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玮《如何学习》读后感

《如何学习》读后感

一本真正的学习指导书

  在看了很多知乎推荐的比如跟时间做朋友之类的垃圾书之后,总算让我找到了这本充满干货的书。甚至让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如何快速高效的学习,是我的问题,我带着这一问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这本中系统化的方法,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所研究的问题,准确一点来讲,应该叫做,如何最快速,最有效率的来进行自学,并且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这本书中所针对的是美国的在校学生,很多地方对于我来讲有一些的差异。并且他提出的更多是如何学习,关于如何考试拿分其实并不是特别偏重。是一种系统化的进攻性学习。

  我接下来想试着结合一些其他内容对其进行一番改造,以适应自学的特殊性。

  首先,学习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理解和记忆。我们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达成两者,并且有些努力同时达成两者。那学习方法是什么,就是最快速、高效的理解和记忆。不过有学习方法是不够的。要完成我的目标“最快速,最有效率的来进行自学,并且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应该是由3个方面来构成。1、最快读、高效的学习方法 2、最明确、细致的考试策略。3、最有效的精力与时间管理

  让我们来对书中十二个问题进行一番解读

  1、我阅读这篇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在书中 ,作者给它的定义是预热。我也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并且,在心理学中也验证了这个问题,称作启动效应。我们首先给自己的系统1进行启动,用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去完成这个目的,或者注意这个目的。

  2、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开始对过往的知识进行了连接,用所谓高速公路理论来说,就是通往一个地方的路越多,越容易记忆,理解。

  3、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略读,来大致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概念的框架。

  这三部为起步

  4、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

  我认为这一个步在阅读一些结构散漫的材料的时候或许有用,就教科书而言,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给你猜的,我对作者的一个观点,就是你看困了,是因为你的大脑无聊,很赞同,我觉得这一步应该是在你有多余脑力的时候再去做,其余时候应该略去,专注于其他的问题。

  5、专业问题是什么?

  6、针对这些信息,我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两个问题,我用一个词描述,叫对话式的阅读。要理解,首先要通过阅读,如何阅读能达到更好的理解,作者这里给出了答案,对话式的阅读。通过提出问题,来与作者对话。不是在记录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让作者来解答。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而不是被动的被填鸭。类似的讲法,学校里也听过,

  这两部可以归类为增强理解,因为对话式阅读是为了增进理解。

  7、这篇文章里有哪些重要信息

  8、针对这些信息,我要如何进行改述和总结

  9、我应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

  10、我如何用图表来说明这些信息。

  这四个问题,归类为这之前提到的,增进理解和记忆的共同的区间。

  这里讲一下目前为止关于关于提高记忆的几个方法,这里面有些方法也可以提高理解。

  1、排序(不是单纯标数字)

  2、图表化、联想 比喻 编故事等小技巧

  3、艺造

  4、重复 (并且是否可以进行主动的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思考 如何改进和添加。)

  这4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成1.收集资料(路线图),2.对这些资料进行一次小费曼。3.分类、4、图表化信息。

  视觉是人类最敏感的感觉,在单纯线性笔记的基础上延展,分别是对重要问题进行费曼方法,另外又重新分类,把一个问题肢解分类,一方面为图表化提供素材,一方面更加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最后依然要定期的重复,这里说的用测试代替重复,本质上还是重复。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反思之前笔记是否可以做的更好,有更加优质的联想或者其他助记方法的加入,并且这里的测试,也应该是自己测试自己,对自己进行提问,而不应该是单纯的做题。

  11、对我而言,这些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12、这些信息如何才能与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这两部分是归为记忆。首先各个问题之间的顺序并不必那么死板,因为有些增强记忆的方法,比如联想和比喻,同时还可以增进理解,那么在之前就可以运用这种小技巧。在之后,我们可以再审视一些难点,加上一些小技巧。

  而其后所说的把所有的内容总结在一张纸上的方法,我觉得也是非常好。一方面温习之前的内容,一方面记忆点这个概念很有启发,是否可以不断的把知识浓缩成一个记忆点。记忆点是人类的记忆的一把钥匙,在艺造记忆中,它通过一点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来回忆。我对于艺造记忆耿根于怀,我觉得确实无法通过形象记忆一本包含几万个复杂概念的教科书,但是艺造记忆是否可以去记忆一点。通过这个浓缩的点,去回忆起整本书呢?

  那按照这些问题,进行学习的步奏应该是这样

  1、进行启动效应的预热

  2、对话式阅读

  3、信息收集分类——重点部分费曼——信息再归类——图表化笔记——重复测试(这里作者通过分布的方法,先是线性笔记的收集信息,再进行图表化笔记,我觉得学习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直接进行图表化笔记,也就是所谓的笔记流。)

  4、添加记忆点——不断1纸压缩

  对比起传统学习方法

  线性阅读+线性笔记+机械重复。我只能说,自然有效率的多得多。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本的作者,在12个问题后面隐藏着的,基本上是人类至今所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我只能说,令人赞叹。不过,对于我而言,这或许还不是终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玮《如何学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