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人,曹操次子,曹植之兄。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曹魏开国皇帝。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对曹丕的描写都不算多,但是不多不代表不重要,曹丕是曹魏的开国皇帝,也是泱泱汉室的终结者,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下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虽然后世对其著作、人品褒贬不一,但是其历史地位终究是不可取代的。


图为新三国于滨扮演的曹丕

从小时候开始,曹丕就被逼着看书,加上曹操这个大诗人父亲的亲自指导,以及跟随父亲戎马多年的战争经历提高了曹丕的见闻,这些都作为他创作的最佳素材。曹操善写四言诗,曹植善散文,曹丕则尤善写七言、五言。不像曹操文字的壮美豪情,也不像曹植著作的辞藻华美优雅,曹丕的诗文自成一派,其所作《燕歌行》是当今最早的七言诗,其命令刘勋、王象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也是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散文取材广泛。文字通俗细腻,感情深厚。陈寿有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由此可知,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是极高的,虽然其中可能有敬帝之嫌,但是陈寿评价曹操的时候,也并未有夸赞曹操文学成就的话语,只是肯定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段: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对比便可看出曹丕的文学成就了。当然后世对曹丕的主观评价有一部分是含贬义的,不乏有因为在政治之争中,曹丕乃是赢家,曹植是输家,况且曹丕还相对曹植斩尽杀绝,曹植七步成诗,才免去杀身之祸的缘故,这些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见,不足以作为曹丕文学成就比不上曹植的依据。


图为新洛神 曹植、甄姬

来,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八卦,曹丕早闻袁绍的儿媳甄姬才高貌美,对其垂涎尺,所以在曹操攻下邺城之前向父亲请命,说等攻下邺城之后,希望曹操将袁熙的妻子甄姬作为战利品赠与他,曹操心下纳闷,这甄姬究竟何等美貌,让吾儿惦记?但是虽然纳闷,也未说出来,毕竟兵临城下,若不许,有伤士气,故而答应了他。在攻下邺城之后,曹操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这个让儿子魂牵梦萦的女子是何方神圣,不看不要紧,一看就后悔,垂手顿足,然而悔之晚矣,三军阵前许诺,岂能轻易更改?没办法,让儿子捡了个便宜。等曹丕带回家之后,其弟曹植也惊于甄姬美貌及才华,时常与甄姬'切磋才艺',一来二去,有了感情,曹丕知道后,醋意大发,阻止叔嫂会面,也埋下了曹丕对曹植不爽的祸根,更是间接导致了后来欲除之而后快的兄弟阋墙,为了一个女人,差点丢了命,但是是真是假,有待商榷。最终,曹植和甄姬难以见面,甄姬便日思夜想,积劳成疾,曹丕一看,更加不乐意了,老子的女人,想我的弟弟想的要死要活的,要你何用,于是找个借口赐死了甄姬,曹植听闻之后,也是大为伤感,写下《洛神赋》,也作《感甄赋》,借此怀恋甄姬,在其中对洛神大家赞美,什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啦,什么'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啦等等,这些都成了千古流传的句子,也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后人对曹丕的印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当然,这种故事多半是杜撰的,杜撰的原因随便猜想便可得知,一是为曹植所惋惜,后世强加附会,说是意淫也不为过,二呢,也是因为曹植的洛神赋写的太美了,后人无聊,多方传颂,也就构成了这段千古佳话,算是对前人的一种怀念吧,三嘛,就是曹植争帝失败,曹丕也欲杀之后快,这样一来,曹植自然就是弱者,而人对弱者免不了生出恻隐之心,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曹丕自然就成了被批判的一方,而曹植和甄姬的感情也就成了所被赞美的一方了。


图为新洛神曹植、甄姬

八卦到此为止,说说曹丕这个短暂的皇帝生涯吧,本来曹操的理想的传位对象是不会轮到曹丕的,有长子曹昂,勇猛无双,二十岁便举孝廉,可以说是曹操的最佳人选,可是,在攻打张绣的时候为了保护曹操,被张绣所杀,然后曹操的目光就落到了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身上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知道了,可以说曹冲才智早露,为曹操所喜。可惜呀,后来曹冲就病死了,为此曹操很是伤心,当即流下泪来,还将曹据的儿子过继给了曹冲,对曹丕等人说:此乃吾之不幸,尔等之幸也。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本来是想将位置传给曹冲的,他是我的不二之选啊,但是现在他死了,你们实在是太幸运了。曹冲死后,曹植的才气渐渐的显露了出来,曹操对曹植也是甚为欢喜,但是曹植本性放荡不羁,后来还发生了醉闯司马门的时间,被曹操不喜,从而疏离。这下才轮到了曹丕按理说曹丕作为次子,同时又是卞皇后的长子,就算没有曹昂,曹丕也应该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那么曹丕怎么会这么不受待见呢,历史上有说是因为曹丕抢先一步得到了甄姬,导致曹操对这个儿子非常不爽又无可奈何的原因,也有说曹冲死后不久,宫中便传言曹冲并非病死的,而是因为曹丕知道自己的这个弟弟才智远胜于自己,且聪明贤能,心生嫉妒,下毒害死的,曹操得知后,却没有实际的证据,故而对曹丕心中怨恨,但是又因为曹植行为放荡不端,难以为任,而自己其他的儿子才能有限,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若是找不到继承人,岂不毁于一旦,况且在政治上来说,曹操早就看出曹丕不弱于自己,只是心胸不大,少了些许人情味罢了。就连陈寿也评价曹丕: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就是说曹丕本来就很有才华,天资卓越,且有英才,如果心胸能够大度一点,有贤德之心的话,那么离古时候的贤能君主,又有多远呢?

曹丕又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呢,可是魏国武皇帝是曹操啊,怎么曹丕就成了魏国的开国皇帝了呢?大家都知道,曹操虽然称魏王多年,但是还是名义上的汉朝丞相,虽有周瑜评: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是曹操一直是忠于汉室的,虽然皇帝之位唾手可得,但是曹操乃是汉太尉曹嵩之后,也是汉臣,而且曹操爱惜羽毛,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名号,所以一直没有称帝。后来曹丕继位之后,先是嗣位当了丞相,后来汉献帝也知道自己皇位不久,而曹丕本来在政治上颇有手段,索性这皇帝的位子便给了他,故而汉献帝禅位与他,曹丕三次推辞而不受,最终才接受了禅位继。位之后,尊曹操为魏武帝。故而后世也多有认为曹魏开国皇帝是曹操骂其汉贼的,都是他儿子的功劳。《三国志》载:汉帝以觽望在魏,乃召髃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髃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当然了,《三国演义》中甚至历史上的大多数史书都是说的曹丕乃是同曹操一样的人,爱惜羽毛,但是她有比曹操贪婪,这汉室本就羸弱,若不是其父扶持,汉献帝早已不知在哪个坟坑离躺着了,故而曹丕觉得自己当皇帝理所当然,但是又怕后世骂名,故而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假装推辞不过,这样皇帝之位名正言顺,后世也无话可说。不过既然是演义,亲蜀贬曹自不必说,后世所载难免有失偏颇,历史本来就是胜利者所写,实应多方考证,我等才可窥知一二。我论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出!


图为曹丕、司马懿

最后再来说说曹丕的政治才能,不得不说,曹丕虽在历史上的人品评价上饱受争议,也因此也波及了他的'建安三曹'的地位,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向来少有史学家批判,故而可知,曹丕的政治手段、执政才能是被大家所认可的。曹丕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执政时间,但是他所制定的政策对魏晋甚至后世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首先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通用的选官制度,也为隋唐的科举制度打下基础,存世共四百余年,在中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又与匈奴等交好,恢复外交,以及在西域的建置。《三国志》载: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郡国县邑,多所改易。更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赐青盖车、乘舆、宝剑、玉玦。赐匈奴宝剑美玉,以示修好,是曹魏后方和平的关键。在人才的任用方面,不弃老,不避小,这样人才均有用武之地。今之计,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以吕尚、周晋等人为例,唯才是用,这一点算是继承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性格,也让魏国着实强盛了几年。同时又推举孔子,因曹丕文采卓然,故以孔子为尊,修建孔庙,吸取前周的教训,认为周朝有孔子这样的大才而不用,而孔子只能卑身于野,尽力造才,终不得用。诏曰:“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韂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凄凄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颂之声,四时不鷪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韂之,又于其外广为室屋以居学者。由此可见曹丕的政治才能、治国手段实在是可与其其父曹操比肩。在曹丕称帝之时,孙权也短时间的俯首称臣,并送返于禁等人,可知曹魏实力之强盛,震慑四方。《三国志》中,虽然对曹丕描述较少,但是曹丕从小随附出征,军事才能自然也不弱。在孙权攻打刘备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火烧连营,曾上书曹丕,曹丕见了刘备的连营策略,说道: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果不其然,过了不久,孙权的捷报便已传来。

曹丕在位期间,任人唯贤,并且积极的吸取前人的教训,尊孔子之言,扬百家之长,内修外整,虽然也只是短短的六年时间,但是使魏国强盛一时,也为后来的三国归晋打下了基础。不得不说,曹丕果然是政治的好手,当皇帝的材料。虽然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是曹丕的贡献,不论是政治上的贡献,抑或是文学的才思斐然,都是后世史学家如何批判也不可抹灭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