select()、poll() 以及更新的 epoll()。应用程序在调用这些函数读写时不会阻塞,而是
立即返回 ,返回的是一个 已经 ready 的文件描述符列表

![Linux 异步 I/O 框架io_uring:基本原理、程序示例与性能压测](https://p9.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
qvj2lq49k0/46ff4ac87744410599e5536e10a0196e?from=pc)

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个致命缺点: 只支持 network sockets 和 pipes ——epoll() 甚至连 storage files
都不支持。

1.3 线程池方式

对于 storage I/O,经典的解决思路是 thread pool[5] :主线程将 I/O 分发给 worker
线程,后者代替主线程进行阻塞式读写,主线程不会阻塞。

![Linux 异步 I/O 框架io_uring:基本原理、程序示例与性能压测](https://p9.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
qvj2lq49k0/1848e0c077c04cf98b04f9ef70f1cedd?from=pc)

​这种方式的问题是 线程上下文切换开销可能非常大 ,后面性能压测会看到。

1.4 Direct I/O(数据库软件):绕过 page cache

随后出现了更加灵活和强大的方式: 数据库软件 (database software) 有时 并不想使用操作系统的 page cache[6]
, 而是希望打开一个文件后, 直接从设备读写这个文件 (direct access to the device)。这种方式称为 直接访问
(direct access)或 直接 I/O (direct I/O),

  • 需要指定 O_DIRECT flag;
  • 需要 应用自己管理自己的缓存 —— 这正是数据库软件所希望的;
  • zero-copy I/O ,因为应用的缓冲数据直接发送到设备,或者直接从设备读取。

1.5 异步 IO(AIO)

前面提到,随着存储设备越来越快,主线程和 worker 线性之间的上下文切换开销占比越来越高。现在市场上的一些设备,例如 Intel
Optane[7]
延迟已经低到和上下文切换一个量级 (微秒 us)。换个方式描述, 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开销:
上下文每切换一次,我们就少一次 dispatch I/O 的机会

因此,Linux 2.6 内核引入了异步 I/O(asynchronous I/O)接口, 方便起见,本文简写为 linux-aio。AIO
原理是很简单的:

  • 用户通过 io_submit() 提交 I/O 请求,
  • 过一会再调用 io_getevents() 来检查哪些 events 已经 ready 了。
  • 使程序员 能编写完全异步的代码

近期, Linux AIO 甚至支持了[8] epoll():也就是说 不仅能提交 storage I/O 请求,还能提交网络 I/O
请求。照这样发展下去,linux-aio 似乎能成为一个王者 。但由于它糟糕的演进之路,这个愿望几乎不可能实现了。我们从 Linus
标志性的激烈言辞中就能略窥一斑

Reply to: to support opening files asynchronously[9] So I think this is
ridiculously ugly.
AIO is a horrible ad-hoc design, with the main excuse
being “other, less gifted people, made that design, and we are implementing
it for compatibility because database people — who seldom have any shred of
taste — actually use it”.
— Linus Torvalds (on lwn.net)

首先,作为数据库从业人员,我们想借此机会为我们的没品(lack of taste)向 Linus 道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进一步解释一下 为什么
Linus 是对的
:Linux AIO 确实问题缠身,

  1. 只支持 O_DIRECT 文件 ,因此 对常规的非数据库应用 (normal, non-database applications) 几乎是无用的
  2. 接口在 设计时并未考虑扩展性 。虽然可以扩展 —— 我们也确实这么做了 —— 但每加一个东西都相当复杂;
  3. 虽然从 技术上说接口是非阻塞的 ,但实际上有 很多可能的原因都会导致它阻塞[10] ,而且引发的方式难以预料。

1.6 小结

以上可以清晰地看出 Linux I/O 的演进:

  • 最开始是同步(阻塞式)系统调用;
  • 然后随着 实际需求和具体场景 ,不断加入新的异步接口,还要保持与老接口的兼容和协同工作。

另外也看到,在非阻塞式读写的问题上 并没有形成统一方案

  1. Network socket 领域:添加一个异步接口,然后去轮询(poll)请求是否完成(readiness);
  2. Storage I/O 领域: 只针对某一细分领域 (数据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需求,添加了一个定制版的异步接口。

这就是 Linux I/O 的演进历史 —— 只着眼当前,出现一个问题就引入一种设计,而并没有多少前瞻性 —— 直到 io_uring 的出现。

相关视频推荐

io_uring 新起之秀的linux
io

你可能感兴趣的:(cen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