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废,你想起了么

为了不被抛弃太远,自从决定每天工作之余要听一个课堂实录或者是一个讲座,还要坚持日更之后,觉得每天的时间真的是不够用。

一个课堂实录和讲座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吧!但精彩处,我得暂停一下认真记录下来。迷惑处,我得退回去再重听一遍。有共鸣处,还得浮想回味一下。

七七八八,加起来应该要将近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了。因为我写字,字丑不说。关键是费手,写字太用劲了。也只能用工整来安慰安慰自己了。

日更的话,没有打草稿的习惯,直接在发文页面,啤啤砰砰的敲。一气呵成,一千二百字左右,至少也得四十分钟左右了。

时间真的不够用哇,所以看综艺节目都是用2倍速度来娱乐娱乐自己。才能和时间赛跑,勉强跑在时间的平行。

睡前批阅奏折——翻看朋友圈。刷到同事一行人去了南京学习。那熟悉的南京人民大会堂,那值得仰望的亲近母语。

几年前,我也在那个地方参加过培训,听的内容和时间一起,从我这里悄然消逝了,没有任何印象了。但可以百分之百肯定的是,听的过程中,我肯定是热血沸腾的。

是我在听的过程中,不认真?开小差了?不。那肯定不是我的风格。我从来都是早早地到达会场,期待着有谁今天“溜岗“,我可以蹭到更前面的位置,找到最佳视角,一睹精彩。

没有哪次不是把小桌板放下来,克服各种客观的原因,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自己最喜欢的本子,潇洒地签上自己,一字一字的认真记录,笔芯都要用好几根。

干货满满,我也就笔记满满。一本本新的本子写的扉页都不能乖乖听话的合上了,总想钻出来透透气。

干货现在也就真的是干货了,干干净净的躺在本子上,在脑海里找不到任何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了。

所以说,平常教学中,也就不能怪学生考试考的不如我们所预想的那样。那些年,我也是认真听了,可听的那些个内容不也是不记得了,想用的时候,拿不出来吧!

去过北京听国学经典,去过杭州千课万人,去过上海听全课程理念,去过南京听亲近母语,去过青岛听统编教材解读……

出走九年,归来仍是菜鸟。学是学了,大部分没有用,没有去实践,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一看就会,一学就废。学的东西不能适应于本土学生的实际情况。

但是,现在脑海里印象深的是从南京回来,给学生上的一堂作文课——《美食的味道》。把从南京带回来的特产,摆在教室里,51个孩子,齐刷刷地望着讲台,嘴巴时不时有吞咽的动作。

借着图片一一介绍,我在南京尝到的美食,并描述它下肚时的那种味蕾受到冲击的美感,惹的学生一个个想“造反“——“文老师,你够了,求你别说了。我们都要流口水了。”

哈哈,要得就是这个感觉。

然后又把糕点和一个粉末(还真想不起名字了)奶茶一一分给学生吃,并让他们先观察形状 色泽,再说说这个东西吃下去的感觉。

那节课孩子们都说的很好——

有说板栗糕里面的板栗比我们平常吃的板栗甜咸一些,淡淡的板栗味,唇齿留香。

有说奶茶不像茶颜悦色好喝,但有奶香味儿又有茶香味,两个融合在一起,挺有意思的。边说着还不忘吧唧吧唧嘴巴,兴许是想再细细品味一下。

有说绿豆糕和长沙的绿豆糕不一样,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可能是因为里面有文老师爱的味道吧!

你瞧瞧这个小嘴甜的呀!一块绿豆糕就收买了。

四五年过去了,那节课还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去习得了描写美食的方法,因为我们在互动中感受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所以才能在我们的记忆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学的态度固然很重要。但是想要习得知识,习得能力,更重要的是得用,得用起来。

于我个人的学习如此。于我今后引导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学就废,你想起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