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9《刀锋》【英国】毛姆

《刀锋》

前言:看完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和《面纱》,便开始刷毛姆的第三本书。看小伙伴的推荐,好像这个书里的“拉里”这个人做事风格有点像我,便在周日花了一天刷完了这本书。《刀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莫过于这句话:“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英文版本是:”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这句话意味颇深,很难懂,以至于我读完整本书,也不知道毛姆的这本小说为什么叫《刀锋》。看了其他人的书评,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正文: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青年拉里因为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好友为营救自己而牺牲在战争中,因此当他从战争中归来后,他对人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他不懂世界上为什么有罪恶、痛苦和不幸。他丢下未婚妻,辗转欧洲寻找生命的意义。大量的阅读,艰苦的体力劳动,基督修道院清修都未能让他获得心灵的平静。直到他扬帆远行东方,在印度吠陀经哲学中找到了安生立命之道。在追寻的过程中他和未婚妻解除婚约,放弃获得俗世成功的一切机会,散尽家财。而故事的最后,拉里并没有成佛成家或者遁入空门,他只是带着他所获得的感悟隐入喧嚣的人海中。

“我笔下的主人翁并非名人,可能永远默默无名;他的生命走到尽头,或许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犹如掷入河中的石子,不过暂时溅起水面涟漪;故本书若承读蒙读者青睐,只会读到故事本身的趣味。不过,有鉴于他服膺的生活方式,以及刚强与亲和兼具的奇特性格,对同袍的影响或将与日俱增,后世的人也将发觉,这时代曾有一位奇人。”毛姆在这本《刀锋》一开始便如是写道。

看过《刀锋》的人应当知道,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哲学观点,更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人生。而生活的精彩恰恰就在于它的丰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生活,没有哪一种人生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或者都应该奉行的。但不论你想过哪一种生活,它都不会使你毫无烦恼、称心如意。

一心想挤进上层社会的艾略特终身被上层社会所看不起,沉醉于纸醉迷金的伊莎贝尔寻不到自己精神的伴侣拉里,哪怕是作者最欣赏的拉里为了寻求自己的人生意义也历经磨难。毛姆没有贬低任何人的生活,荒唐如艾略特他也写出了他热爱家人的可爱之处,虚荣如伊莎贝尔他也写到了她高贵、优雅的动人气质,就算对拉里那种寻得人生意义的成圣之道,也只是发出了欣赏烟花时的赞美。毛姆没有给出人生应该怎样过的答案,却让读的人想去寻找答案。

《刀锋》中的每一个人,都已经得偿所愿。艾略特成为了社交名人;伊莎贝尔过着优渥的生活;格雷找到了赚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事务所;苏珊•鲁维埃选择嫁人;索菲一死了之;拉里找到了自己向往的“道”。

的确,在一个人功成名就之时,往往年龄也到达人生的迟暮,如果年轻便看尽繁华,那么他依然会将人生阅历整合,形成不朽的创作。有朝一日,他会继续回想自己写作的初衷,算是复盘人生的所见所闻,创造一个看似随性的人物,一个多彩的生活,涵盖了这些年的所有生活和思考。如此算得上功德圆满,了无遗憾。

也许,我们生命中最好的结局就是如此。人,生而志向不同,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过自己向往的生活,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想来是因为人生最好的这段岁月,应该去追寻真理及真我,即使最后一无所获也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如同拉里说的“我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追寻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完善。

结尾作者对拉里的总结那段我非常喜欢:“他没有野心,对名利也毫无欲念;无论成为何种社会名流都令他厌恶;于是,他或许很满足自己选择的生活,只做好他自己就已足够。他谦逊得不愿意做他人的榜样;可或许,他觉得会有些许彷徨的人,像飞蛾扑火那样受到他的吸引,终将向他走来,分享他那熠熠生辉的信仰:人生的极乐只存于精神,人循着无私与弃绝之念走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便将能善司其职,就像他写书或是游说众生那样。

尽管追寻的一路,要历经多少艰难险阻,就像作者所说“剃刀锋利,越之不易”,但好在还是有一些人可以跨越,无论以何种形式,他们都是幸运的。

无论能否越过刀锋,愿你我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NO.39《刀锋》【英国】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