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账本对传统账本技术的改进

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ubuted LedgerTechnology,简称DLT)的出现则可能是账本技术继数字化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在工作量证明机制中,矿工通过“挖矿”完成对交易记录的记账过程,为网络各节点提供了公共可见的去中心化共享总账(Decentralized Shared Ledger,简称DSL)。

每条区块链即是一本账本,在会计意义上与传统账本无本质差别,但从技术角度看,DLT账本不仅传承了传统的记账哲学,又以其独特的创新,具有一些传统账本无法比拟的优点,不仅可以在公司账本,还可以在国家账本和行业账本编制上发挥所长,解决痛点。

阅读时间:8min


第一,不易伪造,难以篡改,效率高,且可追溯,容易审计。

传统上,无论是纸质的账本,还是电子化的账本,均容易伪造和篡改。而且从原始凭证到会计账本的账务处理,容易出错。而区块链技术的UTXO设计通过哈希函数、时间戳、默克尔树等巧妙的数据结构设计并辅以密码学和共识算法,实现历史交易记录的难以篡改和不易伪造,并利用算法函数(比如以太坊的状态转换函数)自动计算出账户余额,效率高,又不出错。UTXO记账模式还具有可追溯特点,容易审计。


第二,通过交易签名、共识算法和跨链技术保障分布式账本的一致性,自动实时完成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应该说,任何主体都有记账的权利,有自己的一本账。而且同一主体通常持有多种账本,比如企业有出纳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存货日记账、进销存日记账、营业费用明细账、总分类账、管理费用明细账、应收单据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十七栏明细账、无形资产明细账、实收资本明细账等多种账本。

从这角度看,账本从来就是“分布式”账本,没有所谓的中心化账本。由于账本的易伪造和易篡改,如何保障和维持各类“分布式”账本的一致性则成为会计工作的关键,以及审计的重点。

传统上,主要依靠对账制度来实现各类分布式账本的一致性。对账是指对账本和账户所记录的有关数据加以检查和核对,以实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是指账本记录与会计凭证相符。

账账相符,是指各种账本之间的相符,包括本单位各种账本之间相符,本单位同其他单位的往来账项相符。账实相符是指各种财产物资的账面余额与实际数额相符。

而DLT首先通过交易签名保障了账证相符。账就是证,证就是账,两者一致,难以篡改。其次,DLT通过共识机制来实现各类主体的账账相符。交易信息只有获得共识,才会写入共享总账;写入账上的信息,必然已得到各主体的共识,账账自动相符。

再者,DLT利用跨链协议开展款款兑付、券款兑付,从而自动完成账实相符。跨链技术不仅在交易上保障了款款兑付、券款兑付的原子性,而且在记账上保障了跨链不同主体账本之间的一致性。


跨链技术包括三类: 

一是公证人机制(NotarySchemes)。

这是中心化或基于多重签名的见证人模式,主要特点是不关注所跨链的结构和共识特性,而是引入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充当公证人,作为跨链操作的中介。

二是侧链/中继(Side Chains/ Relays)。

侧链是一种锚定原链的链结构,但并不是原链的分叉,而是从原链的数据流上提取特定的信息,组成一种新的链结构。中继是跨链信息交互和传递的渠道。不论是侧链还是中继,都是从原链采集数据,扮演着Listener角色。

三是哈希锁定(Hash-Locking)技术。

它在不同链之间设定相互操作的触发器,通常是个待披露明文的随机数的哈希值。哈希值相当于转账暗语,只有拿到这暗语的人,才能获得款项。

同时,它还构造了两个退款(Redeem)合约,这两个合约需要双重签名才能生效,且有时间期限,其中制造转账哈希暗语的人的退款合约,在时间期限上要长于另外一个人,由此可保护他的权益。

可以说,通过特有的单链记账技术和跨链记账技术,DLT账本省去了大量既费时间,又耗成本,还容易出错的对账工作,自动实时达成了各类“分布式”账本的一致性。

第三,将数据权利交还给个体。

传统上,许多参与者的个体信息在各类账本上“留痕”,尤其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个人数据隐私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国《网络安全法》和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法案(GDPR)从法律角度规定了数据主体享有知情权、访问权、反对权、可携权、被遗忘权等多项权利,以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而DLT则从技术层面着手,采用签名加密等技术手段,把数据权利真正交还给了个体。

通过采用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环签名、群签名、分级证书、混币等密码学原语与方案,还可实现交易身份及内容的隐私保护。

第四,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价值。

DLT账本具有可追溯、难以篡改和不易伪造的特性,可以保障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仅如此,DLT账本还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价值。

一是,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及时性。

传统上,会计处理、记录和对账需要成本,因此基于成本收益原则,传统会计惯例一般是按月度、季度、半年度或年度来编制披露会计报表,这种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具有严重滞后性,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投资者、债权人、财务分析人员、企业管理者等相关信息需求主体的决策是不间断地进行的,他们希望能随时都能得到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财务信息的及时性至关重要。从技术可行性看,基于自动化执行、实时记账又能实现全局一致性的DLT,瞬时的资产负债表编制已成为可能。

这或许将是财务会计的一次重大变革。当然,需要满足一些必要前提条件,比如,DLT账本应有足够的泛在性,能够全局地覆盖各类会计要素。

二是,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

根据财务报告的满足需求原则,财务报表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因此财务报表信息应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与历史成本信息相比,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相关性。然而,传统上,由于前述所言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难以做到及时性,“不得不”更多依靠历史成本计量法,影响了财务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

而利用DLT,不仅可以实现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还能实现财务报表编制的及时性,使基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变得更加可行,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是,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全局性。

同样,由于记账需要成本,因此基于成本收益原则,传统财务报表通常有选择地反映预先认为对决策者有用或重要的信息。信息使用者仅能掌握企业经营活动的部分信息,而非全局信息。

而DLT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记账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以让信息使用者穿透式获得企业运营的全局信息,提高决策效率。不过在这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相关利益主体知情权和企业商业机密之间的信息披露边界问题,需要进一步权衡。

此外,全局信息的获取意味着信息的大规模增长,如何更好地提取信息价值则成为关键。

从这角度看,DLT与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融合很可能会成为未来账本技术的发展方向。

文章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DLT账本对传统账本技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