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革命老兵

走访革命老兵,传承革命精神

中国青年网武城7月14日电(通讯员 杨文海)2019年7月14日,在武城县政府的支持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厚史载德"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访幸福中心革命老兵——许长明老人,开展以“走访革命老兵,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看望许长明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威 摄


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最具代表性的90岁的抗战老兵许长明向实践队讲述了自己的从军经历。许老1947年参军,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与邱少云是同单位战友,许老曾先后参加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1953年复员返乡。

许老平静的讲述着自己亲眼所见的鲜血与牺牲,一字一句带给我们的却是直击人心的震撼,一位位英雄用自己的血肉阻击着敌人的侵略,用自己的牺牲为祖国的和平争取了希望,那这种情景在和平年代对我们带来来说是不敢想象的,在当时对于许老却已经如同家常便饭。战争是残酷的,远比电视剧里要残酷的多,更是和那些抗日神剧里的一人力战日军一个连形成了鲜明对比,看似平淡无奇的讲述却能带来比浮夸噱头好一万倍的效果,这种直观的对比让我们明白,我们在宣传红色精神的时候固然可以带有艺术性、主观,但是历史的真实性不容诋毁,历史的尊严不容践踏、历史的沉重我们轻浮不得,历史只有引发人们的真情实感才能让人感受到和平的不易。




采访抗战老兵陈兴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威 摄


在武城县幸福中心,实践队成员们邀请革命老兵许长明为大家讲述自己以往的经历,老兵的事迹获得了实践队员的阵阵掌声。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实践队员们根据老兵的事迹特征,凝练老兵的精神品质,编写《走访革命老兵,传承红色精神》等爱国主义教材20份,并面向周边小学生授课,鲜活的案例极大地调动了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热情。


实践队成员还以老人亲身经历作为课堂互动内容让孩子们切实体验真实历史,例如利用子弹发射的停顿智取敌人:当时军队的标准机枪一次性能射出五发子弹,战士们积极对机枪进行改进,改装后一次性能射出八发子弹,而日军习惯性认为我军一轮射击只有五发子弹,智慧的中国战士先射出五发子弹引诱日军,待日军放松警惕再打出剩下的三发子弹,这在弹药匮乏的情况下极大的提高了子弹的利用率。这样生动的事例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抗战不仅需要无畏的精神还需要我们的智慧,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涨,感慨颇深。

经过实践的检验,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道路上,任何文字、图片、影像都远远没有老人一段沧桑的讲述那般有力、那般直击人心、那般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摆在我们面前,每年各个地方都会有革命老兵离我们而去,甚至一些老兵还没有被发掘就带着他们承载的历史长眠,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就去追逐这些抗战英雄们,去切身走近这些抗战英雄们,未来这样的机会还有多少?还有多少位老兵能够为大家讲述他们的故事、传达他们的精神?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切实关注老兵近况,用自己的行动留住老兵、留住历史、留住红色精神,老兵不会不朽,但是老兵承载的精神应当不朽。




实践队员亲临课堂讲述革命战争和建国历史成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周冰帅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一段段真实的历史,一位位鲜活的丰碑,这些民族英雄们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敬仰、去铭记、去传承。

在课程最后,实践队长宗琛寄语久久不能平静的孩子们:“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作为学生脱离课本之外的收获,一节知识理论课或许改变的是你们的近况,但是一段老兵的经历影响的会是你们的一生,希望你们能够铭记真实历史,将抗战精神、爱国之心传承下去。”孩子们或许还有些懵懂无知,无法感受到这短短几句话中承载的责任与寄托,但是我们相信等这些孩子们长大回想起来那些生动的讲述,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多拥有一份宝贵的回忆。




支教行程圆满结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威 摄


为响应国家对于英雄情怀的号召,使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厚史载德”社会实践服务队队员杨鹭羽表示,虽然整个社会实践过程需要我们在炎热夏天四处考察,但是能和老人们握手长谈,那种直击心灵的收获是从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都得不到的。

当实践队员直接接触爱国英雄,记录老兵事迹,制作相关课件,传播红色精神,或是新时代培养青年抗战史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国家英雄需要社会关注,时代需要红色精神,此行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传承红色精神,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访革命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