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小楼听雨书心意 今日乘风担使命(——2021年12月9日)

“我来参加这次写作班完全是误入的”,静说。

是的,她最初是陪我来的。

今年暑假,看到第五期写作研修班在长沙举行,我就蠢蠢欲动,后因疫情未能成行。

11月看见东莞办班的信息,我就毫不犹豫报了名,虽几经波折,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张文质老师的面前。

但是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写作方向,我更多的是想听听文质老师、其他老师和大家的声音,想借此来整理自己,确定下自己的方向,不仅仅是写作方面的。

上了一天的课,听了张老师、春华校长的课和大家的分享后,我的想法有了一点变化。

写作是对个人生活的定格、留痕,是一个是向内梳理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帮助生命内省再构建完善的一个过程。

我所在的学校既有普高又有职高,生源相对较差,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充满了挑战和“惊喜”。2013年,走过了最初的手足无措,我已经基本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班级和进行教学,却开始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职业价值产生了困惑。

彼时,我第一次看到了“生命化教育”创始人张文质老师所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哲学家黄克剑老师的“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接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滋润生命),还有南京杨瑞清校长的“花苞心态”,瞬间醍醐灌顶。

是啊,我在焦虑什么?生命是个性化的,教育是慢的,每个孩子自有其独特生命姿态和成长规律,作为教师的我可以更细致一点,更耐心一点,更平和一点,给他们留足等耐的空间和时间。

从那时起,哪怕是面对再调皮的学生,再难沟通的家长,我也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我的教育理念也从空泛的“爱和幸福”成长到了“爱和幸福,静待花开”。再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不断的学习反思,又由”温和坚定,爱促花开“更新为“和善坚定,爱助花开”。

从2005年到2021年,16年的时间,大量的教育实践,我慢慢地成长,慢慢寻找自己的职业价值和意义。我所在学校的很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点可怜”,甚至部分孩子几乎是在父母和老师的一路“白眼”中长大的,他们缺少必要的正确的支撑,大量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在高中阶段显现甚至爆发出来,我们很多年轻的班主任过得很是“艰难”。如果我真的可以梳理一些经验之谈的话,是不是可以为这些年轻班主任们提供一些支持或者帮助,让他们在驾轻就熟,愉悦享受自己班主任身份的同时,更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那一位“好老师”,正向引导有些已经“长歪了”的孩子,促使他们得到正向的改善和生长?哪怕只有几个甚至一个因此而使自己的生命发生正向改善的孩子!

想得多好啊,我却很少动笔!

张老师说,“你开始行动,就一切皆有可能”,先写,再想其他的。

所以我要开始写,开始真正梳理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智慧体现,重新寻找日常教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再根据实际情况阅读,提升,提炼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更好地践行于自己的教育生活,烙下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印记,成全自己的个人生命和教育梦想。

写作是对历史的一种负责,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

今天之前,我从未意识到这一点。张老师问:“你从哪里来?你的生命是那块土地铸造的,你可以回报什么?”这两个文句深深地触动了我,原来我也可以通过写作对社会进行回报,对历史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所以,更要写,如果在可能的前提下,有机会给予一些年轻的班主任或者有困惑的班主任们一些指引,帮助他们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而造福更多的孩子们,那该多好!

陈春华校长用十五年写出了自己的生命之书,在文字的引领下建设了自己,我是否可以亦用十五年的时间,也发现和建设自己,实现生命的成长?

张祖志校长说,“学习是一个自我修正和自我赋能的过程。”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也特别庆幸自己来到了这期写作班,有幸认识了一群向上生长,有趣有料的同伴,听到大家的声音,在这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略窥到“冬日的暖阳”,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小楼听雨书心意,今日乘风担使命。

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

与诸君同行,幸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心得】小楼听雨书心意 今日乘风担使命(——2021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