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跟着王崧舟学做老师(课例研读)

      明天将要讲《两小儿辩日》这一则文言文了。尽管这一课是“熟课”,讲过好多次,但我想尝试一下,新的教法,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于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师执教这一课的课堂实录,在这一课里王老师颠覆了他诗意的语文风格,教学角色由强势向平和转变,课堂面貌有激情向幽默转变,教学语言有华丽向平淡转变,课堂节奏有密集向舒缓转变,教学设计有细腻向简约转变。在创作此课时王老师给自己了约法三章:第一,不使用任何多媒体,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如此而已。第二,不使用任何新的课程资源,一篇文课文足矣。第三,不使用任何“唯美”的教学用语,放弃唯美的教学设计,以“游戏”为入课的唯一线索。现把他的课堂实录进行梳理,方便我明天上课范山模水。


写词――“象”的观照

1.王老师:听写词语:车盖、盘盂

(我改成让学生找反义词:

一儿:日始出――近  (大如车盖)

            日中――远    ( 如盘盂)   

一儿:日初出――远  ( 沧沧凉凉)

          日中――  近    (如探汤)

2.王老师:生比划车盖和盘盂(相同教法)

3.王老师:假如让你选一个词形容秋天和形容夏天,你会怎么选?(相同教法)

探究――词语的“名堂”

1.王老师在四个词“盘盂和车盖”“沧沧凉凉和探汤”中间画两条线,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名堂?然后通过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引导学生明白两个小儿说的没错。(我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然后多种形式朗读,加深学生理解,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2.引导两小儿观察角度不一样,出现的结果就不一样。

王老师:早上的太阳,从形状的角度看像个车盖,从温度的角度感受沧沧凉凉,这是事实;中午的太阳,从形状角度看像个盘盂,从温度的角度感受像探汤,这也是事实。但是两小儿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可以把这段话作为小结,然后过渡到下一个问题探究学习。)

3.王老师:把“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擦除,让学生替换词语,来让学生领悟两小儿的观点。(教法相同)

辩日――“趣”的体验

1.王老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教法相同)

2.板书:辩斗,你们是怎么理解辩斗呢?请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两小儿的辩斗(改成前后桌读)

3.王老师:挑学生到黑板前辩斗。(教法相同)

4.师生辩斗。

①师中古文朗读腔读,生也用朗读腔读。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②师生语速加快辩斗。此言差矣

③师生语气加强辩斗。非然也

④师摇着手非也非也!生非也非也非也

⑤师:不给你啰嗦了,反正日初出近,日中远。

生:你才啰嗦呢,就是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你胡说!日初出近,日中远

师总结:这才是辩斗

(教法相似)

5.两小儿形象分析

师: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师生合作演。师读旁白,生表演,师添加“坚持曰”“反驳曰”“扯着嗓子曰”“跺着脚曰”让学生辩斗。(教法相同)

决日――“知”的分享

1.王老师:两人正在辩斗,谁来了?孔子是谁啊?他能说得上来吗?从哪里看出来了?(教法相同)

2.谁能为“决”组个词语?

3.如果两小儿请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你会怎么说?老师扮演两小儿,学生扮演孔子,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悟日――“智”的启迪

1.师总结,这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

2.齐读最后一段。

3.讲解“知”

①什么叫“知”?

②带着“嘲笑”读。

③小练笔

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会怎么想、怎么回答,请你写一写。可以用文言文语气“孔子曰”,也可用“孔子说”开头。

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菊言菊语】跟着王崧舟学做老师(课例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