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拍好最可爱的人

关于描写近代战争的影片,美国拍摄的兄弟连可以说是近些年比较经典的。不仅制作精良,其拍摄的战斗过程也达到了军事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和简单易懂。

将兄弟连的影片和美军的历史照片和各部队的战例对比,会发现其非常高的历史还原度。

相比之下,最近描写抗美援朝的电视剧,则拍得更像武侠玄幻题材。

如果不能充分的还原历史,实事求是的描绘战斗过程,就是对在战争中作出牺牲的英雄们不够尊重。

关于志愿军应该怎么拍才对得起最可爱的人,以下是个人看法:

服装

志愿军的服装按照美帝早年政治宣传片不难看出,志愿军的服装非常简单,一层棉服里面就是单衣。这是最不容易拍走样的。这和我们自己的宣传也是基本符合的。

这样的棉服能满足零度左右作战的需求,但是无法应对零下三十度的低温。因此志愿军会沿途搜罗各种能够御寒的衣物往身上裹,当然就包括战死的人民军和美军的衣物。因此服装整体观感更像难民。

枪械

志愿军的枪械,首先最初入朝的部队一定是万国牌武器。

由于后勤因素,志愿军无法大量应用全自动火器。

又因为射程因素,志愿军更青睐射程较远的长身管步枪。

还因为火力因素,栓动步枪不能满足战斗火力强度的需求,半自动火器虽然不够强大但是结合补给考虑成为最优选择

综合补给,射程,火力考虑,半自动步枪是志愿军结合后勤和作战场景作出的比较优的通用枪械选择。

这和志愿军早期入朝缴获使用的实际情况符合,美军的M1卡宾枪很受欢迎,以至于后来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M1卡宾枪。

即使到了中后期,志愿军只给突击班,或者突击排配发足够的波波沙冲锋枪,但是射程很有限,并不能够作为通用的步兵主战武器广泛使用。何况弹药消耗问题一直困扰志愿军。

战术

志愿军的战术和武器一样繁杂,但是也有其特点。

首先,志愿军的战术一定是当时军事强国的战术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

然后,部队的战术很大程度上,受到部队的补给水平和人员训练水平的限制。

同时,部队的战术又必然受到战斗对手的影响。

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大多是隶属东北野战军的部队。因为东北野战军的部队寒带作战的经验最为丰富。

东北野战军的部队,在1945之后有数以万计的日军友好人员随军。武器装备也以日本制造的武器装备为主。

东北野战军因为其后勤水平并不能达到当时世界上其它军事强国机械化步兵的要求,而是和日军最接近,因此采用日军的战斗人员编成方式和火力配置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八路军长期作战的对象和缴获武器的来源也是日军,很难不借鉴日军的战术优点。日军随军配发的阵中要务令手册,八路军应该也有不少缴获和参考。

还需要提起的事情是,早期国内军事院校的师资力量以日本军校留学归国人员为主,国民政府的德械师相对出现较晚,因此从我军高级军事主官的教育来看,日本军事理论也很可能先入为主。

因此志愿军主力的战术动作应该更接近日本的轻步兵。

实际拍摄的例子

以最近正在上映的冰雪尖刀连为例子。

服装太整齐显得不够冷

这不必说,志愿军冷了捡衣服穿是必然的。而且为了避免误伤,捡的衣服应该掖在里面。

衣物杂乱没有准备性,最能体现后勤的仓促和实际的寒冷,而寒冷是志愿军的头号敌人。最简单的问题导致的细节误差最大。

自动武器比例过大,弹药太不节约

首先其武器中自动火器的比例太大,近距离作战的成分太多,这显然把早期朝鲜东线穿插山地作战使用的武器和中后期西线临津江防御和汉城城市作战的武器搞混了。

作为穿插连,考虑山地阻击作战的需求,半自动步枪的射程,火力,弹药消耗是最佳的。

步枪的选择能后从细微处体现出一种两难,会加深观众对战争难度的理解。

特别的炮排和不该带的掷弹筒

尖刀连采用了炮兵排的编制,炮兵排是典型的日本编成方案,因为迫击炮很稀罕,所以日军一般大队也就是营一级作战单位才有迫击炮的配置。而早期的八路军在缴获迫击炮后也是这样将迫击炮由营团一级主官直接管理,亮剑里的独立团就是这样的,很写实。

后来东北野战军宽裕了,会对一些穿插连队加强迫击炮排。这和日军的方式是一样的,宝贝疙瘩给尖刀连带一点。指挥由连队最高军官直接干预。

而华野九兵团的部队未必采用这样的编成方式。

另外,迫击炮对于长津湖那样的山地作战是必要的,因为掷弹筒的射程很有限。所以穿插连不会携带大量的掷弹筒,从而为迫击炮腾出更多的负重。片中炮排携带了四具掷弹筒,还不如扔掉多带一门迫击炮。

正确的人员编制能更好的和战例配合叙事,负重的选择也能体现补给不足和战斗需要的两难,日军化的编成也能体现一穷二白的家底,能进一步阐明补给一直是志愿军面对的主要困难。

不够朴实的战斗跃进和据枪

步兵跃进战术,片中有大量的行进间半观瞄据枪的动作,以及冲锋过程中立姿无掩护还击的动作,这在半自动武器为主的志愿军主力部队中是不应该存在的,或者是被坚决反对的。

首先这种行进间半观瞄据枪是自动武器普及后的产物,半自动武器射击间隔太大,如果不能依托掩体,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火力压制,从而在射击过程中成为敌人的靶子。

然后,志愿军使用的有限的突击自动武器都是近距离武器,熟练射手才有资格使用,近距离不用瞄准,远距离瞄了也不准。用当兵的话说是随手一个扇面,枪枪咬肉。

志愿军在冲锋跃进时都会单手提枪扑向下一个掩体,并不会左顾右盼,而是目的性极强。进入有效掩体后才会出枪警戒或掩护。冲锋时的火力是完全放心的交给班组机枪和排属机枪的,一般一个排有四到五挺。至于罩不罩得住,打战靠战友。

朴实的战术动作能体现志愿军的团队信任,作战老练和一往无前。过度表演化现代化的战术动作既不符合事实,也把军队拍得太畏缩。

战斗描述贪大而不求全

战斗描述贪图大场面,对战斗因果过程的疏于描述是垃圾战争剧的一贯问题。

有时候从头到尾,从指挥到遂行,从外围准备到实际攻坚,以时间序列和全局视角的战斗描述更能阐明每一场战斗的必要性和困难点。也是成功的战争片的重点。

为何而战,为何拼死,是战争片的哲学命题。

这个哲学问题用朴实的描述最能让观众听懂。冰雪尖刀连里面只有一句话阐述了这个问题,就是片尾曲里的:那是深爱的祖国。但是这太含蓄,要更直白。

具体的兄弟连,勇闯夺命岛,都有精彩的战斗铺垫,战术目标讲解,战斗过程描述。从这些部分使得观众体会战斗不易,军人光荣。

写在最后

如果把以上要点都考虑到,还有就是飞机来了分散往林子里跑而不是原地扎堆卧倒等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都杜绝。

另外就是故事梗概可以像兄弟连一样从真实战例改写和拼凑,但是细节不能偏离太多。

那么拍出来的感觉可能会更接近最可爱的人。也更能透过种种真实的战场局限性来让观众体会到最可爱的人为了保家卫国所克服的种种磨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才能拍好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