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温柔而坚定”变成软暴力

读过正面管教的人对“温柔而坚定”这句话一定不陌生,不少父母将其奉为圭臬,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譬如只有温柔没有坚定,又或是为了纯粹的坚定,跟孩子耗尽了力气。

今天读陈忻《养育的选择》,让我对“温柔而坚定”这句话再次刷新认知。

“温柔而坚定”这句话常常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时会搬出来,告诉我们父母面对孩子违反规则时温柔的说,然后坚决执行规则。

但在实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只有温柔,没有坚定

我女儿今年三岁,可以说整个成长过程中,我都比较宠她,从来没有打过骂过,对待她犯错误时,也大多是表达自己的情绪,“你这样做我很生气”“你刚才的行为让我很伤心”。以至于我爱人常常对我的行为受不了,觉得我任何时候都不慌不忙,以至于好像没有威严,孩子不“怕”我。加上很多时候她做了一些任性的事情之后,我也只是表达情绪,然后采取让她站在墙边反思五分钟的惩罚措施。我爱人说这样做就是助长了孩子打破规则,因为过分温柔孩子就会无所畏惧,忽略规则,甚至无视规则。

2、规则成了约束

很多家长为什么没有执行规则,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则,甚至对规则有误解。比如我自己,在这之前我总想太多规则会不会约束孩子,让孩子束手束脚,不知所措,孩子对周围没了探索欲,甚至性格上演变成胆子小、自卑,让孩子变的不自由不快乐。其实也是因为从小有太多束缚,所以长大了不想对孩子有太多束缚。因而对于规则,因为看到了坏处,而忽视了好处,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是书中作者启发了我:规则是“教养”而非禁止。就是说制定规则是给孩子树立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比如以前孩子爬,我们总担心孩子爬行时会磕到桌角,就会用棉条包裹起来。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爬,我们会把把危险物品拿开,当空间太小时,我们索性圈一个安全的圈给孩子在里面随便造。所以,规则就是用来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让孩子理解安全的边界,并不是简单的禁止孩子。

3、规则变成软暴力

书中有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某家长跟孩子去一个朋友家玩,临走时对一个玩具车不肯撒手。朋友说,一辆玩具车嘛,拿走玩。可是这个家长觉得不能让孩子养成从朋友家拿玩具的习惯,于是妈妈叫孩子把玩具车还给邻居,孩子当然不依,哭闹起来。这个妈妈使用温柔而坚定的原则,很温柔地说:“宝宝,这个东西不是我们的,我们要还给别人。”宝宝只顾哭闹,尖叫,而妈妈,一直很温柔地说着类似的话。宝宝哭闹了一段时间终于累了,于是松手,妈妈成功地把玩具车还给了朋友。

很多人认为很好,我第一次看这个案例的时候也觉得没问题,可是作者却说,这个家长实行的是一种软暴力。因为她并没有站在孩子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只是在跟孩子耗着而已,孩子没力气了才不得不妥协答应。本质上这样的温柔而坚定成了表面,还是家长说了算,没法从儿童角度去理解孩子。

对于拿玩具这个事情,作者说可以用一个很巧秒的办法解决。就是跟孩子做游戏,告诉孩子玩具也有它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家,玩具离开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家也会难过的。

对于“温柔而坚定”这个育儿观念,温柔容易做,难就难在规则执行上。所以有人说应该是坚定在前,温柔在后。守住底线规则,温柔的、变通的执行。

所以作者通过各种案例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1、规则一定是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孩子能做到的,而且越具体越好。比如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能影响他人。别人讲话的时候不能打扰,也不能打断,要说话的时候请举手。玩耍的时候要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不伤害别人等等。

2、规则一定是孩子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

比如上面那个孩子拿玩具这个事情。当父母采用儿童化语音和视角跟孩子共情,我想孩子大概率就能理解父母的做法了。

3、规则底线必须坚持,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灵活。

比如我宝宝曾经在2岁时因为刷牙跟我起了争执,她有自己的秩序感,一定要先看书,再刷牙。而我觉得先刷牙再看书,刷牙会搞得动静很大,不利于孩子安静入睡。但是我后来想了下,让她刷牙是目的,何必纠结前后顺序按谁的方式来呢,睡前刷牙是底线,是培养孩子健康生活习惯,至于晚几分钟刷还是早几分钟刷已经不重要了。

面对规则,偶尔还可能出现因为特殊情况不得不打破的时候,比如节日多吃几颗糖,因为节日晚睡一会儿,体现规则之外对孩子的爱,也是无可厚非。

书中还分章讲了许多其他的育儿问题,比如早教有没有用,孩子看电视问题如何看待,孩子动不动发脾气怎么办,都是干货。真心推荐父母都来读读这本书,说不定能解决目前困扰你的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心“温柔而坚定”变成软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