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过滤器详解

什么是布隆过滤器

本质上布隆过滤器是一种数据结构,比较巧妙的概率型数据结构(probabilistic data structure),特点是高效地插入和查询,可以用来告诉你 “某样东西一定不存在或者可能存在”。

相比于传统的 List、Set、Map 等数据结构,它更高效、占用空间更少,但是缺点是其返回的结果是概率性的,而不是确切的。

实现原理

HashMap 的问题

讲述布隆过滤器的原理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通常你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存在用的是什么?应该蛮多人回答 HashMap 吧,确实可以将值映射到 HashMap 的 Key,然后可以在 O(1) 的时间复杂度内返回结果,效率奇高。但是 HashMap 的实现也有缺点,例如存储容量占比高,考虑到负载因子的存在,通常空间是不能被用满的,而一旦你的值很多例如上亿的时候,那 HashMap 占据的内存大小就变得很可观了。

还比如说你的数据集存储在远程服务器上,本地服务接受输入,而数据集非常大不可能一次性读进内存构建 HashMap 的时候,也会存在问题。

布隆过滤器数据结构

布隆过滤器是一个 bit 向量或者说 bit 数组,长这样:

image

如果我们要映射一个值到布隆过滤器中,我们需要使用多个不同的哈希函数生成多个哈希值,并对每个生成的哈希值指向的 bit 位置 1,例如针对值 “baidu” 和三个不同的哈希函数分别生成了哈希值 1、4、7,则上图转变为:

image

Ok,我们现在再存一个值 “tencent”,如果哈希函数返回 3、4、8 的话,图继续变为:

image

值得注意的是,4 这个 bit 位由于两个值的哈希函数都返回了这个 bit 位,因此它被覆盖了。现在我们如果想查询 “dianping” 这个值是否存在,哈希函数返回了 1、5、8三个值,结果我们发现 5 这个 bit 位上的值为 0,说明没有任何一个值映射到这个 bit 位上,因此我们可以很确定地说 “dianping” 这个值不存在。而当我们需要查询 “baidu” 这个值是否存在的话,那么哈希函数必然会返回 1、4、7,然后我们检查发现这三个 bit 位上的值均为 1,那么我们可以说 “baidu” 存在了么?答案是不可以,只能是 “baidu” 这个值可能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跟简单,因为随着增加的值越来越多,被置为 1 的 bit 位也会越来越多,这样某个值 “taobao” 即使没有被存储过,但是万一哈希函数返回的三个 bit 位都被其他值置位了 1 ,那么程序还是会判断 “taobao” 这个值存在。

支持删除么

目前我们知道布隆过滤器可以支持 add 和 isExist 操作,那么 delete 操作可以么,答案是不可以,例如上图中的 bit 位 4 被两个值共同覆盖的话,一旦你删除其中一个值例如 “tencent” 而将其置位 0,那么下次判断另一个值例如 “baidu” 是否存在的话,会直接返回 false,而实际上你并没有删除它。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答案是计数删除。但是计数删除需要存储一个数值,而不是原先的 bit 位,会增大占用的内存大小。这样的话,增加一个值就是将对应索引槽上存储的值加一,删除则是减一,判断是否存在则是看值是否大于0。

如何选择哈希函数个数和布隆过滤器长度

很显然,过小的布隆过滤器很快所有的 bit 位均为 1,那么查询任何值都会返回“可能存在”,起不到过滤的目的了。布隆过滤器的长度会直接影响误报率,布隆过滤器越长其误报率越小。

另外,哈希函数的个数也需要权衡,个数越多则布隆过滤器 bit 位置位 1 的速度越快,且布隆过滤器的效率越低;但是如果太少的话,那我们的误报率会变高。

image

k 为哈希函数个数,m 为布隆过滤器长度,n 为插入的元素个数,p 为误报率。
至于如何推导这个公式,我在知乎发布的文章有涉及,感兴趣可以看看,不感兴趣的话记住上面这个公式就行了。

最佳实践

常见的适用常见有,利用布隆过滤器减少磁盘 IO 或者网络请求,因为一旦一个值必定不存在的话,我们可以不用进行后续昂贵的查询请求。

另外,既然你使用布隆过滤器来加速查找和判断是否存在,那么性能很低的哈希函数不是个好选择,推荐 MurmurHash、Fnv 这些。

大Value拆分

Redis 因其支持 setbit 和 getbit 操作,且纯内存性能高等特点,因此天然就可以作为布隆过滤器来使用。但是布隆过滤器的不当使用极易产生大 Value,增加 Redis 阻塞风险,因此生成环境中建议对体积庞大的布隆过滤器进行拆分。

拆分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本质是不要将 Hash(Key) 之后的请求分散在多个节点的多个小 bitmap 上,而是应该拆分成多个小 bitmap 之后,对一个 Key 的所有哈希函数都落在这一个小 bitmap 上。

作者:YoungChen__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2104d11ee0a2
来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直观的说,bloom算法类似一个hash set,用来判断某个元素(key)是否在某个集合中。
和一般的hash set不同的是,这个算法无需存储key的值,对于每个key,只需要k个比特位,每个存储一个标志,用来判断key是否在集合中。

算法:
1. 首先需要k个hash函数,每个函数可以把key散列成为1个整数
2. 初始化时,需要一个长度为n比特的数组,每个比特位初始化为0
3. 某个key加入集合时,用k个hash函数计算出k个散列值,并把数组中对应的比特位置为1
4. 判断某个key是否在集合时,用k个hash函数计算出k个散列值,并查询数组中对应的比特位,如果所有的比特位都是1,认为在集合中。

优点:不需要存储key,节省空间

缺点:
1. 算法判断key在集合中时,有一定的概率key其实不在集合中
2. 无法删除

典型的应用场景:
某些存储系统的设计中,会存在空查询缺陷:当查询一个不存在的key时,需要访问慢设备,导致效率低下。
比如一个前端页面的缓存系统,可能这样设计:先查询某个页面在本地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直接返回,如果不存在,就从后端获取。但是当频繁从缓存系统查询一个页面时,缓存系统将会频繁请求后端,把压力导入后端。

这是只要增加一个bloom算法的服务,后端插入一个key时,在这个服务中设置一次
需要查询后端时,先判断key在后端是否存在,这样就能避免后端的压力。

image

布隆过滤器[1](Bloom Filter)是由布隆(Burton Howard Bloom)在1970年提出的。它实际上是由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向量和一系列随机映射函数组成,布隆过滤器可以用于检索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它的优点是空间效率和查询时间都远远超过一般的算法,缺点是有一定的误识别率(假正例False positives,即Bloom Filter报告某一元素存在于某集合中,但是实际上该元素并不在集合中)和删除困难,但是没有识别错误的情形(即假反例False negatives,如果某个元素确实没有在该集合中,那么Bloom Filter 是不会报告该元素存在于集合中的,所以不会漏报)。

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设计计算机软件时,我们经常要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比如在字处理软件中,需要检查一个英语单词是否拼写正确(也就是要判断 它是否在已知的字典中);在 FBI,一个嫌疑人的名字是否已经在嫌疑名单上;在网络爬虫里,一个网址是否被访问过等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集合中全部的元素存在计算机中,遇到一个新 元素时,将它和集合中的元素直接比较即可。一般来讲,计算机中的集合是用哈希表(hash table)来存储的。它的好处是快速准确,缺点是费存储空间。当集合比较小时,这个问题不显著,但是当集合巨大时,哈希表存储效率低的问题就显现出来 了。比如说,一个象 Yahoo,Hotmail 和 Gmai 那样的公众电子邮件(email)提供商,总是需要过滤来自发送垃圾邮件的人(spamer)的垃圾邮件。一个办法就是记录下那些发垃圾邮件的 email 地址。由于那些发送者不停地在注册新的地址,全世界少说也有几十亿个发垃圾邮件的地址,将他们都存起来则需要大量的网络服务器。如果用哈希表,每存储一亿 个 email 地址, 就需要 1.6GB 的内存(用哈希表实现的具体办法是将每一个 email 地址对应成一个八字节的信息指纹(详见:googlechinablog.com/2006/08/blog-post.html), 然后将这些信息指纹存入哈希表,由于哈希表的存储效率一般只有 50%,因此一个 email 地址需要占用十六个字节。一亿个地址大约要 1.6GB, 即十六亿字节的内存)。因此存贮几十亿个邮件地址可能需要上百 GB 的内存。除非是超级计算机,一般服务器是无法存储的[2]。(该段引用谷歌数学之美:http://www.google.com.hk/ggblog/googlechinablog/2007/07/bloom-filter_7469.html)

基本概念

如果想判断一个元素是不是在一个集合里,一般想到的是将所有元素保存起来,然后通过比较确定。链表,树等等数据结构都是这种思路. 但是随着集合中元素的增加,我们需要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检索速度也越来越慢。不过世界上还有一种叫作散列表(又叫哈希表,Hash table)的数据结构。它可以通过一个Hash函数将一个元素映射成一个位阵列(Bit Array)中的一个点。这样一来,我们只要看看这个点是不是 1 就知道可以集合中有没有它了。这就是布隆过滤器的基本思想。

Hash面临的问题就是冲突。假设 Hash 函数是良好的,如果我们的位阵列长度为 m 个点,那么如果我们想将冲突率降低到例如 1%, 这个散列表就只能容纳 m/100 个元素。显然这就不叫空间有效了(Space-efficient)。解决方法也简单,就是使用多个 Hash,如果它们有一个说元素不在集合中,那肯定就不在。如果它们都说在,虽然也有一定可能性它们在说谎,不过直觉上判断这种事情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优点

相比于其它的数据结构,布隆过滤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布隆过滤器存储空间和插入/查询时间都是常数。另外, Hash 函数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方便由硬件并行实现。布隆过滤器不需要存储元素本身,在某些对保密要求非常严格的场合有优势。

布隆过滤器可以表示全集,其它任何数据结构都不能;

k 和 m 相同,使用同一组 Hash 函数的两个布隆过滤器的交并差运算可以使用位操作进行。

缺点

但是布隆过滤器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误算率(False Positive)是其中之一。随着存入的元素数量增加,误算率随之增加。但是如果元素数量太少,则使用散列表足矣。

另外,一般情况下不能从布隆过滤器中删除元素. 我们很容易想到把位列阵变成整数数组,每插入一个元素相应的计数器加1, 这样删除元素时将计数器减掉就可以了。然而要保证安全的删除元素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删除的元素的确在布隆过滤器里面. 这一点单凭这个过滤器是无法保证的。另外计数器回绕也会造成问题。

False positives 概率推导

假设 Hash 函数以等概率条件选择并设置 Bit Array 中的某一位,m 是该位数组的大小,k 是 Hash 函数的个数,那么位数组中某一特定的位在进行元素插入时的 Hash 操作中没有被置位的概率是:

image

那么在所有 k 次 Hash 操作后该位都没有被置 "1" 的概率是:

image

如果我们插入了 n 个元素,那么某一位仍然为 "0" 的概率是:

image

因而该位为 "1"的概率是:

image

现在检测某一元素是否在该集合中。标明某个元素是否在集合中所需的 k 个位置都按照如上的方法设置为 "1",但是该方法可能会使算法错误的认为某一原本不在集合中的元素却被检测为在该集合中(False Positives),该概率由以下公式确定:

image

其实上述结果是在假定由每个 Hash 计算出需要设置的位(bit) 的位置是相互独立为前提计算出来的,不难看出,随着 m (位数组大小)的增加,假正例(False Positives)的概率会下降,同时随着插入元素个数 n 的增加,False Positives的概率又会上升,对于给定的m,n,如何选择Hash函数个数 k 由以下公式确定:

image

此时False Positives的概率为:

image

而对于给定的False Positives概率 p,如何选择最优的位数组大小 m 呢,

image

上式表明,位数组的大小最好与插入元素的个数成线性关系,对于给定的 m,n,k,假正例概率最大为:

image

下图是布隆过滤器假正例概率 p 与位数组大小 m 和集合中插入元素个数 n 的关系图,假定 Hash 函数个数选取最优数目:
image
image

Bloom Filter 用例

Google 著名的分布式数据库 Bigtable 使用了布隆过滤器来查找不存在的行或列,以减少磁盘查找的IO次数[3]。

Squid 网页代理缓存服务器在 cache digests 中使用了也布隆过滤器[4]。

Venti 文档存储系统也采用布隆过滤器来检测先前存储的数据[5]。

SPIN 模型检测器也使用布隆过滤器在大规模验证问题时跟踪可达状态空间[6]。

Google Chrome浏览器使用了布隆过滤器加速安全浏览服务[7]。

在很多Key-Value系统中也使用了布隆过滤器来加快查询过程,如 Hbase,Accumulo,Leveldb,一般而言,Value 保存在磁盘中,访问磁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然而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快速判断某个Key对应的Value是否存在,因此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磁盘IO操作,只是引入布隆过滤器会带来一定的内存消耗,下图是在Key-Value系统中布隆过滤器的典型使用:

image

布隆过滤器相关扩展

Counting filters

基本的布隆过滤器不支持删除(Deletion)操作,但是 Counting filters 提供了一种可以不用重新构建布隆过滤器但却支持元素删除操作的方法。在Counting filters中原来的位数组中的每一位由 bit 扩展为 n-bit 计数器,实际上,基本的布隆过滤器可以看作是只有一位的计数器的Counting filters。原来的插入操作也被扩展为把 n-bit 的位计数器加1,查找操作即检查位数组非零即可,而删除操作定义为把位数组的相应位减1,但是该方法也有位的算术溢出问题,即某一位在多次删除操作后可能变成负值,所以位数组大小 m 需要充分大。另外一个问题是Counting filters不具备伸缩性,由于Counting filters不能扩展,所以需要保存的最大的元素个数需要提前知道。否则一旦插入的元素个数超过了位数组的容量,false positive的发生概率将会急剧增加。当然也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 D-left Hash 方法实现支持删除操作的布隆过滤器,同时空间效率也比Counting filters高。

Data synchronization

Byers等人提出了使用布隆过滤器近似数据同步[9]。

Bloomier filters

Chazelle 等人提出了一个通用的布隆过滤器,该布隆过滤器可以将某一值与每个已经插入的元素关联起来,并实现了一个关联数组Map[10]。与普通的布隆过滤器一样,Chazelle实现的布隆过滤器也可以达到较低的空间消耗,但同时也会产生false positive,不过,在Bloomier filter中,某 key 如果不在 map 中,false positive在会返回时会被定义出的。该Map 结构不会返回与 key 相关的在 map 中的错误的值。

Compact approximators[11]

Stable Bloom filters[12]

Scalable Bloom filters[13]

Attenuated Bloom filters[14]

布隆过滤器是一个神奇的数据结构,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很常用的一个功能是用来去重。在爬虫中常见的一个需求:目标网站 URL 千千万,怎么判断某个 URL 爬虫是否宠幸过?简单点可以爬虫每采集过一个 URL,就把这个 URL 存入数据库中,每次一个新的 URL 过来就到数据库查询下是否访问过。

select id from table where url = 'https://jaychen.cc'
复制代码

但是随着爬虫爬过的 URL 越来越多,每次请求前都要访问数据库一次,并且对于这种字符串的 SQL 查询效率并不高。除了数据库之外,使用 Redis 的 set 结构也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并且性能优于数据库。但是 Redis 也存在一个问题:耗费过多的内存。这个时候布隆过滤器就很横的出场了:这个问题让我来。

相比于数据库和 Redis,使用布隆过滤器可以很好的避免性能和内存占用的问题。

布隆过滤器本质是一个位数组,位数组就是数组的每个元素都只占用 1 bit 。每个元素只能是 0 或者 1。这样申请一个 10000 个元素的位数组只占用 10000 / 8 = 1250 B 的空间。布隆过滤器除了一个位数组,还有 K 个哈希函数。当一个元素加入布隆过滤器中的时候,会进行如下操作:

  • 使用 K 个哈希函数对元素值进行 K 次计算,得到 K 个哈希值。
  • 根据得到的哈希值,在位数组中把对应下标的值置为 1。

举个,假设布隆过滤器有 3 个哈希函数:f1, f2, f3 和一个位数组 arr。现在要把 https://jaychen.cc 插入布隆过滤器中:

  • 对值进行三次哈希计算,得到三个值 n1, n2, n3。
  • 把位数组中三个元素 arr[n1], arr[n2], arr[3] 置为 1。

当要判断一个值是否在布隆过滤器中,对元素再次进行哈希计算,得到值之后判断位数组中的每个元素是否都为 1,如果值都为 1,那么说明这个值在布隆过滤器中,如果存在一个值不为 1,说明该元素不在布隆过滤器中。

image.png

看了上面的说明,必然会提出一个问题:当插入的元素原来越多,位数组中被置为 1 的位置就越多,当一个不在布隆过滤器中的元素,经过哈希计算之后,得到的值在位数组中查询,有可能这些位置也都被置为 1。这样一个不存在布隆过滤器中的也有可能被误判成在布隆过滤器中。但是如果布隆过滤器判断说一个元素不在布隆过滤器中,那么这个值就一定不在布隆过滤器中。简单来说:

  • 布隆过滤器说某个元素在,可能会被误判。
  • 布隆过滤器说某个元素不在,那么一定不在。

这个布隆过滤器的缺陷放到上面爬虫的需求中,可能存在某些没有访问过的 URL 可能会被误判为访问过,但是如果是访问过的 URL 一定不会被误判为没访问过。

Redis 中的布隆过滤器

redis 在 4.0 的版本中加入了 module 功能,布隆过滤器可以通过 module 的形式添加到 redis 中,所以使用 redis 4.0 以上的版本可以通过加载 module 来使用 redis 中的布隆过滤器。但是这不是最简单的方式,使用 docker 可以直接在 redis 中体验布隆过滤器。

> docker run -d -p 6379:6379 --name bloomfilter redislabs/rebloom
> docker exec -it bloomfilter redis-cli
复制代码

redis 布隆过滤器主要就两个命令:

  • bf.add 添加元素到布隆过滤器中:bf.add urls https://jaychen.cc
  • bf.exists 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在过滤器中:bf.exists urls https://jaychen.cc

上面说过布隆过滤器存在误判的情况,在 redis 中有两个值决定布隆过滤器的准确率:

  • error_rate:允许布隆过滤器的错误率,这个值越低过滤器的位数组的大小越大,占用空间也就越大。
  • initial_size:布隆过滤器可以储存的元素个数,当实际存储的元素个数超过这个值之后,过滤器的准确率会下降。

redis 中有一个命令可以来设置这两个值:

bf.reserve urls 0.01 100
复制代码

三个参数的含义:

  • 第一个值是过滤器的名字。
  • 第二个值为 error_rate 的值。
  • 第三个值为 initial_size 的值。

使用这个命令要注意一点:执行这个命令之前过滤器的名字应该不存在,如果执行之前就存在会报错:(error) ERR item exists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隆过滤器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