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鉴赏与保养

2019-12-16 逸可居367 转自龙观天下786

修改

微信分享:

印石的“六德”、“三贱”、“三贵”

印石中的“六德”是“细、结、温、润、凝、腻”,是印石材质优良的标准。

  “细”,是指印石的颗粒细微,内部结构单一,无杂质或少杂质。

  “结”,是指石的固压结晶情况好,比重比较大,入手有沉甸甸的感觉,不易碎裂。

  “温”,指印石的手感温度,较一般石材清凉。

  “润”,指印石的手感湿度,摸起来很滑,有含水的感觉,表面反射光泽不浮,向内收敛。

  “凝”,指印石的透明度高,冻化程度好,如同液体凝结一样。

  “腻”,是指印石表面有油质感,而且是从石头里面沁出来的。

印石中的“三贱”即“粗、松、脆”,是印石材质低劣的标准。

  “粗”:指印石构成的颗粒粗糙,肌理内混杂异物。印石无光泽,呈土地状集合体,入手感觉涩滞,更无油腻可言。

  “松”:指印石的结构松散,结体不致密。轻碰即伤,软弱如干硬的泥土,始终像缺油的样子,难以篆刻,属于蚀变、固压程度较差的反映。

  “脆”:刻之即剥落、崩渣,或软硬不一,篆刻时刀不入,或出现石质坚滑的拒刀等情况,难以表现刀痕效果。

  印石的“三贵”是“方、高、大”,是印石形状优良的标准。低廉的印石可以人工裁削,高档石材价值连城,裁削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本身的形状就很重要了。

  “方”,长方或正方体最适合做印材,扁材次之,条材更次之,随形为最次。

  “高”,印章要以手抓握,且高档石材一般都有印钮,太低就有局限。

  “大”,高档石材的价格与体积重量的比例是几何级数,越大的印材越稀有,价格越高。

  寿山石的鉴别

  “石帝”田黄历来作伪者层出不穷,主要可归为如下三类:一是用寿山石中水坑山坑的其他石材来冒充,如坑头石、鲎箕田、鹿目格、碓下黄石、黄都成等几十种石材,都有用来冒充田黄的。二是将白色寿山冻石用藤黄水浸泡十几天,染成黄色。色浮偏暗,无腻凝的质感。三是以黄色石粉、树脂为原料进行化学合成,以放大镜去观察,既可见黏稠的树脂感,且无光,不透,无萝卜纹。

  白芙蓉为“印石三宝”之一,作伪者通常以白高山石、白巴林石冒充,也有以旧粉石印章冒充的,前者可从石质的细腻、坚密程度上去判断,后者只需以指甲刮石的棱角,如石粉粉落则为赝品。

  艾叶绿作伪通常是以巴林绿石、辽东绿石、月尾绿、广东绿、安绿石冒充,只要了解熟悉这些用来冒充的石材的特点,不难判别。

  鸡血石的鉴别

  鸡血石中鸡血颜色鲜红为上品,大红次之,暗红最差。血量大于30%者即为高档品,大于50%者为珍品,大于70%者则为绝品,但如血色不美,或底质不佳,则其档次仍要大幅下跌。印石又依含血面而分成六面血至一面血六种,以六面血为上品,而以四五面血者为正品,三面血、二面血者为中品,一面血者则为最次。以浓血为贵,散血则如鸡血水稀释,而影响档次。石质以细腻、纯净、透明,有光泽,较坚硬,少杂质裂纹为上品。

  鸡血石的作伪手法,古代是用含色素的热油煎炸,使血色渗透或露出,现代则有五种:一是描绘法,将硫化汞或真鸡血粉,描绘在磨光的石料上,再覆以树脂并磨光上蜡。鉴定时可用脸或手测试其温度,真石有冰冷感而假石则温。二是拼接法,将真鸡血石切成薄片贴在无血石上。三是合成法,用石粉和血粉压制合成。四是镶嵌法,将六面鸡血石片镶嵌在一块普通的芯体,或在鸡血石的不理想部分进行局部挖补镶嵌。五是激光作假,因为激光血纹过于理想化,其材料又与天然石料有明显的温差,所以,比较容易辨认。

  假鸡血通常没有银斑,色度深浅不匀,线条粗细不一,花纹不自然,排列不符合鸡血赋存规律,肉眼细观不难区别。

  真鸡血石的重量较沉稳,假鸡血石的重量较轻浮。用砂布细磨,真鸡血石材会呈石粉状而有朱砂红之现象,化石物则没有;用刀雕刻,假鸡血石下刀后呈塑质之卷曲石屑,能感觉出来;用火烧,假鸡血石会有烧焦的胶臭味,真鸡血石则不会;用手量质重,假鸡血石因质地不同而感觉较轻;贴肉试石感,假鸡血石没有石质的冰凉感。

  寿山印的保养

  寿山印最忌干燥高温,应避免阳光暴晒和高温环境,适合在干燥通风的阴凉环境下存放。对暂时收藏起来的作品,最好放置锦盒中,薄抹白茶油,石表吸透油质,不让干燥,以养其性,反复如此,石质更加温润莹澈。不搁置收藏的寿山印(除芙蓉印)最好能经常摩娑抚玩,油渍在人的体温作用下附着并沁入石中,久而久之,石质则更有灵性,古意盎然。

  从总体上说,寿山印除芙蓉石外宜用油保养,但又要有所区别。田坑石石性稳定,温润可爱,无须过多抹油,只要时常摩娑把玩。水坑石冰心洁质,精细磨光后,把玩在手晶莹通灵,也不必油养。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细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质地较松,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泽也变得黝暗无光,如果经常为其上油保养,则流光溢彩,容光焕发。进行油养之前,应先用细软的绒布或软刷,轻轻消除石印表面的灰尘,千万不可用硬物刮除,否则易伤及石材表面,接着再用干净毛笔或脱脂棉沾白茶油,均匀涂在石印的各部位,即可使雕件益增光润。油养时采用白茶油是最理想的,花生油、沙拉油、芝麻油皆会使石色泛黄,不宜采用。动物性油脂与化学合成油脂也不适用,不但不能产生养石的功效,长期使用还可能严重破坏石质,务必谨慎。

  鸡血印的保养

  鸡血印应避免长时间放在日光或灯下,以免鸡血因红色部分氧化变暗而减低了价值性。平常则宜擦上或浸于好的润石油中,如美玉一般,使石质与空气隔绝,减少因温差变化而造成石质龟裂的可能性,且可增加石质的温润性。另外避免碰撞、摔裂即可。

  鸡血印宜适当地把玩、摩擦,可使呈“老光”,亦称为“宝光”,而成为“老石”质更可人。但对刻有薄意之印石或雕刻品则应避免,以免破坏了雕工,使之面目全非。

  青田印的保养

  青田石性脆,温差变化稍大一些,表皮就会自然开裂。需要配上锦盒、锦套,还应在其表皮涂上一层川腊。涂抹前先将印石在70至80度热水中浸泡,3至5分钟后取出抹干,将川腊涂抹其上,川腊遇热融化于印石的表皮,然后用干毛巾轻轻摩擦,越擦越亮。不要像养护寿山石一样抹油,石性不同,养护方法也不一样。

  巴林印的保养

  巴林石开采历史较短,但许多收藏和库存的巴林石因养护不善,都出现了干裂现象,巴林鸡血石的“褪血”程度比昌化鸡血石严重。对巴林石要综合养护,寿山石的油养,青田石的腊养都可采用,巴林鸡血石的养护则要参考昌化鸡血石,如已经褪色,可涂蜡或刮去表面一层。

关于印石保养的几点个人经验

一般来说,除了几种特别的石种,比如寿山石老性黄白芙蓉、寿山石瓷白、巴林石瓷白等,一般的印石都需要适当的保养,总之,保养总比不保养好,不管搞什么收藏多少都要花一些精力在保养上,那种把东西买来就丢在一边不闻不问的是暴殄天物的行为。网上关于印石保养的说明相当多,有的甚至自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我这里说说几点自己历年来的亲身体验:

    1、印石为什么会裂?盖因为⑴、石头也和地下出土的文物一样,长期在地层深处与外界环境隔绝,出矿后环境变化石头内部水分丢失造成裂纹。⑵、印章石一般成分为地开石、高岭石、叶蜡石一类,硬度较低,摩氏硬度在2.5左右,在开采、运输、收藏中也会产生格裂。

    2、所谓南橘北枳,有些石头在南方湿润的天气石性稳定,而到了北方干燥的地方,就产生裂纹。我一枚老性芙蓉石就有这样的经历:放在我书架上好几年不要任何保养都没有问题,前年卖给一个北方的朋友,一过去就有几处裂纹,马上寄回来,我稍微用油薄薄地刷了一层,然后还是放书架上,到现在还是一样光彩照人,没有一点问题。

    3、关于印石保养用油的问题,档次高的石头还是用好的油比较合适,好的料子一般可以用婴儿油,橄榄油、白茶油(白茶油不是普通的茶油,要放在太阳下暴晒几个月由黄变白方可使用)保养。但是对于一般的石料,用价格昂贵的油不太划算,可以买液体石蜡(化工用品店有,医疗用品店里的更纯正),或者上海纯白油(过去老人家用的发油,一般在化妆品批发店可以买到)也行,成本低。当然优质的好石头可以不需要上油保养,偶尔刷薄薄的一层油,用软布擦拭即可,还是那句话“保养总比不保养好”。另外经常把玩石头人身上的天然油脂也是保养石头的最佳物质,经常盘玩也容易使石头产生包浆,古意盎然。

    4、石头多了,一个个保养很麻烦怎么办?我通常是把石头装在密封塑料箱里,箱底倒进一层油,然后用喷壶把油均匀地喷在石面上,密封起来放在室内阴凉的地方,这样即干净整齐又方便保养,半年一年开开来检视一次补喷一些油就好了,没有必要把石头全部泡油里。精品独立装盒的石头也可以装密封袋里,倒上一些油进去,就可以万事大吉了。陈列架上的石头只能在边上放上一小杯油或者清水,通过自然挥发保持滋润,但是还是免不了要勤劳些隔一段时间巡视保养。

    5、喜欢自己动手打磨石头的朋友要特别注意,用水砂打磨完石头后最好擦干水后立即刷油保养,即使来不及刷油也要暂时泡水里,切不可放在空气中自然风干,这样的后果基本上是十石九裂。

    6、对于初次接触印石的朋友来说,一定要有保养石头的心理准备,网上买的石头需要打包邮寄,由于物流环节的环境不佳,有些石种又很能吃油,因此到货时打开一看常常有怎么和图片上差太远的想法,实际上只要打一些油上去保养一下就马上恢复原状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石鉴赏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