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A——20应用层:C/S、P2P、peer

学习目标:

  • 计算机网络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3.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功能组成上(资源子网、通信子网)与功能(主要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重要的是带宽、速率、吞吐量、RTT
    (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读者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地记忆。重点掌握网络的分层结构(包括5层和7层结构),尤其是ISO/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及相关协议、接口和服务等概念。掌握有关网络的各种性能指标,特别是时延、带宽、速率和吞吐量等的计算
  • ----   —-    ----
  • 【内容】
    (一)网络应用模型
    客户/服务器模型;C/S、P2P 模型
    (二)域名系统(DNS)层次域名空间域名服务器域名解析的原理
    (三)文件传输协议(FTP)FTP 的工作原理;控制连接与数据连接
    (四)电子邮件(E-mail)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结构;电子邮件格式与 MIME;SMTP 与 POP3
    (五)万维网(wWW)WWW 的概念与组成结构HTTP
    【提示】
    本章内容既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也可以结合其他章节的内容出综合题。所以牢固掌握本章的几个典型应用层协议是关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网络应用都是建立在这些协议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兴趣,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 【内容】
    (一)传输层提供的服务
    传输层的功能;传输层寻址与端口;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服务
    (二)UDP UDP 数据报;UDP 校验
    (三)TCP TCP 段;TCP 连接管理;TCP 可靠传输;TCP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提示】
    传输层是整个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关键层次。要求掌握传输层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地位、功能、工作方式及原理等,掌握UDP及TCP(如首部格式、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连接管理等)。其中TCP报文分析、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机制,出选择题、综合题的概率均较大,因此要将其工作原理透彻掌握,以便能在具体的题目中灵活运用。
  • 【内容】
    (一)网络层的功能
    异构网络互联;路由与转发;拥塞控制
    (二)路由算法(三)IPv4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距离-向量路由算法;链路状态路由算法;层次路由IPv4 分组;IPv4 地址与 NAT;子网划分与子网掩码、CIDR、路由聚合、ARP、DHCP与 ICMP
    (四)IPv6
    IPv6的主要特点;IPv6 地址
    (五)路由协议
    自治系统;域内路由与域间路由;RIP 路由协议;OSPF 路由协议;BGP 路由协议(六)IP 组播
    组播的概念;IP 组播地址
    (七)移动 IP移动 IP 的概念;移动IP 通信过程
    (八)网络层设备
    路由器的组成和功能;路由表与路由转发
    【提示】
    本章是历年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结合第3章、第5章、第6章出综合题的概率很大。其中IPv4以及路由的相关知识点是核心,历年真题都有涉及,因此必须牢固掌握其原理,也要多做题,以便灵活应用。本章的其他知识点,如 IP 组播、移动 IP、IPv6 也要有所了解。
  • 【内容】
    (一)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二)组帧
    (三)差错控制
    检错编码;纠错编码
    (四)流量控制与可靠传输机制
    流量控制、可靠传输与滑动窗口机制;停止-等待协议
    后退N帧协议(GBN);选择重传协议(SR)
    (五)介质访问控制
    1.信道划分
    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码分多路复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随机访问
    ALOHA 协议;CSMA 协议;CSMA/CD 协议;CSMA/CA 协议
    3.轮询访问:令牌传递协议
    (六)局域网
    局域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以太网与 IEEE 802.3
    IEEE 802.11;令牌环网的基本原理
    (七)广域网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PPP 协议;HDLC 协议
    (八)数据链路层设备
    网桥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局域网交换机及其工作原理
    【提示】
    本章是历年考查的重点。要求在了解数据链路层基本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滑动窗口机制、三种可靠传输协议、各种MAC 协议、HDLC 协议和 PPP 协议,特别是CSMA/CD 协议和以太网帧格式,以及局域网的争用期和最小帧长的概念、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此外,中继器、网卡、集线器、网桥和局域网交换机的原理及区别也要重点掌握。
  • 【内容】
    (一)通信基础
    信道、信号、带宽、码元、波特、速率、信源与信宿等基本概念奈奎斯特定理与香农定理;编码与调制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数据报与虚电路(二)传输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与无线传输介质;物理层接口的特性(三)物理层设备
    中继器;集线器
    【提示】
    物理层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在连接各台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本章概念较多,易出选择题,且涉及一些通信原理,读者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参考一些相关书籍,通信部分的内容也并非考研重点。复习时应抓住重点,如奈奎斯特定理和香农定理的应用、编码与调制技术、数据交换方式,以及电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等。
     

学习内容:

  1. C/S
  2. P2P
  3. peer

1 网络应用模型


1) 客户/服务器模型C/S


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型中,有一个总是打开的主机称为服务器,它服务于许多来自其他称为客户机的主机请求。其工作流程如下:
1)服务器处于接收请求的状态。
2)客户机发出服务请求,并等待接收结果。
3)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分析请求,进行必要的处理,得到结果并发送给客户机。



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的地址,客户机上一般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则是专门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程或本地客户的要求。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直不断地运行着,被动地等待并接收来自各地客户的请求。因此,服务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的地址。



客户/服务器模型最主要的特征是: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如Web应用程序,其中总是打开的Web服务器服务于运行在客户机上的浏览器的请求。当Web服务器接收到来自客户机对某对象的请求时,它向该客户机发送所请求的对象以做出响应。常见的使用客户/服务

器模型的应用包括Web、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登录和电子邮件等。



客户/服务器模型的主要特点还有:
1)网络中各计算机的地位不平等,服务器可以通过对用户权限的限制来达到管理客户机的目的,使它们不能随意存储/删除数据,或进行其他受限的网络活动。整个网络的管理工作由少数服务器担当,因此网络的管理非常集中和方便
2)客户机相互之间不直接通信。例如,在Web 应用中两个浏览器并不直接通信。
3)可扩展性不佳。受服务器硬件和网络带

C/S
网络的管理非常集中和方便 客户机相互之间不直接通信 可扩展性不佳 网络健壮性不强

宽的限制,服务器支持的客户机数有限。

HCIA——20应用层:C/S、P2P、peer_第1张图片 客户/服务器模型


2. P2P 模型


不难看出,在 C/S 模型中,服务器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当大量用户请求服务时,服务器就必然成为系统的瓶颈。P2P 模型的思想是整个网络中的传输内容不再被保存在中心服务器上,每个结点都同时具有下载、上传的功能,其权利和义务都是大体对等的。



在 P2P 模型中,各计算机没有固定的客户和服务器划分。相反,任意一对计算机——称为对等方(Peer),直接相互通信。实际上,P2P模型从本质上来看仍然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每个结点既作为客户访问其他结点的资源,也作为服务器提供资源给其他结点访问。当前比较流行的 P2P应用有PPlive、Bittorrent和电驴等。


与 C/S 模型相比,P2P 模型的优点主要体现如下:
1)减轻了服务器的计算压力,消除了对某个服务器的完全依赖,可以将任务分配到各个结点上,因此大大提高了系统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例如,播放流媒体时对服务器的压力过大,而通过 P2P 模型,可以利用大量的客户机来提供服务)。
2)多个客户机之间可以直接共享文档
3)可扩展性好,传统服务器有响应和带宽的限制,因此只能接受一定数量的请求。
4)网络健壮性强,单个结点的失效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结点。



P2P 模型也有缺点。在获取服务的同时,还要给其他结点提供服务,因此会占用较多的内存,影响整机速度。例如,经常进行P2P下载还会对硬盘造成较大的损伤。据某互联网调研机构统计,当前 P2P 程序已占互联网 50%~90%的流量,使网络变得非常拥塞,因此各大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如电信、网通等)通常都对P2P应用持反对态度。

HCIA——20应用层:C/S、P2P、peer_第2张图片 P2P 模型

P2P
减轻了服务器的计算压力,消除了对某个服务器的完全依赖 客户机之间可以直接共享文档大 大提高了系统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可扩展性好 网络健壮性强

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为不运动的时候,作者咕咕了是去运动(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都做最好)了,请饶恕。


学习产出:

画工

HCIA——20应用层:C/S、P2P、peer_第3张图片

  计算机网络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http://t.csdnimg.cn/uZOAM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性能指标:带宽、时延、时延带宽积、RTT、吞吐量、速率、信道利用率

                                                                                                                                                                                                                           http://t.csdnimg.cn/avNeb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PDU、SDU、PCI、协议、访问、接口、SAP

                                                                                                          http://t.csdnimg.cn/x3Uar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OSI/ISO、TCP/IP                                                                                                                                                   http://t.csdnimg.cn/hLrqY

 1章选择                                                                                          http://t.csdnimg.cn/cnmdJ

2章选择、解答                                                                                http://t.csdnimg.cn/ONrER

   通信基本概念:数据、信号、码元、信源、信道、信宿、速率、波特、带宽                                                                                                        http://t.csdnimg.cn/TKnyM

 数据、信号、码元、信源、信道、信宿、速率、波特、带宽-通信基本概念

                                                                                                         http://t.csdnimg.cn/Kc2e3

  • 技术笔记 1遍
  • 有错误请指出,作者会及时改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p2p,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