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识别认知伪科学

认知一词愈加流行,围绕流行就带来流量经济,自然容易吸引伪的。本书应可作为识别真伪的一个尝试。

在Allan Bloom的《美国精神的封闭》(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里作者讽刺了美国精神到处倒卖精神鸦片盈利的情况。当然这本书的原名《高等教育如何导致了民主的失败,如何导致今日大学生心灵的枯竭》(How Higher Education Has Failed Democracy and Impoverished the Souls of Today's Students)更加符合此书原意,但编辑认为改名可以使书大卖,因为编辑更加懂得流行语与流量的关系,而作者明知而不愿为之。作者为了提高大家的“认知”,最后还是妥协了。

今天我国流行的很多外来词语,都是美国人从德国法国思想家那里复制过来的,我们再被三次贩卖了,而且又一次曲解和引申了原意。比如“价值观”,“价值” ,“自我”,“创造力”,“文化” 。

以文化为例, 按照Allan的观点“第一次在现代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是康德,他使用这个词时正在思考卢梭,尤其是卢梭关于资产者的言论。” 文化有没有争议的部分,比如代表历史和群体的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宗教文化和代表现在的思潮,社会,电影,艺术文化,都是普世的,共同的。但也有争议的,比如对不同文化是否可以平等地尊重,或者有些明明落后文化的国家假装是先进文化要求其他国家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等。

认知这个外来词不知道是三手还是四手词汇,似乎是来源于西方心理学词汇。可能是cognition的中文翻译。韦氏词典的解释是 1: of, relating to, being, or involving conscious intellectual activity (such as thinking, reasoning, or remembering)cognitive impairment 2: based on or capable of being reduced to empirical factual knowledge。可见认知有两层含义,第一是通过思考,推理,记忆等的高级智力思维活动能力。 第二是将复杂活动转化为可理解和基于自我经验主义的能力。这个模棱两可的解释表明认知的目的只是服务于经验主义,即使通过最复杂的算法,得出的结论还是理解和不理解。所谓认知能力和认知升级,既是经验主义也是理性主义的双重结果。

实际上这个定义从最新的大脑神经科学来看就是伪科学了。然后再强行辨认认知和智商,情商等其他伪科学词语,就更加困难了。

文化的独特性在于不管真伪,谈多了就变成真的了。所以认知从实验性的假设性的毫无成果的心理学课程里跑到一群文化贩子收上,最后被大众消化。当前的认知从我的理解,语义已经泛化,代表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即使勒布朗詹姆斯篮球可以完爆我,数学我可以完爆他,必然因为我的综合能力太差,认知能力不如他。

所以“认知”,已经不代表任何精神方面和智力方面的意义,因为已经被泛化和异化了。

本书《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的文章有几篇非常精彩,似乎在忽视这种泛化,顽强地为认知的原始意义战斗,我敬佩这种努力。

比如网络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在这里有了同类分析,“穷因为懒吗?”。前者更多是一种自嘲和幽默,或者并没有真把贫穷和想象力挂钩,因为这样想象力的词语肯定是贫穷的人发明的,这样就消灭了想象力贫穷症。但后者可能是一个精心的阴谋,即勤劳就可以致富吗?非洲等贫穷国家的人真的很懒吗?思想穷也许真的是懒,物质穷未必。我亲眼见过勤劳的非洲黑人,也见过懒惰的中东工人,但后者显然更富。因此,物质跟资源,背景等关系极大。但精神,却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有篇文章,《同龄的女孩比男孩更加成熟吗?》一扫我们总认为女孩感性而单纯,男孩理性而世故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女生更加利用感性可感知社会,男性更加容易利用理性感知抽象事物。因此表现出来女性更加社会性,更加现实性,物质性,家庭性。男性更加表现反社会性,抽离性,浪漫性,幼稚性。经验上依然是如此。

最后,《礼记 乐记》记录了当今荒谬的世界 “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人已经变为禽兽的时候,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中就会应用。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就是脱离这种禽兽性远一点,还原认知的本义,追求人类的灵性。

本书可以推荐给青年人,有助于认识当今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识别认知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