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究竟为了什么?【六上工作随笔(四)】

阳光下的你们

        近来身体欠佳,每周的工作也是一拖再拖,但最后的期限总是像个紧箍咒一样,催促我、压迫我。

        也就似“为赋新词强说愁”一样,每次写点什么总要找找感觉,这不,早早来到教室,寻思着在这里升华一下情感,结果一来了就被孩子们围个水泄不通,问这问那,假期里的故事真是各有各的精彩。

        即使耳边叽叽喳喳,但依然能在教室里升华到情感,毕竟坚持做的这件事也是和他们有关,我的思绪啊,穿过整个假期,回到了上周的学校生活……

        上周的我,读完了《论语》,开启了《道德经》,本来是为《世说新语》和《三国》打底用的,结果读开一发不可收。古代君子的大智慧很适合我等现代小女人读,尤其像我这样情感细腻、感情丰富型的人,在强大的理性思维中,可以找到一些理解自我的突破口,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理解生活的本质。当然我想着,这也应该就是我自己的“中庸之道”吧。

时光

        我总是在为我的学生做些什么的时候,发现“教学相长”的规律,这也是老子所说的,越是无为,越是得到。这里的无为不是无作为,而是不为自己,到最后反而成就自己。古人的大智慧里涵盖了太多太多的生命启迪。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今社会我们信手拈来的资料如此繁多,却拼不过古人足不出户想出来的大哲学呢?作者的回答我深以为然,他说重要的思想都是人把自己的经历通过苦想而转化为理论的过程,都是对天、对地、对整个世界的宏大的概括。那时虽然资料和现成的思想匮乏,但也放飞了思想的翅膀,使思想不受固有的禁锢。而我们现代人,文明的步伐紧追经济的步伐,人也是紧赶慢赶地汲取,夹缝中的我们很少有大把的时间去思考一些有关自己的问题,我们习惯了“拿过来用”,忘记了我们的本质是创造的、前进的,但是也只能这样了,我们不被允许,也在行进中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旺盛的生命

        作为老师,给予孩子们的永远没有他们自我获得的多。学校是整齐划一的地方,而孩子们却是不一样的个体,很多事情无法找到两全,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我们学校的校训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却胜过恢宏无比的大口号。我们要给孩子种下的是种子,没有种子的土壤里无论浸润多少阳光雨露,它一定是长不出葱翠的树林的。孩子只要有了自我学习的冲动,那很多事情就是顺理成章的,毕竟孩子生来是学习者。

        就像孩子最近的作文,我总是在诧异和惊叹中批阅他们的文字,有些作文被我发了出来,看到的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只是小学的孩子啊,怎么可能写出那么纯熟的文字?还是那句话,他们生来是学习者,我们成人也是一样,我们向往常的经验学习,我们在一本本书中汲取营养,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又不停地生发新一轮的学习……这一切的一切只是顺理成章、循序渐进,大家总是听说过“一万个小时定律”吧!量变到质变这个过程,一定不能偷工减料,也不能急功近利。

        我们的孩子最擅长的是模仿,他们都是相当聪敏的,他们知道我们喜欢什么的文字,也知道什么是他们的方向。但我更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多自己的主见,而不是人云亦云。每篇文章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是有新的生发的,写作文并不是完成作业,而是在修炼自己的心,让自己的文字说服自己的内心。这才是作文该有的样子,作文和做人是一样的。

        当然,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先做到,然后要求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文究竟为了什么?【六上工作随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