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己乐观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会把乐观看成一种心态,但这并不一定准确,乐观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不同的想法,导致我们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动。

这不是独立的模块,是系统工程里的一环,这个闭环,也叫做ABC模型。

A是Adversity,触发事件

B是Belief,想法

C是Consequence,后果

当你碰到不好的事件A时,会产生一个想法B,而它们会引起后果C。

也就是说,并不是事件A直接导致的后果C,而是想法B带来了后果C。

所以说乐观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遭遇挫折时人的心态是好是坏,其实是不同思维方式的结果。

当你用悲观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时,我们更容易对现状感到无力…

而当拥有乐观的思维方式时,更容易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地采取行动。

那么,如何改变悲观的思维方式?

关键就在于改变你对事件的解读和想法。具体怎么做呢?

那就是在ABC模型的基础上加入D,Disputation,也就是反驳。

想要改变悲观的思维方式,关键在于通过各种反驳策略,来纠正自己的想法B。

一个人悲观的思维方式会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过去的悲观归因。

二是对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进行灾难化的预设。

如何反驳对过去的悲观归因?

比如说你信心满满开始做线上,做了一段期间后发现每天累的要死,好复杂,还不赚钱,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做线上。再怎么坚持也赚不了钱。

我们可以从时间、空间和内外这三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在时间维度上,归因风格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

悲观的人认为坏事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你认为现在赚不了钱,所以以后也赚不了钱,觉得失败的情况还会反复发生。

在空间维度上,归因风格分为普遍性和特定性。

就像有的人面试失败了,觉得整个行业都不好了。

有的人做不好线上,他就会否定线上的所有。

乐观的人会偏向于对坏事做特定性的归因,把失败局限在这次面试本身,或者只是这家公司的业务比较复杂,超出自己目前的能力。

在内外维度上,归因风格分为内在化和外在化。

悲观的人通常会把坏事发生的原因向内归结为个人的问题。

而乐观的人则更多地解释为外部环境的问题。反驳悲观思维,你需要了解—反驳—细化。

第一步,了解。

仔细想想,事件发生后自己产生了哪些想法。

并从时间、空间和内外三个维度来审视这些想法。

第二步,反驳

这些解释有事实依据吗?更符合事实的归因是什么?

第三步,细化。

细化各个归因的比重,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优先级参考。

接下来继续反驳对未来的灾难化预设

所谓灾难化预设,其实就是有些人会把一件事,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当成确实会发生的事情。

比如你犯了一点错误,你觉得老板不喜欢我了,会辞退我,我马上会失业了,失业后交不起房租,要睡大街。

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非常恐慌。这就是典型的灾难化预设。

灾难化思维的杀伤力,就在于它把小概率坏事发生的可能性无限地放大。

一环套一环的非理性推断,在我们脑海中瞬间完成。

所以,灾难化的思维方式往往与过度焦虑和担忧联系在一起

严重的时候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那么,面对这种灾难化思维,我们如何来反驳,如何“去灾难化”呢?

关键就在于斩断脑海中的负面推断的连锁,理性地看到事件发生的可能。

第一步我犯了错误,斩断老板不喜欢自己的想法。

而是想,下次我有经验了,肯定会做的更出色。

老板不怕员工犯错,就怕玻璃心,还怕员工重复犯错。

所以我要积极看待,赶紧去改。

我改了后,会发现老板更加重视我,更加肯定我的能力。

这些思维的改变,分为三步:

第一步,及时斩断负面推断

第二步、我的努力和对策

第三步、努力后的可能性

这样一件坏事最终转变成了一件好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培养自己乐观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