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粉”加料,望眼欲穿的宽松终于来了?

经过2015年那一波降准降息大放水,如今的资本市场似乎久旱未逢甘霖了。炎炎夏日,被“五穷六绝”折磨的市场,像狗一样,正张大嘴巴喘着粗气。

干裂的喉咙,只差一口水,就能起死回生。这时候,端上来的却是“麻辣粉”。

六一儿童节那天,央行挂出了一条新闻:扩大MLF的担保品范围。

新增的担保品主要包括三类:

不低于A**的小微、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

AA+、A**公司信用类债券,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

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可能是多年以来,资本市场被央行灌水灌上瘾了,所以只要央行有点举动,人们就条件反射的喊:“放水了!房价又要涨了!赶紧买房啊!”还有人解读为是“中国版的QE”要来了,各种奇葩的都有。

考虑到有新读者加入,我再简单地解释一下什么是“MLF”。全称是“中期借贷便利”,俗称“麻辣粉”,干嘛用的呢?

简单说就是:大银行通过抵押高等级债券向央行借钱。既然是借钱,MLF有固定期限,期限1-3个月,利率由央行规定,拿到借款后,商业银行就可以拿这笔钱去发放贷款。

所以“麻辣粉”其实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新渠道。只不过“麻辣粉”不像降准那样是免费的。“麻辣粉”既要抵押品,还要交利息。

目前“麻辣粉”的中标利率3.30%左右,对许多银行来说,这个价格有点贵,毕竟定期存款也才2.75%的成本。

有点矫情的是,“麻辣粉”还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

之前央行只接受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麻辣粉”的合格质押品。

所以最早能够吃到“麻辣粉”的都是达官贵人,比如四大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部分省级商业银行等。小银行很感兴趣可惜没资格。

这年头,大银行缺钱,小银行更缺钱。而许多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主要从小银行贷款。国家要扶持小企业和创业者,就要解决小银行的资金问题。

这时候“麻辣粉”扩容就来了。扩容其实是降低了抵押贷款的门槛,与国债、央行票据、优质债券等相比,将那些等信用评级较差的质押物纳入了进来。

打个比方,农村个体户小明准备向银行贷款,原来银行要求,小明要有城市里的房产做抵押,才能给他审批贷款。现在政策放宽,小明拿农村的自建房做抵押,也可以贷款了。

那这么一扩容,央行可以增加多少“麻辣粉”呢?

根据中信证券测算,此次信用抵押品扩容,理论上能增加4000亿至6000亿的可质押债券规模,相当于目前MLF规模的10%~15%。

也就是说,小银行可以多拿价值5000亿左右的相对较低的信用评级债券,向央行作抵押来要钱。当然,5000亿是理论的上限。放多少水,央行也是有尺度的。

说到做到,才是真爱。央行前脚刚给担保品扩容,后脚马上就上菜了,重点是菜量够足。

6月6日,央行宣布进行MLF操作,金额是4630亿元,几乎是5月相同操作的3倍,当时的为1560亿元。

可惜的是,这4630亿元不能全算新增流动性,其中有2035亿元是借新还旧的。这么看,央行是小心翼翼。

那央行搞“麻辣粉”扩容的真实意图到底是啥?其实是在安抚近期的债券市场。

今年债券市场爆雷不断,搞得大家人心惶惶。2018年前5个月,共有11家发行主体的19只债券违约,违约规模与数量比去年大幅提升,其中不少发行主体是民营上市公司。连上市公司的债券都开始违约了,那些经营状况不好的小企业,情况就更糟了。

从2017年起,金融监管部门强化了金融监管,近年正式出台了“资管新规”,金融机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闭着眼睛买企业债券了。

今年违约的上市企业,不是因为业绩爆雷违约,而是因为从市场上借不到钱,没办法借新还旧了。

企业债券没人买,发行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导致依赖融资的很多企业资金周转更为困难,债券违约事件越来越多,市场更不敢买,陷入恶性循环……后果不敢想象,怎么办?

只能央行出面提供隐形信用担保。既然央妈“麻辣粉”都接受AA+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小微企业贷款作为借钱的担保品范围了,就相当于做了个隐形信用支持,意思就是说市场要放心。

这将增强市场对评级较低企业债的信心,防止出现更多风险事件,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问题。

至于被说成是放水……唉,有点想多了。

如果央妈真的想放水,那简单的就是降息、降准备金率就可以,立竿见影,不用这么纠结了。

最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去除杠杆,而是要让杠杆有可持续性。社会上乱说要搞到大家都没有杠杆,这肯定是错误的。

所以“麻辣粉”重新端上来,不是让市场吃成胖子,只是喘口气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麻辣粉”加料,望眼欲穿的宽松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