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1张图片

1 Kafka工作原理详解

1.1 工作流程

        Kafka集群将 Record 流存储在称为 Topic 的类中,每个记录由⼀个键、⼀个值和⼀个时间戳组成。

        Kafka 中消息是以 Topic 进⾏分类的,⽣产者⽣产消息,消费者消费消息,⾯向的都是同⼀个Topic。Topic 是逻辑上的概念,⽽ Partition 是物理上的概念,每个 Partition 对应于⼀个 log ⽂件,该log ⽂件中存储的就是 Producer ⽣产的数据。Producer ⽣产的数据会不断追加到该 log ⽂件末端,且每条数据都有⾃⼰的 Offset。消费者组中的每个消费者,都会实时记录⾃⼰消费到了哪个 Offset,以便出错恢复时,从上次的位置继续消费。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2张图片

1.2 存储机制

        由于⽣产者⽣产的消息会不断追加到 log ⽂件末尾,为防⽌ log ⽂件过⼤导致数据定位效率低下,Kafka 采取了分⽚和索引机制。它将每个 Partition 分为多个 Segment,每个 Segment 对应两个⽂件:“.index” 索引⽂件和“.log” 数据⽂件。这种索引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应用到平时的开发中。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3张图片

        这些⽂件位于同⼀⽂件下,该⽂件夹的命名规则为:topic 名-分区号。例如,test这个 topic 有三个分区,则其对应的⽂件夹为 test-0,test-1,test-2。

$ ls /tmp/kafka-logs/test-1
00000000000000009014.index
00000000000000009014.log
00000000000000009014.timeindex
leader-epoch-checkpoint

        index 和 log ⽂件以当前 Segment 的第⼀条消息的 Offset 命名。下图为 index ⽂件和 log ⽂件的结构示意图。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4张图片

        “.index” ⽂件存储⼤量的索引信息,“.log” ⽂件存储⼤量的数据,索引⽂件中的元数据指向对应数据⽂件中 Message 的物理偏移量。

        使用shell命令查看索引:

./kafka-dump-log.sh --files /tmp/kafka-logs/test-1/00000000000000000000.index

1.3 分区机制

分区原因:

  1. ⽅便在集群中扩展,每个 Partition 可以通过调整以适应它所在的机器,⽽⼀个 Topic ⼜可以有多个 Partition 组成,因此可以以 Partition 为单位读写了。
  2. 可以提⾼并发,避免两个分区持久化的时候争夺资源。
  3. 备份的问题。防止一台机器宕机后数据丢失的问题。

        分区原则:我们需要将 Producer 发送的数据封装成⼀个 ProducerRecord 对象。该对象需要指定⼀些参数:

  • topic:string 类型,NotNull。
  • partition:int 类型,可选。
  • timestamp:long 类型,可选。
  • key:string 类型,可选。
  • value:string 类型,可选。
  • headers:array 类型,Nullable。

        指明 Partition 的情况下,直接将给定的 Value 作为 Partition 的值;没有指明 Partition 但有 Key 的情况下,将 Key 的 Hash 值与分区数取余得到 Partition 值;既没有 Partition 又没有 Key 的情况下,第⼀次调⽤时随机⽣成⼀个整数(后⾯每次调⽤都在这个整数上⾃增),将这个值与可⽤的分区数取余,得到 Partition 值,也就是常说的 Round-Robin轮询算法。

1.4 生产者

        Producer⽣产者,是数据的⼊⼝。Producer在写⼊数据的时候永远的找leader,不会直接将数据写⼊follower。下图很好地阐释了生产者的工作流程。这里获取分区信息,是从zookeeper中获取的。生产者不会每个消息都调用一次send(),这样效率太低,默认是数据攒到16K或是超时(如10ms)会send()一次。注意这里发消息是异步操作。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5张图片

1.5 ack机制

        producer端设置request.required.acks=0;只要请求已发送出去,就算是发送完了,不关心有没有写成功。性能很好,如果是对一些日志进行分析,可以承受丢数据的情况,用这个参数,性能会很好。

  • request.required.acks=1;发送一条消息,当leader partition写入成功以后,才算写入成功。不过这种方式也有丢数据的可能。
  • request.required.acks=-1;需要ISR列表里面,所有副本都写完以后,这条消息才算写入成功。

        设计一个不丢数据的方案:数据不丢失的方案:1)分区副本 >=2 2)acks = -1 3)min.insync.replicas >=2。

        下面给出此时leader出现故障的情况,可以看出,此时数据可能重复。

        解释上面出现的几个名词。Leader维护了⼀个动态的 in-sync replica set(ISR):和 Leader 保持同步的 Follower 集合。当 ISR 集合中的 Follower 完成数据的同步之后,Leader 就会给 Follower 发送 ACK。如果 Follower ⻓时间未向 Leader 同步数据,则该 Follower 将被踢出 ISR 集合,该时间阈值由replica.lag.time.max.ms 参数设定。Leader 发⽣故障后,就会从 ISR 中选举出新的 Leader。

        kafka服务端中min.insync.replicas。 如果我们不设置的话,默认这个值是1。一个leader partition会维护一个ISR列表,这个值就是限制ISR列表里面至少得有几个副本,比如这个值是2,那么当ISR列表里面只有一个副本的时候,往这个分区插入数据的时候会报错。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6张图片

1.6 消费者

        Consumer 采⽤ Pull(拉取)模式从 Broker 中读取数据。Pull 模式则可以根据 Consumer 的消费能⼒以适当的速率消费消息。Pull 模式不⾜之处是,如果Kafka 没有数据,消费者可能会陷⼊循环中,⼀直返回空数据。因为消费者从 Broker 主动拉取数据,需要维护⼀个⻓轮询,针对这⼀点, Kafka 的消费者在消费数据时会传⼊⼀个时⻓参数 timeout。如果当前没有数据可供消费,Consumer 会等待⼀段时间之后再返回,这段时⻓即为 timeout。

1.6.1 分区分配策略

        ⼀个Consumer Group中有多个Consumer,⼀个Topic有多个Partition。不同组间的消费者是相互独立的,相同组内的消费者才会协作,这就必然会涉及到Partition的分配问题,即确定哪个Partition由哪个Consumer来消费。

        Kafka 有三种分配策略:

  1. RoundRobin
  2. Range,默认为Range
  3. Sticky

        当消费者组内消费者发⽣变化时,会触发分区分配策略(⽅法重新分配),在分配完成前,kafka会暂停对外服务。注意为了尽量确保消息的有序执行,一个分区只能对应一个消费者,这也说明消费者的数量不能超过分区的数量。

1.6.1.1 range方式

        Range ⽅式是按照主题来分的,不会产⽣轮询⽅式的消费混乱问题,但是也有不足。

        注意图文不符,图片是一个例子,文字再给一个例子,以便理解。假设我们有10个分区,3个消费者,排完序的分区将会是0,1,2,3,4,5,6,7,8,9;消费者线程排完序将会是C1-0,C2-0,C3-0。然后将partitions的个数除以消费者线程的总数来决定每个消费者线程消费⼏个分区。如果除不尽,那么前⾯⼏个消费者线程将会多消费⼀个分区。

        在我们的例⼦⾥⾯,我们有10个分区,3个消费者线程, 10/3 = 3,⽽且除不尽,那么消费者线程 C1-0将会多消费⼀个分区:C1-0 将消费 0, 1, 2, 3 分区;C2-0将消费 4,5,6分区;C3-0将消费 7,8,9分区。

        假如我们有11个分区,那么最后分区分配的结果看起来是这样的:

  • C1-0将消费 0,1,2,3分区;
  • C2-0将消费 4,5,6,7分区;
  • C3-0 将消费 8, 9, 10 分区。

        假如我们有2个主题(T1和T2),分别有10个分区,那么最后分区分配的结果看起来是这样的:

  • C1-0 将消费 T1主题的 0, 1, 2, 3 分区以及 T2主题的 0, 1, 2, 3分区
  • C2-0将消费 T1主题的 4,5,6分区以及 T2主题的 4,5,6分区
  • C3-0将消费 T1主题的 7,8,9分区以及 T2主题的 7,8,9分区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7张图片

        这就可以看出,C1-0 消费者线程⽐其他消费者线程多消费了2个分区,这就是Range strategy的⼀个很明显的弊端。如下图所示,Consumer0、Consumer1 同时订阅了主题 A 和 B,可能造成消息分配不对等问题,当消费者组内订阅的主题越多,分区分配可能越不均衡。

1.6.1.2 RoundRobin

        RoundRobin 轮询⽅式将所有分区作为⼀个整体进⾏ Hash 排序,消费者组内分配分区个数最⼤差别为 1,是按照组来分的,可以解决多个消费者消费数据不均衡的问题。

        轮询分区策略是把所有partition和所有consumer线程都列出来,然后按照hashcode进⾏排序。最后通过轮询算法分配partition给消费线程。如果所有consumer实例的订阅是相同的,那么partition会均匀分布。

        在上面的例⼦⾥⾯,假如按照 hashCode排序完的topic-partitions组依次为T1-5,T1-3,T1-0,T1-8,T1-2,T1-1,T1-4,T1-7,T1-6,T1-9,我们的消费者线程排序为C1-0,C1-1,C2-0,C2-1,最后分区分配的结果为:

  • C1-0将消费 T1-5,T1-2,T1-6分区;
  • C1-1将消费 T1-3,T1-1,T1-9分区;
  • C2-0将消费 T1-0,T1-4分区;
  • C2-1将消费 T1-8,T1-7分区。

        图文不符。

        但是,当消费者组内订阅不同主题时,可能造成消费混乱,如下图所示,Consumer0 订阅主题A,Consumer1 订阅主题 B。

        将 A、B 主题的分区排序后分配给消费者组,TopicB 分区中的数据可能分配到 Consumer0 中。

        因此,使⽤轮询分区策略必须满⾜两个条件: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8张图片

Kafka-4.1-工作原理综述_第9张图片

  1. 每个主题的消费者实例具有相同数量的流;
  2. 每个消费者订阅的主题必须是相同的。

        注意,其实对于生产者而言,可以自定义push但哪个分区中,也可以使用如hash等方法。

1.6.1.3 Sticky

        前两种rebalance方式需要重新映射,代价较大,特别是由于rebalance期间会暂停服务,这就要求该过程尽量短。Sticky在没有rebalance时采用轮询方式,发生rebalance时,尽量保持原映射关系,只是改变与宕机相关的映射,依然采用轮询的方式。

1.6.2 可靠性保证

        在前面ack保障消息到了broker之后,消费者也需要有⼀定的保证,因为消费者也可能出现某些问题导致消息没有消费到。

        这里介绍一下偏移量。每个consumer内存里数据结构保存对每个topic的每个分区的消费offset,定期会提交offset,0.9版本以后,提交offset发送给kafka内部额外生成的一个topic:__consumer_offsets,提交过去的时候, key是group.id+topic+分区号,value就是当前offset的值,每隔一段时间,kafka内部会对这个topic进行compact(合并),也就是每个group.id+topic+分区号就保留最新数据。

        这里引入enable.auto.commit,默认为true,也就是⾃动提交offset,⾃动提交是批量执⾏的,有⼀个时间窗⼝,这种⽅式会带来重复提交或者消息丢失的问题,所以对于⾼可靠性要求的程序,要使⽤⼿动提交。对于⾼可靠要求的应⽤来说,宁愿重复消费也不应该因为消费异常⽽导致消息丢失。当然,我们也可以使用策略来避免消息的重复消费与丢失,比如使用事务,将offset与消息执行放在同一数据库中。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个应用。kafka可以用在分布式延时队列中。创建一个额外的主题和一个定时进程,检测这个主题中是否有消息过期,过期后放在常规的消息队列中,消费者从这个常规的队列中获取消息来消费。

1.7 Kafka配额限速机制(Quotas)

        生产者和消费者以极高的速度生产/消费大量数据或产生请求,从而占用broker上的全部资源,造成网络IO饱和。有了配额(Quotas)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Kafka支持配额管理,从而可以对Producer和Consumer的produce&fetch操作进行流量限制,防止个别业务压爆服务器。

  • 配额限速
    • 可以限制Producer、Consumer的速率
    • 防止Kafka的速度过快,占用整个服务器(broker)的所有IO资源

1.7.1 限制producer端速率

        为所有client id设置默认值,以下为所有producer程序设置其TPS不超过1MB/s,即1048576‬/s,命令如下:

bin/kafka-configs.sh 
  --zookeeper bigdata-pro-m07:2181 
  --alter 
  --add-config 'producer_byte_rate=1048576' 
  --entity-type clients 
  --entity-default

        运行基准测试,观察生产消息的速率

bin/kafka-producer-perf-test.sh 
  --topic test 
  --num-records 500000 
  --throughput -1 
  --record-size 1000 
  --producer-props bootstrap.servers=bigdata-pro-m07:9092,bigdata-pro-m08:9092,bigdata-pro-m09:9092 acks=1

结果:

50000 records sent, 1108.156028 records/sec (1.06 MB/sec)

1.7.2 限制consumer端速率

        对consumer限速与producer类似,只不过参数名不一样。

        为指定的topic进行限速,以下为所有consumer程序设置topic速率不超过1MB/s,即1048576/s。命令如下:

bin/kafka-configs.sh 
  --zookeeper bigdata-pro-m07:2181 
  --alter 
  --add-config 'consumer_byte_rate=1048576' 
  --entity-type clients 
  --entity-default

运行基准测试:

bin/kafka-consumer-perf-test.sh 
  --broker-list bigdata-pro-m07:9092,bigdata-pro-m08:9092,bigdata-pro-m09:9092 
  --topic test 
  --fetch-size 1048576 
  --messages 500000

结果为:

MB.sec:1.0743

1.7.3 取消Kafka的Quota配置

        使用以下命令,删除Kafka的Quota配置

bin/kafka-configs.sh 
  --zookeeper bigdata-pro-m07:2181 
  --alter 
  --delete-config 'producer_byte_rate' 
  --entity-type clients 
  --entity-default bin/kafka-configs.sh 
  --zookeeper bigdata-pro-m07:2181 
  --alter 
  --delete-config 'consumer_byte_rate' 
  --entity-type clients 
  --entity-default

参考链接

Kafka超全精讲(一)_kafka精析_<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博客-CSDN博客

Kafka超全精讲(二)_kafka 函数库-CSDN博客

【精选】Kafka基本原理详解_昙花逐月的博客-CSDN博客

这是最详细的Kafka应用教程了 - 掘金

Kafka : Kafka入门教程和JAVA客户端使用-CSDN博客

简易教程 | Kafka从搭建到使用 - 知乎

【精选】kafka简介_唏噗的博客-CSDN博客

Kafka 架构及基本原理简析

kafka详解(一)--kafka是什么及怎么用

再过半小时,你就能明白kafka的工作原理了

Kafka 设计与原理详解

Kafka【入门】就这一篇! - 知乎

kafka简介_kafka_唏噗-华为云开发者联盟

kafka详解

kafka 学习 非常详细的经典教程-CSDN博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原生进阶-PaaS专栏,kafka,云原生,paas,中间件,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