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手册(二)

6、地震救援人员应如何展开地震遇难者的尸体鉴别与处理工作?

尸体的鉴别

尸体鉴别是地震灾害中的一个难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

亲友辨认;

指纹和牙齿记录;

医用植入物的记录;

有条件的为遇难者保存个人物品以供识别或者为尸体拍照。

尸体处理

在清理大量尸体时,可能接触多量的硫醇、尸胺之类的物质,所以应除恶臭,可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接触尸体的手要带手套,特别要注意防止手部外伤,以免沾有细菌毒素引起中毒。进行清理尸体操作后及饭前必须认真洗手。另外,进行尸体清理工作的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必要时可进行接种免疫血清。

大量尸体的处理不应采用焚烧方法,以防污染大气和防止周围人群的吸入中毒。对少数患甲、乙类传染病人的尸体,可以在彻底消毒后用尸袋密封后,运致开阔地焚烧。但必须注意,工作人员应在焚烧点的上风侧,避免吸入中毒。另外,WHO建议,可用石蜡浸泡尸体后,就地焚化,以免疫情扩散。

唐山大地震期间,有大量尸体要集中处理,但是,一时又很难找到不污染周围环境的处理场所。当时,不得不选在远郊区的一个大深坑,进行尸体掩埋。为防污染,采用了大量的漂白粉消毒处理方法,即在坑内,以一层漂白粉,一层尸体的掩埋。用这种方法处理了大量尸体后,经过几次对周围水质与土壤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掩埋尸体后,没有对地下水和局部土壤造成污染。在非常时期,这可能是一种应急的、特殊的卫生处理措施。

7、地震救援人员要进行的其他协助性的工作有哪些?

1、疾病监测协助

自然灾害发生以后,由于人员的密集和流动以及卫生环境的恶劣,容易引发一些疾病,因此志愿者要协助进行一些疾病的监测工作。

关注人员的群发病症、蚊虫的肆虐程度等可能引发疾病的现象。

2、避难场所的环境卫生管理

基本环境卫生及环境卫生工程包括供水及废水处理、垃圾处理、食物管理、疾病传媒的控制。特别是垃圾、污物的清除、集中大面积及高浓度消毒所致的后续卫生情况、灾区重建的预防性卫生监督等。以便真正做到持续的卫生防病。

需提前给儿童进行适当的接种,同时还应抓住时机对临时住处的居民进行卫生宣传教育。

1)水源周围的卫生清理

地震后的供水除一般的细菌性和化学性污染外,还存在尸碱中毒的危险。为防止饮水的尸碱中毒,必须尽快对水源周围的尸体进行清除,同时还应对局部环境进行认真的漂白粉消毒处理。另外,用砂滤或碳末、明矾混凝过滤、吸附等,也可以去除水中的尸碱和细菌毒素。

2)防止食物中毒

首先必须抓紧时间确定食品是否属于条件可食。唐山大地震是根据感观指标(即按食品的色泽、粘度、弹性与气味四方面)进行食品的分类处理。

3)环境卫生管理

在强地震后,大量的建筑物倒塌、瓦砾不能及时清除。而瓦砾堆缝隙下又极有利于蚊蝇滋生,而且又是喷药消毒的盲区。在高气温条件下,很容易为中毒与传染病的传播创造条件。因此,所采用的消杀灭方法必须要仔细、深入和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只要不间断的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喷药,蚊蝇的滋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3、救灾货物的分发与调配

救灾物资的分发一定要遵循节约、公开、公平的原则。物资应以满足幸存者自己难以解决的要求为标准。

受灾群众在经历过灾害后容易导致安全感缺失,因此救灾物资一般都处于非饱和状态,因此一定要节约发放。同时组织好现场的秩序,避免发生抢夺事件。

发放物品做好登记工作,并及时物资的发放情况要及时公开。

发放过程中,组织好措辞,稳定群众的情绪。

8、如何对地震受灾群众进行信息传达和心理安抚?

1、信息传达

志愿者的任务是将准确可靠的灾情消息以适当的方式转达给灾民。政府是灾情和救灾工作最权威的信息源,如果政府的正式沟通渠道不畅通,谣言就会迅速传播。这些谣言既有不法分子的恶意编造,也有受灾情影响的群众对灾情猜测和预期的演变。谣言会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给政府救灾工作带来额外阻碍。志愿者获得、传播可靠消息显得尤为重要。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志愿者要保持冷静和耐心,考虑到受灾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也要把客观情况描绘清楚,鼓舞大家利用可靠消息做出最积极的反应。

2、灾民心理安抚

受灾群众都有程度不同的“创伤后应急综合症”。受灾群众在躯体上、生活功能上和心理上会被较大影响。在躯体上具体表现为:食欲降低、睡眠差、胸闷、头痛、头晕、全身乏力、害怕噪声;在生活功能上表现为:处理日常生活困难,生活规律混乱;在心理上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易受惊吓,容易精神紧张,对生活环境缺乏安全感等。

心理救助和物质救助一样重要。为了让心理干预真正起到效果,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对每一个被干预对象都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3到6个月的跟踪回访。对于年纪小、创伤较重的对象,医生们还将对其长期跟踪。

在安抚过程中,需要帮助受灾群众解决三个难题:

不能面对现实:

要引导灾民理智地认识到,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再也不能挽回了。一味地囿于痛苦和悲哀悲哀中,除了伤害自己的身体和消磨自己的意志外,于还会误了当前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等意义重大的事情。所以,要面对现实,尽快从悲伤痛苦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增强自信自强心理搞好家园的重建工作。纠正错误认知克服焦虑心理。

心有余悸、紧张焦虑:

灾难使受灾群众对未来生命、生活和生产缺乏安全感,经常会无缘无故地紧张、担心、害怕。有的甚至会对生活感到茫然。我们应该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既要看到当前的困难,更要看到未来的光明。同时,我们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关心和爱护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上的实际困难,坚定战胜灾害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消除抑郁心理重建生活信心:

抑郁悲观是灾后存在于灾民中的另一种负性心理。除一些损失惨重,家破人亡的灾民外,还有一些灾民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情抑郁,情绪低落;对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反应冷淡、不感兴趣、感情淡漠;经常唉声叹气,自卑感重,埋怨自己命苦,对自己的未来表现出无奈、无助、无望感。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帮灾民消除这种挫败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震救援手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