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有时,谅解比惩罚的触动要强得多

在一个有爱的集体里,孩子们对于犯错的伙伴没有谴责,没有恼恨,有的只是同情。

当老师或者成人再对发生的事表示惋惜,然后请大家一起想办法挽救。

这时激发他们行动热情的主要源泉,是大家对那个犯错孩子的信任,以及对他内心世界的体贴和关怀

在有些情况下,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的多

书中有一个谦虚又爱劳动的叫柯利亚的孩子,有次因为他太热衷滑冰,结果到了傍晚,他还没有把高产玉米田的栏雪板插好,苏霍姆林斯基问他时,他吞吞吐吐说插过了。

这是几年来柯利亚第1次说谎。当柯利亚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来到玉米地时,柯利亚很难为情,他们沉默了一会儿。

苏霍姆林斯基对柯利亚第1次进入尴尬的境地很同情。

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孩子在犯错误时,那种束手无策、恐慌和渴望祈求原谅的眼神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柯利亚微笑了一下,做出没发现他撒谎似的,提议一起重新插一次。

孩子如释重负,他未必相信老师没发现他撒谎,但他明显感觉到老师由于了解他的苦衷而原谅了他

这比揭穿他不诚实、说谎话、缺乏责任感要强100倍,更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之后柯利亚把栏雪板一遍又一遍的加固,甚至路过其他苗圃的时候也主动去照顾幼苗。他精神抖擞,情绪激动,还把自己高兴和懊恼的事都一一讲给了苏霍姆林斯基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有时,谅解比惩罚的触动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