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NFS服务器

目录

1. 简介

1.1. NFS背景介绍

1.2. 生产应用场景

2. NFS工作原理

2.1. 示例图

2.2. 流程

3. NFS的使用

3.1. 安装

3.2. 配置文件

3.3. 主配置文件分析

3.4. 实验1

3.5. NFS账户映射

3.5.1. 实验2:

3.5.2. 实验3

4. autofs自动挂载服务

4.1. 产生原因

4.2. 安装

4.3. 配置文件分析

4.4. 实验4

4.5. 实验5


1. 简介

1.1. NFS背景介绍

NFS是一种古老的用于在UNIX/Linux主机之间进行文件共享的协议。它古老到你必须穿着白大褂才能接近一台计算机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所有的联网计算机都被认为是可信的,而不像现今这样,任何人都有多种多样方法能连接到你的计算机。因此,NFS在开发的时候专注于快速及易用的文件共享,而忽视了其安全性设计

NFS(Network File System,网络文件系统)是FreeBSD支持的文件系统中的一种,它允许网络中的计算机(不同的计算机、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通过TCP/IP网络共享资源,主要在unix系列操作系统上使用。

NFS服务器可以让PC将网络中的NFS服务器共享的目录挂载到本地端的文件系统中,而在本地端的系统中看来,那个远程主机的目录就好像是自己的一个磁盘分区一样。

由于NFS支持的功能比较多,而不同的功能都会使用不同的程序来启动,每启动一个功能就会启用一些端口来传输数据,因此NFS的功能所对应的端口并不固定,而是随机取用一些未被使用的小于1024的端口用于传输。但如此一来就会产生客户端连接服务器的问题,因为客户端需要知道服务器端的相关端口才能够连接。此时就需要RPC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由于服务器在启动NFS时会随机选取数个端口号,并主动向RPC注册,所以RPC知道每个NFS功能所对应的端口号,RPC将端口号通知给客户端,让客户端可以连接到正确的端口上去。RPC采用固定端口号port 111来监听客户端的需求并向客户端响应正确的端口号。

注:在启动NFS之前,要先启动RPC,否则NFS会无法向

RPC注册。另外,RPC若重新启动,原来注册的数据会消

失不见,因此RPC重启后,它管理的所有服务都需要重新

启动以重新向RPC注册。

1.2. 生产应用场景

NFS网络文件系统很像windows系统的网络共享、安全功能、网络驱动器映射,这也和linux系统里的Samba服务器类似。只不过一般情况下,windows网络共享服务或Samba服务用于办公局域网共享,而互联网中小型网站集群架构后端常用NFS进行数据共享,如果是大型网站,那可能会用到更复杂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在企业集群架构的工作场景中,NFS作为所有前端web服务的共享存储,存储的内容一般包括网站用户上传的图片、附件、头像等,注意,网站的程序代码就不要放在NFS共享里了,因为网站程序是开发运维人员统一发布,不存在发布延迟问题,直接批量发布到web节点提供访问比共享到NFS里访问效率会更高些。

NFS是当前互联网系统架构中常用的数据存储服务之一,中小型网站(2000万pv(页面浏览量)以下)公示应用频率居高,大公司或门户除了使用NFS外,还可能会使用更为复杂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2. NFS工作原理

2.1. 示例图

7.NFS服务器_第1张图片

2.2. 流程

首先服务器端启动RPC服务,并开启111端口

服务器端启动NFS服务,并向RPC注册端口信息

客户端启动RPC(portmap服务),向服务端的RPC(portmap)服务请求服务端的NFS端口

服务端的RPC(portmap)服务反馈NFS端口信息给客户端。(服务器搭建成功后可以使用下列命令查看,一般都是2049)

[root@server ~]# cat /etc/services | grep nfs

7.NFS服务器_第2张图片

3. NFS的使用

3.1. 安装

[root@server ~]# yum install nfs-utils -y
[root@server ~]# yum install rpcbind -y  # 默认已安装

3.2. 配置文件

主配置文件:/etc/exports , 文件不一定存在

/usr/sbin/exportfs : 该文件是维护NFS共享目录资源的命令文件,可以使用命令重新共享/etc/exports的目录资源、卸载共享目录

日志目录:/var/lib/nfs

权限设置文件:/var/lib/nfs/etab

3.3. 主配置文件分析

/etc/exports 文件默认为空文件,需要输入nfs共享命令

格式:共享目录的路径 允许访问的NFS客户端(共享权限参数)

分析

(1)允许访问的NFS客户端:可以写完整的IP地址或IP网段,如:

192.168.48.131/24

192.168.48.131/255.255.255.0

192.168.48.0/24

*: 允许所有主机都可以访问

(2)权限参数:必须卸载园括号中,且括号是紧挨着主机名的,全选的相关参数如下,多个参数之间使用逗号隔开:

7.NFS服务器_第3张图片

7.NFS服务器_第4张图片

7.NFS服务器_第5张图片

7.NFS服务器_第6张图片

示例

/home/public *(rw,sync,all_squash) 意义:服务器共享/home/public目录中的数据,所有人都可访问,可读可写,同步传输,账户映射为

/home/public 192.168.48.131/24(ro,root_squash,sync) 意义:服务器共享/home/public目录中的数据,只允许192.168.48.131主机访问,方式为只读,客户端root账户映射为服务端的nobody,同步读写

/home/public 192.168.48.0/24(rw,all_squash,anonuid=2000,anongid=2000) 意义:服务器共享/home/public目录中的数据,允许192.168.48.0网段所有主机访问,方式为可读可写,账户映射为nobody,uid为2000,gid为2000

3.4. 实验1

建立NFS服务器,使的客户端顺序共享数据

第一步:服务端及客户端的准备工作

# 恢复快照
[root@server ~]# setenforce 0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root@server ~]# yum install rpcbind -y   # 服务端及客户端都安装
[root@server ~]# yum install nfs-utils -y # 服务端及客户端都安装

第二步:服务端建立共享文件目录,并设置权限

[root@server ~]# mkdir /nfsfile
[root@server ~]# echo "welcome to www.openlab.com" > /nfsfile/readme
[root@server ~]# chmod -Rf 777 /nfsfile

7.NFS服务器_第7张图片

第三步:服务端编辑配置文件

[root@server ~]# vim /etc/exports # 添加以下内容
/nfsfile  192.168.223.130/24(rw,all_squash,sync)

第四步:服务端先启动rpc服务,在启动nfs服务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art rpcbind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art nfs-server
[root@server ~]# systemctl enable rpcbind
[root@server ~]# systemctl enable nfs-server
Created symlink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nfs-server.service →
/usr/lib/systemd/system/nfs-server.service.
# 注意:若systemctl start rpcbind后报错,显示启动失败,应先停止服务,在重启服务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op rpcbind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art rpcbind

7.NFS服务器_第8张图片

第五步:客户端使用本地挂载方式访问远程共享目录

先查询有哪些远程共享目录可用

[root@node1 ~]# showmount -e 192.168.223.129 # 别忘了安装nfs-utils
# -e 表示显示服务器共享信息列表

7.NFS服务器_第9张图片

新建本地挂载目录

[root@node1 ~]# mkdir /nfs1 # 新建本地挂载目录

# 使用mount远程挂载命令挂载服务器的目录到客户端本地目录,-t nfs 表示使用的文件系统类型
[root@node1 ~]# mount -t nfs 192.168.223.129:/nfsfile  /nfs1
[root@node1 ~]# cd /nfs1 # 通过本地目录访问远程共享数据
[root@node1 nfs1]# ls
readme
[root@node1 nfs1]# cat readme
welcome to www.openlab.com
[root@node1 nfs1]# cd ~

7.NFS服务器_第10张图片

第六步:客户端使用开机挂载实现永久挂载

[root@node1 ~]# vim /etc/fstab # 编辑开机挂载配置文件,最后一行添加如下内容
192.168.223.129:/nfsfile    /nfs1   nfs  defaults  0  0 #挂载设备名  挂载点目录 文件系统名 defaults 0 0 

[root@node1 ~]# mount -a # 测试
[root@node1 nfs1]# df -h # 查看挂载信息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tmpfs 4.0M 0 4.0M
0% /dev
tmpfs 714M 0 714M
0% /dev/shm
tmpfs 286M 4.2M 282M
2% /run
tmpfs 4.0M 0 4.0M
0% /sys/fs/cgroup
/dev/mapper/openeuler-root 27G 1.6G 24G
7% /
tmpfs 714M 0 714M
0% /tmp
/dev/sda1 974M 151M 756M
17% /boot
192.168.48.130:/nfsfile 27G 1.6G 24G
7% /nfs1

7.NFS服务器_第11张图片

7.NFS服务器_第12张图片

3.5. NFS账户映射

3.5.1. 实验2:

基于上例,将/nfsfile权限修改后,查看客户端是否可以访问成功,是否可以修改数据

# 定位服务端
[root@server ~]# cat /etc/exports # 确认是否为rw可读可写的权限
[root@server ~]# cd /nfsfile
[root@server nfsfile]# ll # 查看原有权限
总用量 4
-rwxrwxrwx 1 root root 27 6月 1 14:43
readme
-rw-r--r-- 1 nobody nobody 0 6月 1 14:56
test1.txt
[root@server nfsfile]# cd ~
[root@server ~]# chmod -Rf 444 /nfsfile
# 设置新权限,没有wx
[root@server ~]# ll -d /nfsfile/
dr--r--r-- 2 root root 37 6月 1 14:56
/nfsfile/
[root@server ~]# ll /nfsfile/
总用量 4
-r--r--r-- 1 root root 27 6月 1 14:43
readme
-r--r--r-- 1 nobody nobody 0 6月 1 14:56
test1.txt
# 定位客户端
[root@node1 ~]# cd /nfs1
-bash: cd: /nfs1: 权限不够
# 显示无权限,即使服务端exports中有rw权限最后还是以文件系统权限为准

3.5.2. 实验3

客户端访问服务端,默认使用服务端的账户映射为nobody,uid与gid均为65534,其值可以修改dr--r--r-- 2 root root 37 6月 1 14:56

# 定位服务端
[root@server ~]# chmod -Rf 777 /nfsfile
# 先将上例的权限修改回原样
[root@server ~]# ll -d /nfsfile/
drwxrwxrwx 2 root root 37 6月 1 14:56 /nfsfile/
[root@server ~]# vim /etc/exports # 修改映射方式为 
/nfsfile  192.168.223.129/24(rw,root_squash,sync)
[root@server ~]# systemctl restart rpcbind
[root@server ~]# systemctl restart nfs-server

exporting 192.168.223.130/24:/nfsfile

# 定位客户端
[root@node1 ~]# cd /nfs1
[root@node1 nfs1]# touch test2.txt
[root@node1 nfs1]# ll
总用量 4
-rwxrwxrwx 1 root root 27 6月 1 14:43
readme
-rwxrwxrwx 1 nobody nobody 0 6月 1 14:56
test1.txt
-rw-r--r-- 1 nobody nobody 0 6月 1 15:15
test2.txt # root映射为nobody
[root@node1 nfs1]# su fox
[fox@node1 nfs1]$ touch test3.txt
[fox@node1 nfs1]$ ll
总用量 4
-rwxrwxrwx 1 root root 27 6月 1 14:43
readme
-rwxrwxrwx 1 nobody nobody 0 6月 1 14:56
test1.txt
-rw-r--r-- 1 nobody nobody 0 6月 1 15:15
test2.txt
-rw-rw-r-- 1 fox fox 0 6月 1 15:16
test3.txt # fox映射为fox
[fox@node1 nfs1]$ su root
密码:
# 定位服务端
[root@server ~]# vim /etc/exports
/nfsfile 192.168.223.129/24(rw,sync,all_squash,anonuid=2000,anongid=2000)
[root@server ~]# systemctl restart rpcbind
[root@server ~]# systemctl restart nfsserver
# 定位客户端
[root@node1 nfs1]# touch test4.txt
[root@node1 nfs1]# ll
总用量 4
-rwxrwxrwx 1 root root 27 6月 1 14:43
readme
-rwxrwxrwx 1 nobody nobody 0 6月 1 14:56
test1.txt
-rw-r--r-- 1 nobody nobody 0 6月 1 15:15
test2.txt
-rw-rw-r-- 1 fox fox 0 6月 1 15:16
test3.txt
-rw-r--r-- 1 2000 2000 0 6月 1 15:19
test4.txt # 自定义udi及gid
[root@node1 nfs1]# cd ~

4. autofs自动挂载服务

4.1. 产生原因

在一般NFS文件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客户端要使用服 务端所提供的文件系统,可以在 /etc/fstab中设置开机时自动挂载,也可以在登录系统后手动利用mount来挂载。

由于网络的问题,NFS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连接不会一直存在,当我们挂载了NFS服务器之后,任何一方脱机都可能造成另外一方等待超时,如果在资源挂载后长期不使用,也会造成服务器硬件资源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出现了下面的想法:

(1)当客户端在有使用NFS文件系统的需求时才让系统自动挂载。

(2)当NFS文件系统使用完毕后(autofs默认自动卸载时间为300s即5分钟),让NFS自动卸载。

autofs 自动挂载服务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该服务是运行在客户端的一种 Linux 系统守护进程,在用户需要使用该文件系统时才去动态挂载,从而节约了网络资源和服务器的硬件资源。

4.2. 安装

[root@node1 ~]# yum install autofs -y # 客户端安装

4.3. 配置文件分析

配置文件路径:/etc/auto.master

作用:处于生产环境中的 Linux 服务器,一般会同时管理许多设备的挂载操作。如果把这些设备挂载信息都写入到autofs 服务的主配置文件中,无疑会让主配置文件臃肿不堪,不利于服务执行效率,也不利于日后修改里面的配置内容,则需要将挂载的设备独立配置形成子文件,主配置文件只存储配置挂载设置的文件名

/etc/auto.master文件内容格式:挂载目录 子配置文件

(1)挂载目录:不需要事先存在,因为autofs会主动建立该目录

(2)子配置文件:文件名可自定义

(3)例:/nfs /etc/auto.nfs

子配置文件由自己创建,内容格式:

(1)本地挂载目录 [-挂载参数] 服务器地址:目录

(2)例:testmnt 192.168.48.130:/data

(3)挂载参数:

7.NFS服务器_第13张图片

4.4. 实验4

服务器端创建共享目录,客户端实现自动挂载

第一步:服务端及客户端都恢复快照,关闭安全软件,安装软件

# 恢复快照
[root@server ~]# setenforce 0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root@server ~]# yum install nfs-utils -y  # 服务端及客户端都安装

[root@node1 ~]# yum install nfs-utils autofs -y # 客户端安装

第二步:定位服务端,编辑nfs配置文件,新建共享目录,并设置权限

[root@server ~]# vim /etc/exports 
/data *(rw,sync,all_squash)

[root@server ~]# mkdir /data
[root@server ~]# chmod -Rf 777 /data
[root@server ~]# echo "this is test" > /data/file.txt
[root@server ~]# ls /data
file.txt

第三步:定位服务端,启动服务,必须先启动rpcbind服 务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art rpcbind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art nfs-server
[root@server ~]# systemctl enable rpcbind
[root@server ~]# systemctl enable nfs-server
Created symlink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nfs-server.service →
/usr/lib/systemd/system/nfs-server.service.

第四步:定位客户端,编辑自动挂载配置文件

# 设计自动挂载本地目录:/nfs/testmnt
[root@node1 ~]# vim /etc/auto.master # 编辑自动挂载配置文件,定位第7行,输入
/nfs   /etc/auto.nfs
# /nfs为本地挂载路径的父目录,可以不用创建,autofs回自动创建,auto.nfs为自配置文件,名称自定义

# 查看共享信息
[root@node1 ~]# showmount -e 192.168.223.129
Export list for 192.168.223.129:
/data *

# 编辑自动挂载的子配置文件
[root@node1 ~]# vim /etc/auto.nfs # 书写本地挂载目录的子目录及远程共享目录
testmnt 192.168.223.129:/data

7.NFS服务器_第14张图片

第五步:定位客户端,启动服务

[root@node1 ~]# systemctl start autofs
[root@node1 ~]# systemctl enable autofs
Created symlink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autofs.service →
/usr/lib/systemd/system/autofs.service.

第六步:定位客户端,测试

[root@node1 ~]# df -h # 查看挂载信息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tmpfs 4.0M 0 4.0M
0% /dev
tmpfs 968M 0 968M
0% /dev/shm
tmpfs 388M 9.4M 378M
3% /run
/dev/mapper/rhel-root 16G 4.2G 12G
27% /
/dev/nvme0n1p1 395M 235M 160M
60% /boot
tmpfs 194M 92K 194M
1% /run/user/0
/dev/sr0 8.5G 8.5G 0
100% /run/media/root/RHEL-9-1-0-BaseOSx86_64

[root@node1 ~]# cd /nfs # 进入本地挂载目录,会自动新建
[root@node1 nfs]# ls
[root@node1 nfs]# cd testmnt # 进入本地挂载目录的下级目录,会触发自动挂载
[root@node1 testmnt]# ls
file.txt
[root@node1 ~]#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tmpfs 4.0M 0 4.0M
0% /dev
tmpfs 968M 0 968M
0% /dev/shm
tmpfs 388M 9.4M 378M
3% /run
/dev/mapper/rhel-root 16G 4.2G 12G
27% /
/dev/nvme0n1p1 395M 235M 160M
60% /boot
tmpfs 194M 92K 194M
1% /run/user/0
/dev/sr0 8.5G 8.5G 0
100% /run/media/root/RHEL-9-1-0-BaseOSx86_64
192.168.48.130:/data 16G 4.2G 12G
27% /nfs/testmnt

4.5. 实验5

本地自动挂载光盘

第一步:定位服务端恢复快照,关闭安全软件,安装软件

# 恢复快照
[root@server ~]# setenforce 0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root@server ~]# yum install autofs -y # 客户端安装

第二步:修改autofs主配置文件

# 设计本地自动挂载目录路径:/media/cdrom

# 定位第7行,输入本地挂载路径的父目录和自配置文件
[root@server ~]# vim /etc/auto.master
/media /etc/iso.aa

第三步:编写autofs子配置文件

[root@server ~]# vim /etc/iso.aa
cdrom   -fstype=iso9660,ro,nosuid,nodev  :/dev/sr0 # 冒号前有空格

# 注意cdrom为挂载路径/media/cdrom的子目录
# -ftype:为文件系统格式
# iso9660:为光盘设备格式
# ro:以只读模式挂载文件系统
# nodev:不解析文件系统上的块特殊设备
# nosuid:禁止suid操作和设定sgid位(SUID 是 SetUser ID, SGID 是 Set Group ID的意思)

第四步:启动服务

[root@server ~]# systemctl start autofs
[root@server ~]# systemctl enable autofs
Created symlink /etc/systemd/system/multiuser.target.wants/autofs.service →
/usr/lib/systemd/system/autofs.service.

第五步:测试

[root@server ~]#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tmpfs 4.0M 0 4.0M
0% /dev
tmpfs 968M 0 968M
0% /dev/shm
tmpfs 388M 9.7M 378M
3% /run
/dev/mapper/rhel-root 16G 4.2G 12G
27% /
/dev/nvme0n1p1 395M 235M 160M
60% /boot
tmpfs 194M 104K 194M
1% /run/user/0
/dev/sr0 8.5G 8.5G 0
100% /run/media/root/RHEL-9-1-0-BaseOSx86_64

[root@server ~]# cd /media/
[root@server media]# cd cdrom # 触发自动挂载
[root@server cdrom]# ls
AppStream EFI extra_files.json images
media.repo RPM-GPG-KEYredhat-release
BaseOS EULA GPL isolinux
RPM-GPG-KEY-redhat-beta
[root@server cdrom]#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挂载点
devtmpfs 4.0M 0 4.0M
0% /dev
tmpfs 968M 0 968M
0% /dev/shm
tmpfs 388M 9.7M 378M
3% /run
/dev/mapper/rhel-root 16G 4.2G 12G
27% /
/dev/nvme0n1p1 395M 235M 160M
60% /boot
tmpfs 194M 104K 194M
1% /run/user/0
/dev/sr0 8.5G 8.5G 0
100% /media/cdrom # 已经自动挂载

7.NFS服务器_第15张图片

7.NFS服务器_第1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RHCE,服务器,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