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草船借箭》试讲教案及备课思路

单元首页揭示了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见下图:

 


单元导语定下人文主题: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

 

语文要素定下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2、学习写读后感。

 

下面正式进入课文: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人物鲜明的特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结合课文中对应的段落对比“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②难点: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说在教学过程前的话:先看课后习题,结合语文要素,提取试讲内容的方向。如本文习题:

1、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起因)周瑜对诸葛亮心生妒忌,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内造出十万之箭。(经过)诸葛亮先请鲁肃帮忙准备必要的装备和人员,然后趁大雾弥漫的凌晨,带领二十条扎满草把子的船前往曹军水寨,擂鼓呐喊,吸引曹军放箭。草把子上很快插满了箭。(结果)二十条船上的箭总共有十万多支,周瑜得知经过后自叹不如。

 

2、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答:诸葛亮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胸有成竹,在立下军令状之前已经想好应对之策。同时,诸葛亮洞悉了周瑜的心思,所以将计就计,其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很高兴是因为他表面是和诸葛亮共商军事,实际上却是设下陷阱意图害人。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以为自己得逞了,所以显得很高兴。

例:第三自然段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周瑜暗地吩咐不供应造箭的材料?体现了周瑜的用心险恶。第五自然段鲁肃果然没有把此事告诉周瑜,可见鲁肃老实守信。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答:读课文前,我知道诸葛亮很有智谋。读完课文以后,对于诸葛亮的洞察人心、通晓天文地理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我还想了解《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更多的故事。

 

4、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的对应段落。


答:“阅读链接”对应课文第8、9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草船借箭》。看到题目,大家有什么疑问呢?Ei,老师听到了不少提问,总结来说主要是“为什么借箭?向谁借箭?怎么借箭?借到箭了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2、初读课文:

提问:还记得我们四年级学过的梳理内容方法吗?要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请大家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精读课文:

提问1: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提问2:你觉得哪些句子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提问3: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小结: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了主人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请你们记住,“抓住主要人物”是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其他人物的表现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5、作业:《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课后搜集一个你喜欢的《三国演义》里人物他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下)《草船借箭》试讲教案及备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