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20181207“跳丧”就是一个纽带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60周年大庆要到了,我“有幸”被抽中要去参加庆典,今天会议特别多,参加庆典的老师被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会议,强调了诸多事项。这让我也感觉自己好像可以亲临现场一睹领导风采了……

几乎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在网上搜索土家族跳丧的视频,一个是乡愁,另一个是怕这种文化断流了。昨天我特别查了土家族葬礼的相关学术论文,发现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其有研究,虽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有人研究土家族葬礼上的音乐的,也有从舞蹈角度研究葬礼上的跳丧的,还有人研究文化的……这些研究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我对家乡的认知其实很浅薄,可能普通大众鲜少有人特别留意自己家乡各种文化深层次的意义,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习俗背后的东西。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是土家族,所以我们要学习巴山舞,要唱南曲,而且课间操也是一遍巴山舞一遍广播体操,后来上大学了学校还组织过巴山舞大赛,全校的各二级学院要组队参加,我还作为我们学院的领舞者带领学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巴山舞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诞生的呢?查阅相关资料我才知道,长阳巴山舞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湖北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覃发池老师创立并且发起的。覃发池的女儿跟我大表姐是同学,下次回家我要好好采访一下。

巴山舞又是怎么来的呢?巴山舞是覃发池先生根据土家族葬礼上的跳丧舞改编而来的,跳丧现在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撒叶儿嗬”。1986年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盛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撒忧儿嗬’被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老师称赞为‘东方迪斯科’。”期间经过不断发展,在2006年, 巴山舞的前身“撒叶儿嗬”被正式纳入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中。我在壮族地区了解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自身家园的文化研究甚少,这是我该反省的。

    土家族为什么要在葬礼上跳丧呢?这也是从巴人文化中传承下来的,后面做深入研究。土家族有一句俗语叫做“人死众人哀、不请自然来”;“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某家办丧事,不用接和请,三亲六戚、邻里乡亲便会主动帮着张罗,即使是无亲无故之人甚至与死者生前结过怨仇之人也会赶来帮忙,叫做“活人不记死仇、亡者为大”,反映了邻里乡亲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以及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的信念,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撒尔嗬”则成为了维系乡民间关系和谐的粘合剂与润滑剂,是土家村民原始朴素和谐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甜20181207“跳丧”就是一个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