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胙城的庙会

故乡胙城的庙会

 (2011-05-06 22:29:25)[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光影世界

我的故乡在延津胙城,胙城为原胙城县治所,有华严寺、城隍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四都举行庙会,相沿成俗,历史悠久。庙会时求香拜佛、祈福免灾的善男信女,出售生活、生产资料的和选购各种商品的农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可谓是人山人海。

今年庙会日是个周五,我提前请好假,一早就同哥嫂匆匆往家赶,想着早点到家帮妈妈干活。昨晚和今晨都没有吃饭,动力就是庙会上那胖嘟嘟让人想起来都垂涎的油条。在高庄看见路边炸油条的,就不禁眷恋的看了好几眼。路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电动车、自行车、摩托车,走亲戚的、烧香的、听戏的,川流不息。小商贩沿街叫卖,还有的在十字路口、路边,摆满方便面、啤酒、饮料等商品,没有进村,沿途就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农历四月初四的盛况和规模堪比春节。因为这一天,所有的亲戚都会来,小时候,记得亲戚们都是送油条,客人走后,一笸箩的油条往往要吃好几天,后来可能生活好了,油条不再稀罕,改为送盐,大概这是生活必需,又储放时间比较长吧,现在是方便面、啤酒、鸡蛋,鸡蛋居多,前两年吃不完,又是腌制咸鸡蛋,或是变成变蛋。这一天每家都会摆上三四桌酒席,倾其全部财力,来烹调煮炸,款待宾客。因为宾客多,刷洗碗筷,洗摘青菜,凉调热炒,劳动量极大,所以但凡能请假回去的,我们在外工作的人都会想法回去。

一进家,就见妹妹妹夫已经在厨房开始忙碌了。母亲也在一旁紧张的指挥,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显得力不从心,很想让客人们吃好,但上了年龄,无奈记性和体力都大不如前,每每都会有遗憾,像这次带鱼有的桌子竟然忘了上,为此母亲又难过了好一阵子。

大概妹妹知道我们喜欢吃油条吧,只有他这一家亲戚拿的是油条,香软的油条还有一点热呼呼,真是过瘾。不说朝思夜想梦寐以求,也是魂牵梦绕啊,尤其每每看到城里早点那细长瘦瘦干瘪的轻薄的所谓油条,我总是非常怀念家乡这胖呼呼的油条。

帮妈妈洗了碗筷,看厨房里人手也差不多不少,我就抓起相机到会上转了一圈。4.12,4.30,今天5.6,一个月内,我在此游历三次,松软的沙土,碧绿的杨树林,青砖碧瓦的庙宇,高耸的水塔,静默的石碑,古老而又年轻的石榴树……想起陪我游历的亲爱的人们。水塔下装模作样的现场解说,戏台上手持相机的标准架势……历历在目。

大小庙宇前,有款待香客的糊涂面条,树荫下三三俩俩的散坐着端着面条碗呼噜噜吃饭的香客,硕大的铁锅周围挤满盛饭的人们。可能是会场扩大的缘故,也可能是上午大家都在忙着招待客人,还有就是上午没戏,戏台上灯光和幕布都搭建好了,戏台下也有奔马三轮早早站好了位置,下午三点才开唱,爸爸说是开封曲剧团的戏。

周易占卜、来结善缘,打着各种不同旗号的算命摊有好几处,每一处都围着不少人,听着占卜的人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我也没有仔细聆听。想必围观的人都是想预测未来吉凶的吧,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命运命运,有命有运,只要努力运动,是可以或者说是有机会改变命运的。

在会场出口见到司素萍,曾经编写过市目标丛书,在乡里做过几年秘书,文采斐然的司老师现在小庄学校教一年级,已经是姥姥和奶奶了,年龄只是大我2岁。

舅舅跟哥哥又说起了失踪四年的表姐,夜夜辗转难眠,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声声叹息中隐含着沉重的担忧和无奈。

下午看了患甲亢的堂嫂,一进院子就见2棵杏树枝桠几乎铺满半个小院的上空,院子左侧是几间兔舍,小白兔,白又白,红红的眼睛真可爱,因为在笼中,没见小家伙蹦蹦跳跳可爱的样子。堂哥一家两代六口住在现在农村常见的明三暗五现浇顶房里,屋内陈设着和我家里一模一样的木质沙发。自述从吉林打工回来,身体就出现了异样,症状疑似糖尿病,体重锐减,瘦骨嶙峋,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眼突、手颤,据说严重的还可出现甲亢危相、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在卫辉住院了十多天,现在家里休养。我问在吉林打什么工,她说建筑工地上捆钢筋……我听了心里不禁一颤,建筑工地-钢筋,那哪是女人干的活啊!可是仔细想想,我也亲见工地上穿梭闪烁的女人身影,为了生活,为了生存,真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了吗?

分享: 

0

喜欢

阅读(198) 评论 (2)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喜欢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祝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动画)

后一篇:2011.5.6四月四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纸鹤

看老人愉快的笑,好开心。这庙会好热闹,这胖乎乎的油条好诱人,这乡里乡亲,还有这糊涂面,生活像撒了香的蜜,香甜美好!

2011-5-7  17:27举报删除分享回复(0)

用户0

老人笑得很开心!

2011-5-7  22:08回复(0)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乡胙城的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