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M深度访谈:EOS前生来世-全是干货(二)

转自金色财经,原文《BM谈EOS》

第二段 

问11:很多人都说POW耗电惊人,甚至要建很多电站,这样消耗的能源会远超我们的产能。

但是Andreas Antonopoulos(币圈名人,比特币早期布道者)却说:POW有很多问题,比如说算力多者权力大,但POW却是唯一对得起你消耗资源的共识算法(即一分辛劳一分回报)。

对于这些众说纷纭,BM你怎么看?

BM:POW是种“谁力气大谁说话”(might makes right)的算法,人们倾向消耗最多的资源以控制全网,这种竞争要求经年累月地投入能源,于是势必形成矿池。

而最终几家大矿池决定打包哪些交易,同时也是他们决定着不打包哪些交易。所以说,我们的交易本质上是递给这些大矿池审查的。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安全不是一个单维度问题,它至少涉及三方面:

1)是否有人能轻易修改规则?

2)是否有人能对抗审查?

3)是否有人会强行硬分叉?

这些问题看起来相互关联,但解决起来却完全独立,因为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东西来保障。

POW下,保障区块安全的方法是大规模复制,并向全网公开。每个人都遵守同样的规则,任何人都能验证区块,同时每个区块都按规则生产,所以即使全网只有一名区块生产者,依然能够玩得转。

可这种模式的软肋在审查环节:一些人总是手握事实上的审查权,我们看一眼POW矿池就会发现:实际上只有3-4个矿池有权审查交易。

图2  狗年初一  全球算力分布

数据来源:https://btc.com/stats/pool

而DPOS则不同,如果有人想扭曲事实,他得同时向21个节点行贿,而这些节点由系统随机排序,这使得贿赂成功的可能性低到0。

DPOS仍然按规则生产区块,并且区块信息全公开,这些节点无法改变规则,因为有数以千计的全节点时刻都在验证交易。

所以说:

Security is not a one-dimensional concept. It's not about the cost that goes into it. In fact, you want the best security for the least cost for things to be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安全性不是一个单维度的概念,这和我们投入的成本无关,事实上你要的是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好的安全,并使得整套系统在经济上能持续运作。

另外,POW还有一个弱点,就是当币价暴跌70%时,挖矿将不再有利润、甚至亏本,此时原有的激励制度会变味。

Ivan总结:POW虽然久经考验,但它依然具有中心化的特质,所以越来越多的加密货币从POW转变为POS。

问12:你在开发Bitshare上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那是什么最终让你离开Bitshare?

BM:两个原因。

第一,钱烧完了。为了开发石墨烯工具箱,我们掏光了家底,最终虽然开发成功,但还要不断升级,不断投钱。

第二,我们引入了“工作者提议”(Worker Proposals)的理念:这使得社区掌握越来越多的决定权,比如社区有权决定是否通过投票筹款,是否停止通胀,是否停止为新项目募集资金等等。

那时我没有工作,可是嘴巴需要吃饭,为了继续开发,我只能出售自己的股份,所以我的持股比例越来越少,话份也越来越轻,但即使这样,我依然继续开发,埋头打磨产品。

这时我意识到,开发者和社区的激励因素并不一致

而且,Bitshare在市场营销方面也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时的我无法解决的。比如,如何向普通人展示一个区块链?如何让人们源源不断地跑来注册?

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重建底层架构。于是,我决定离开Bitshare,重新投入另一个项目:Steemit

Steemit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网络(类似于能赚钱的博客),当时我想用它来解决一个问题,即:降低人们进入加密货币领域的门槛。

我曾试着让新用户使用Bitshare,但Bitshare的宣传文案却似乎在说:嘿,你快把钱给我们吧,我们帮你投到高风险的加密货币中去吧。

对普通人来说,一开始学加密数字货币是很不容易。我们得这样教育很多零基础的人:听好,你得先去学比特币,然后去买币,接着把币转去交易所,最后转成其他币……

普通人听到这里腿会发抖,于是我想削平普通人的入行门槛。

另一方面,我认识到一个事实:人类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就像POW挖矿也同样有价值一样。于是我在想,要做成Steemit,让人们相信一件事就行,即:只要人们投入自己的时间就能赚到钱,就像他们投入自己的钱能赚到钱那样。

但是,为了做Steemit,我还得解决另一个问题:手续费。因为没有人愿意为点赞或转发之类的小动作付费,可在这件事情的另一头,内容生产者却投入了时间,他们必须挣到钱。

怎么办?

Steemit的理念是以写博客的方式挖矿(mind by blogging),写博客的人和比特币矿工一样,都有资格从劳动中获得收入——这将产生数以百亿美元的劳动收入。

这些钱用去奖励内容生产者,与此同时,必须建一个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用来消费这些内容,为这些内容提供资金,形成一种生态。

现在的Bitshare采用“工作者提议”(Worker Proposals),人们可以投票决定是否资助开发者去做哪个项目,但在现有技术架构下,很难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提议。

这种花费并不是强制性的,当一部分人决定削减开支,这些人就会把代币存起来,但他们很难弄明白“为了明天赚钱,今天必须花钱”的道理。

而另一拨人则反对通胀,他们是通缩派,为了壮大整个系统,他们认为应该不断地往生态系统里砸钱。

所以,Steemit一方面引入强制性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安排了强制性的支出、同时又设计了大规模的去中心化预算。

问13:谈谈你对社交网络的认识。

BM:社交网络属于每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内容,每个人都有权对这些内容评头论足,社交网络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会奖励内容生产者,生产的内容能被Google搜索到,从而产生网络效应。

这能从根本上鼓励人们去注册和使用,因为现在的宣传文案已经变成这样:别给我们钱了,赶紧注册吧,把你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这样你就能赚到钱了

换句话说,你现在在其他社交平台上发的那些微博并不能获得收入,但你只要把这些微博和博客移到Steemit上,就能赚到钱。

于是Steemit立马流行起来,男女老少都自动变成Steemit的用户。

Ivan:是的,比如我就每天在用Steemit,甚至有很多从没听说过区块链技术的人都开始用Steemit,因为他们在Steemit上见到了美元符号,这些对于初次使用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图3 Steemit 页面截图——写博客就能赚钱的网站

来源:https://steemit.com/trending

问14:既然Steemit运行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离开它?另外,你离开Steemit后遇到过哪些问题?

BM: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应用,Steemit上的功能聚焦得非常狭窄,几乎只能用来做社交。Bitshare和Steemit都是基于区块链的应用,如果你想向区块链添加新功能时,你必须让所有参与方都达成共识,同时你必须做大规模的升级,其间无尽的争议会极其地耗时。

所以,当看到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硬分叉时,人们就明白了:你的想法不能离社区这个中心太远,所以很难开拓出新方向,特别是你想搞区块链层面的技术性巨变就更加不可能了,而所谓的“巨变”,在功能层面可能仅仅是在现有系统中添加一个小特性。

所以,其实我刚开始做Steemit那会儿,我就一直想建立一个更加通用的、可编程的区块链。那时,我就在找CEO,后来找到了Ned,我问他:你是否认同我的理念?如果你认同,我想来让你做Steemit的CEO。

Ned说:行~(Ned是Steemit的CEO和联合创始人)

于是,即使当时我已打算去开发别的项目,但是我们依然在一起开发着Steemit,直到把这个东西做出来为止。

所以说,即使我离开,Steemit依然可以继续运行、继续提升性能,因为我已经把结构框架搭好了,后面来的人只要把用户界面做得好看点就行了,Steemit这个区块链应用自己会自顾自地运行。

其他方面,就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了(political lesson)。

社区对于这个系统应该如何运行有着自己的理解,社区基于他们自己的理解而采取行动,但社区并不一定非得理解这样行动的后果。

所以,当你一旦触及到利益问题,比如对于一些方向性问题开始投票时,如果资金募集者不愿意了,你根本没办法,因为你不能像个暴君一样说:你应该走我让你走的路,因为这是个去中心化的系统,这些都已脱离我的控制。

我理想中的新系统应该有更好的治理架构以及权责利安排。为此,我研究了博弈论,学了人们在类似投票的博弈过程中的各种纠结心理,最后发现这一系列东西都应该被重塑,可现在每个人都已经参与进这个系统,于是我注定无法重塑它。

所以,我决定去创建我理想中的新系统。

问15:好的,我们来聊一些能搭建APP的平台。以太坊上能搭建很多应用,但一些人说以太坊唯一的用处是ICO,那么你为什么不把Steemit建在以太坊上?

BM:把Bitshare或Steemit建在以太坊上,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

一方面,Bitshare在以太坊发布之前就已锁定募集,而Steemit虽然在以太坊之后才开始做,但以太坊的每步操作都要收费,如果在以太坊上做,那结果一定连点个赞都要收费,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现在,Steemit上每天的交易量比以太坊的处理极限还多一倍,网络拥堵时以太坊转账手续费会变高,但Steemit不会,因为Steemit有更多的峰值储备,即使用户数激增,也不会影响交易速度。

所以,不建议你在以太坊上搭建应用,因为如果你的用户数激增,那以太坊注定是撑不住的。如果谁做了Raddit(国外时事新闻类app)这样成功的应用,系统至少得支持每秒200笔的交易,但这个简单的需求就已经超过以太坊极限处理能力的10多倍。

除此之外,你必须关注实用性。以太坊每个新区块有15秒延滞,这种延滞对于以太坊钱包来说可能没什么影响,但对于发布文章或点赞这种功能来说,等15秒就太慢了。

所以,可用性是每个app开发者会关注的重要因素,你需要建立一个平台,在这之上能够运行像Steemit和Bitshare这样的应用,否则我们并不会拥有一个真正的Dapp(去中心化的app)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BM深度访谈:EOS前生来世-全是干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