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64

Base64是网络上最常见的用于传输8Bit字节码的编码方式之一,Base64就是一种基于64个可打印字符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方法。

Base64一般用于在HTTP协议下传输二进制数据,由于HTTP协议是文本协议,所以在HTTP协议下传输二进制数据需要将二进制数据转换为字符数据。然而直接转换是不行的。因为网络传输只能传输可打印字符。什么是可打印字符?在ASCII码中规定,0~31、127这33个字符属于控制字符,32~126这95个字符属于可打印字符,也就是说网络传输只能传输这95个字符,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字符无法传输。那么该怎么才能传输其他字符呢?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使用Base64。

        Base64,就是使用64个可打印字符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方法。Base64的索引与对应字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也就是说,如果将索引转换为对应的二进制数据的话需要至多6个Bit(2^6=64)。然而ASCII码(128个数)需要8个Bit来表示,那么怎么使用6个Bit来表示8个Bit的数据呢?6个Bit当然不能存储8个Bit的数据,但是4*6个Bit可以存储3*8个Bit的数据啊!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到“Son”通过Base64编码转换成了“U29u”。这是刚刚好的情况,3个ASCII字符刚好转换成对应的4个Base64字符。但是,当需要转换的字符数不是3的倍数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Base64规定,当需要转换的字符不是3的倍数时,一律采用补0的方式凑足3的倍数,具体如下表所示:

每6个Bit为一组,第一组转换后为字符“U”,第二组末尾补4个0转换后为字符“w”。剩下的使用“=”替代。即字符“S”通过Base64编码后为“Uw==”。这就是Base64的编码过程。

标准的Base64并不适合直接放在URL里传输,因为URL编码器会把标准Base64中的“/”和“+”字符变为形如“%XX”的形式,而这些“%”号在存入数据库时还需要再进行转换,因为ANSI SQL中已将“%”号用作通配符。

为解决此问题,可采用一种用于URL的改进Base64编码,它在末尾填充'='号,并将标准Base64中的“+”和“/”分别改成了“-”和“_”,这样就免去了在URL编解码和数据库存储时所要作的转换,避免了编码信息长度在此过程中的增加,并统一了数据库、表单等处对象标识符的格式。

另有一种用于正则表达式的改进Base64变种,它将“+”和“/”改成了“!”和“-”,因为“+”,“*”以及前面在IRCu中用到的“[”和“]”在正则表达式中都可能具有特殊含义。

此外还有一些变种,它们将“+/”改为“_-”或“._”(用作编程语言中的标识符名称)或“.-”(用于XML中的Nmtoken)甚至“_:”(用于XML中的Name)。

Base64要求把每三个8Bit的字节转换为四个6Bit的字节(3*8 = 4*6 = 24),然后把6Bit再添两位高位0,组成四个8Bit的字节,也就是说,转换后的字符串理论上将要比原来的长1/3

二、Java中实现Base64

        https://www.runoob.com/java/java8-base64.html

        Java已经替我们写好Base64的实现细节,使用的时候直接调用即可。具体代码如下所示:

import java.util.Base64;

对于标准的Base64:

加密为字符串使用Base64.getEncoder().encodeToString();

加密为字节数组使用Base64.getEncoder().encode();

解密使用Base64.getDecoder().decode();

对于URL安全或MIME的Base64,只需将上述getEncoder()、getDecoder()更换为getUrlEncoder()、getUrlDecoder() 或getMimeEncoder()、getMimeDecoder()即可。

pe项目中用法:   

BASE64Encoder encoder =new BASE64Encoder();

String base64data = encoder.encode("So".getBytes("utf-8")); //加密


BASE64Decoder decoder = new BASE64Decoder();

byte[]  b = decoder.decodeBuffer(str);//解密

String   result = new String(b, "utf-8");

你可能感兴趣的:(Base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