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25|小麦会

小时候,每年的麦收时节会有一场相当隆重的乡村大集会,我们那儿的俗语称之为“小麦会”。记得不是太确切,应该叫做“小满会”吧。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小麦会”比较对味。

“小麦会”于每年五月的中下旬开始。农人们能够在集会上买到各种农具:木锨、叉子、耙子、镰刀……

期间,有一周左右的大戏可以观看。唱戏的选址有两个地方。一处在徐寨村的南边,另一处是在乡镇上——在我们当地叫作“公社”。按照惯例,一替一年轮流着举办。

做生意的小商贩纷纷从各地赶来准时出现在集会上。摊位以戏台子为中心纵向延伸得很长,很长。

或是搭起简易的帐篷,或是撑着简单的货架,或是直接把东西铺放在地上。这时候,仿佛和衣食住行有关的东西,一股脑的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大集合。看颜色,耀目夺眼;看物件,琳琅满目。无论你买或不买,摊主们多是热情地相迎相送。

放眼望去,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幅别开生面的乡村市井图就此铺展开来。

有些货摊前,多人驻足留连,手中拿着东西端详半天。有相中了东西又嫌太贵的,开始和商户讨价还价,上演着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卖草帽的摊位前,老农拿起一顶草帽,似乎看到了烈日下的丝丝凉爽。在卖衣服的摊位前,往往有大姑娘三五成群,你挑我拣,试穿着衣服相互欣赏。

大戏一唱就是一整天,很多人中午干脆不回家了,在集市吃上一顿。油条、包子、烧饼是不错的选择,还有肉盒、菜角。花钱不多,方便省事,还顶饱。现在想想依然会留下口水。印象深刻的是那卖的较多的豌豆糕,金黄之中透着点点片片的红——那是镶嵌其中的一粒粒柿饼子,让人很有食欲。吃起来甜甜的、沙沙的、香香的,久久回味。

买来了吃的,寻上一个更好的位置,下午接着看戏,接着大饱口福,大开眼界。

戏台子是最招眼的。台下的观众占据了每一寸能利用的空间。带着椅子、凳子来的,就坐着。没带任何装备的,就站着,有的索性蹲坐在靠近戏台的地上,把自己淹没于人海之中,享受那份少有的幸福和满足。这是农村人的盛会,透着朴实,接着地气。

看戏的以老年人居多。他们看的最认真,最长久,是最忠实的看客。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慨唏嘘,一直沉浸在戏剧所勾画的情境之中,品咂着饱经沧桑的人生之味。

像我这样的,由于年龄小对戏曲也不懂,纯粹是凑热闹、看热闹吧。每当看到花脸浓妆,听到锣鼓喧天甚至有些害怕和恐慌。记得有许多曲目是在演绎敬老孝道、仁爱礼义等,很有教化人心的作用。黑脸的包公几乎年年登场,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大家掌声不断。

那时对戏台子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经常有调皮者透过台板的孔隙观察舞台上的演员们,试图寻觅长衫、水袖、花冠之下的秘密,窥探盛装背后的另一面。有大人抱着小孩走上戏台后方给孩子扮上一个花脸,特别洋气出彩。

西边的夕阳渐渐把天空染成红色,夜幕降临,人群才慢慢离散,人海向四方流去……

一场小麦会拉启了麦收的大幕,吹响了农忙的号角。

小麦会如糖蜜水,甘润了枯燥乏味的生活,如兴奋剂,让农人卯足了干劲儿,对未来寄予了新的希望!在许多年月中,它给贫困落后的农村打下了一剂又一剂强心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文25|小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