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读后感

    《精益创业》这本书读完给我的最大的感觉就是,精益创业的思路就是当前敏捷软件开发的思路,应该说比敏捷开发更进一步,和目前devops、端到端跨职能团队的互联网思路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理论基础是一致的。

     这个理论基础,就是适用于复杂的、混沌的场景下的经验性过程控制,强调的快速交付可用的产品->测试衡量->调整优化这样的循环。区别的是来源于生产线的预定义计划控制型的过程。《精益创业》这本书里把这两种过程分别比喻为发射火箭和开车。计划控制型的过程就像发射火箭,预设好细致入微的步骤,期望达到指定的目标,带来的风险是一旦假设中有细小的错误,也会带来惨痛的后果。而开车则是不断根据反馈快速调整方向盘。所以,《精益创业》说,你需要的不是基于众多假设制定复杂的计划,而是可以通过转动方向盘进行不断调整,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过程(P9)。

    通过《精益创业》的第6章“测试”和第7章“衡量”,我也认识到之前我们实施的敏捷开发中存在的问题,P103页描述了一个敏捷开发团队存在的问题,恰恰也是之前我们存在的问题。即衡量依赖产品经理的主观认知。我们甚至很多时候没有衡量,只是赶着完成业务功能。这会导致上面所说的经验性控制过程出了问题,这个过程没能闭环,循环不起来或者循环效果比较差。特别是,我们B2B的广义上的产品,应该是平台+开思的运营+供应商的服务,才是一个完整的提供给维修厂的,有价值的产品。其中缺了任何一环,对维修厂的体验都可能很差。所以,我们应该以端到端的业务目标进行牵引,建立跨职能部门团队,围绕这个业务目标,业务结合产品,快速迭代,通过数据进行验证,再进行调整,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这也是我们成立E2E的目的。

     下一步,我们应该把如何衡量放到与做功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涉及到衡量的需求,也应该优先处理。尽量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衡量问题,举个例子,通过灰度发布,进行AB测试,来进行衡量。通过用户行为监控,来分析用户的使用情况,来进行衡量。不能像现在,依赖市场人员的反馈,第一比较片面,第二反应时间太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益创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