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2.技术

信息与信息化

  • 信息技术核心:信息的传输技术

  • 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 时间敏感网络TSN能够帮助实现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融合,统一的网络能够减少开发部署成本,降低控制器等产品网络配置所需的工程时间

  • 到2023年,我国5G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将加强,打造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运营技术(OT)深度融合新生活

  • 信息传输模型6要素:

    信源、编码(量化器、压缩编码器、调制器、模数转化器)、信道(TCP/IP)、解码(解调器、数模转化器)、信宿、噪声

  •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1. 立项:系统规划/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分析、概念/需求阶段,形成 SRS 需求规格说明书

      • 系统规划/总体规划:必须完成的总目标,确定工程的可行性,导出实现工程目标应该采取的策略及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

    2. 开发:系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编码/测试/试运行、系统验收

      确定信息系统必须完成的总目标,确定工程的可行性,导出实现工程目标应该采取的策略及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估计完成该项目工程的资源和成本,并且制定工程大致进度表的过程属于项目的系统分析阶段(易错点)

    3. 运维:预防性维护(错误前、未来);更正性维护(错误后);适应性维护(环境变化、升级迁移);完善性维护(软件维护主要部分、工作量大:新功能、功能扩充、改善性能、可维护性)

    4. 消亡

  • 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主体:全体社会成员,包含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 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 国家信息化体系6要素

    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的龙头、主阵地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核心、实效关键、薄弱环节) 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设施(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 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技术和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信息化人才:人才是信息化的成功之本,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 信息资源特点

    1. 能够重复使用,其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是社会公共财富,也是商品,可以被交易或者交换

    2. 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中体现不同的价值

    3. 广泛性:人们对其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

    4. 流动性:通过信息网可以快速传输

    5. 多态性:信息资源以数字、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态存在

    6. 融合性:整合不同的信息资源并分析、挖掘可以得到新知识,取得比分散信息资源更高的价值

  • 信息安全审计:

    1. 一般公认信息系统审计准则: ISACA 公告、职业准则、职业道德规范

    2. 信息系统的控制目标

    3. 其他法律和规定

  • 信息系统审计

    1. 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跨越多学科领域,是全部审计过程的一个部分,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评估并提供反馈、保证及建议

    2. 信息系统审计基础的4个理论:传统审计理论、信息系统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计算机科学

  • 信息/信息系统安全特点:

    1. 保密性C: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被授权的实体或进程,网络安全协议、网络/身份认证服务;数据加密、物理加密、信息加密;最小授权、防暴露

    2. 完整性I: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出数据是否己被篡改,协议、公证、CA认证;纠错编码、奇偶校验;数字签名、密码校验;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

    3. 可用性A: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后可访问数据,可随时使用,身份识别与确认、访问控制、业务流控制、路由选择控制和审计跟踪、磁盘和系统的容错、可接受的登录及进程性能、可靠的功能性的安全进程和机制、数据冗余及备份

    4. 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5. 可控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防火墙增强了信息的可控性,易错点)

  • 信息系统安全的技术体系:物理安全、运行安全、数据安全

  • 《信息技术安全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内容:信息安全方针与策略、组织信息安全、人力资源安全、资产管理、访问控制、密码、物理和环境安全、运行安全、通信安全、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和保持、供应商关系、信息安全事件管理、业务持续性管理、符合性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1. 户自主保护级:普通互联网用户

    2. 统审计保护级:内联网以及国际网商务活动,需要保密的非重要单位

    3. 全标记保护级:用于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金融单位机构、邮电通信、能源与水源供给部门、交通运输、大型工商与信息技术企业、重点工程建设单位

    4. 构化保护级:用于中央级国家机关、广播电视部门、重要物资储备单位、社会应急服务部门、尖端科技企业集团、国家重点科研单位机构和国防建设等部门

    5. 访问验证保护级:用于国防关键部门和依法需要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特殊隔离的单位

  • 岗位安全考核与培训:

    1. 对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重要业务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和重要业务应用操作人员等信息系统关键岗位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允许一人多岗,但业务应用操作人员不能由其他关键岗位人员兼任;关健岗位人员应定期接收安全培训,加强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2. 兼职和轮岗要求业务开发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不能兼任或担负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重要业务应用操作人员等岗位或工作,必要时关键岗位人员应采取定期轮岗制度

    3. 权限分散要求:在上述基础上,应坚持关键岗位“权限分散、不得交叉覆盖“的原则,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络管理员不能相互兼任岗位或工作

    4. 多人共管要求:关健岗位人员处理重要事务或操作时,应保持二人同时在场,关健事务应多人共管

    5. 全面控制要求:应采取对内部人员全面控制的安全保证措施,对所有岗位工作人员实施全面安全管理

  • 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1. 系统级安全:第一道防护大门,敏感系统的隔离、访问IP 地址段的限制、登录时间段的限制、会活时间的限制、连接数的限制、特定时间段内登录次数的限制以及远程访问控制

    2. 资源访问安全:程序资源的访问

    3. 功能性安全:程序流程

    4. 数据域安全:行、字段

  • 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一企业信息化一产业信息化一国民经济信息化一社会信息化

  • 企业信息化

    1. 企业信息化是产业升级转型的成要举措之一,而以“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为特点的产业信息化是未来企业信息化继续发展的方向

    2. 企业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经营策略、行为规范和业务流程

    3. 企业信息化在企业产品( 服务 )、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4. 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经营管理类软件

      供应链管理SCM-以客户为中心/扩展性/多层次/集中化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 、客户关系管理CRM

  • CRM客户关系管理

    1. CRM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但是 CRM 绝不仅仅是某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它更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策略,注重的是与客户的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以产品或以市场为中心

    2. CRM 三角模型:信息技术、CRM 应用系统、CRM 经营理念

    3. CRM应用功能设计:自动化的销售、自动化的市场营销、自动化的客户服务

    4. CRM 应用设计特点::可伸缩性、可移植性、可拓展性、可多用性

    5. CRM 的三个要点:客户、关系、管理

    6. 客户数据

      • 描述性数据:客户的基本信息,如果是个人客户,一定要涵盖客户的姓名、年龄、ID 和联系方式等;如果是企业客户,一定要涵盖企业的名称、规模、联系人和法人代表等

      • 促销性数据:体现企业曾经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历史数据,主要包括用户产品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促销活动记录数据、客服人员的建议数据和广告数据等

      • 交易性数据:反映客户对企业做出的回馈的数据,包括历史购买记录数据、投诉数据、请求提供咨询及其他服务的相关数据、客户建议数据

  •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通关、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连成一个整体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资源、材料资源、能源

电子商务

  • 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的契合度最高

  •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 原始电子商务: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和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

  • 现代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需见面,实现网上/线上交易、在线支付/货到付款、智能配送以及相关综合服务的一切活动,是完全创新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传统商务流程的一种以信息化应用为典型特征的商业运营模式

  • 电子商务特征:

    普遍性:可应用于各个行业 便利性:不受区域、环境、时间限制 整体性:有完整的人工、电子信息处理流程 安全性:进行加密、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 协调性: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等方面相互协调

  • SET协议:可以实现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加密、认证、密钥管理机制,保证了在因特网上使用信用卡在线购物的安全,主要由持卡人(Card Holder)、商家(Merchant)、发卡行(lssuing Bank)、收单行(Acquiring Bank)、支付网关(Payment Gateway)、认证中心(Certificate Authority)组成

  • ABC模式:由代理商 Agents、商家Business和消费者Consumer共同搭建的集生产、经营、消费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

商业智能

  • 理解:

    • 商业智能BI不是新技术 ,通常被理解为将组织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

    • 需要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 OLAP 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 帮助组织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的,也可以是战术层和战略层的

    • 包括来自组织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等方面的数据,来自组织行业和竞争对手的数据以及来自组织所处的其他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 组成:商业智能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

  • 商业智能六个步骤

    需求分析、数据仓库建模、数据抽取、建立商业智能分析报表、用户培训和数据模拟测试、系统改进完善

  • 商业智能3个层次:数据表、多维数据析(核心)、数据

  • 商业智能4个功能

    • 数据仓库:实现高效访问,提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 数据ETL:将数据从来源端经过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加载load至目的端的过程,支持多平台,多种数据存储格式

    • 数据统计输出/报表:包括统计数据表样式统计图展示

  • 分析功能:有一定的交互要求,支持多维度OLAP

  • 数据仓库

    1. 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应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数据仓库是对多个异构数据源(包插历史数据)的有效集成,集成后按主题重组,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

    2. 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源泉,通常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存放于数据库中的各种业务处理数据和各类文档数据;外部信息包括各类法律法规、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等

    3.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数据仓库的组织管理方式决定了其对外部数据的表现形式。需要根据数据仓库的特点决定所采用的产品和技术,并针对现有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清理及有效集成,按主题进行组织。数据仓库按照数据的覆盖范围可以分为企业级数据仓库和部门级数据仓库/数据集市)

    4. OLAP服务器: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按多维模型组织,以便进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发现趋势。根据存储数据方式不同,具体实现可以分为ROLAP、MOLAP、HOLAP

      • ROLAP:基于关系数据库的OLAP实现。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以关系型结构进行多维数据的表示和存储,基本数据和聚合数据均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

      • MOLAP:基于多维数据组织的OLAP实现。以多维数据组织方式为核心,MOLAP使用多维数组存储数据,基本数据和聚合数据均存放在多维数据库

      • HOLAP:基于混合数据组织的OLAP实现。如低层是关系型的,高层是多维矩阵型的,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基本数据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聚合数据存放在多维数据库中

      • 主流的商业智能工具:BO、COGNOS和BRIO。一些国内的软件工具平台如KCOM 也集成了基本的商业智能工具

    5. 前端工具:询工具、表工具、数据析工具、据挖掘工具以及各种基于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的应用开发工具。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针对OLAP服务器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数据仓库

  •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数据库OLTP,在线实时数据,动态;数据仓库OLAP,历时数据,静态

  • 数据挖掘

    1. 数据挖掘过程:数据的清理与集成、数据的选择与变换、数据挖掘以及最后的知识评估与表示

    2. 数据挖掘的直接对象:一般包括数据仓库、关系数据库、事务数据库以及一些新型的高级数据库

    3. 数据挖掘的任务:描述、分类和预测

大数据

  • 大数据从数据源经过分析挖掘到最终获得价值一般需要经过5个主要环节:

    数据准备(ETL、提取、转化、加载) 、数据存储与管理(SQL) 、计算处理(批处理、交互分析、流处理) 、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仓库、OLAP、商务智能) 、知识展现(数据可视化)

  • 5V特点——大多价真高

    Volume(大量-数据量大)、Variety(多样-数据类型多)、Value(价值-价值密度低、应用价值高)

    Veracity(真实性)、Velocity(高速-存取速度快、区别传统数据)

  • 换算:ZB-EB-PB-TB-GB-MB-KB-B,自左向右: ZeptgmkB,1024换算

  • 大数据关键技术

    1. 大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海量化和快速增长需求,谷歌文件系统(GFS)和Hadoop的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奠定了大数据存储技术的基础

    2. 大数据并行分析:大数据分析挖掘是密集型计算,需要巨大计算能力,对计算和存储单元数据吞吐率要求极高。谷歌的MapReduce是主要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数据挖掘)之一

    3. 大数据分析:技术路线主要是通过建立人工智能系统,使用大量样本数据进行训练,让机器模仿人工,获得从数据中提取知识的能力

    4. HDFS: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适合运行在通用硬件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是一个高度容错性的系统,适合部署在廉价的机器上。HDFS能提供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非常适合大规模数据集上的应用

    5. HBase:分布式的、面向列的开源数据库,适合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数据库

    6. MapReduce:一种编程模型,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大于1TB)的并行运算(用于数据管理阶段)

    7. Chukwa:一个开源的用于监控大型分布式系统的数据收集系统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 基础设施关键技术:服务器、网络、数据中心

  • 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在网络上配置为共享的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按需求提供给网上终端设备和终端用户

  • 云计算分类

    1.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给用户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过Internet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服务

    2. 私有云:是为一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该公司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

    3. 混合云:就是将公有、私有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根据需要提供统一服务的模式

  • 主要特点:

    1. 宽带网络连接,用户需要通过宽带网络接入“云”中,并获得有关的服务,“云”内节点之间也通过内部的高速网络相连

    2. 快速、按需、弹性的服务,用户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迅速获取或释放资源,并可以根据需求对资源进行动态扩展

    3. 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极其廉价、潜在的危险性

智慧城市

  • 三大支撑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

  • 智能一般特点:感知能力、记忆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行为决策能力

  • 5大功能层:

    1. 物联感知层(传感器、传感器网络、摄像头、RFID 标签)

    2. 通信网络层(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

    3. 计算与存储层(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

    4. 数据及服务支撑层(SOA、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智能挖掘分析、协同处理)

    5. 智慧应用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

物联网Iot

  • 物联网 IoT理解

    • 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 物联网即“物物相联之网”,不是一种物理上独立存在的完整网络

    • 物联网的“网”应和通讯介质、通信拓扑结构无关

  • 物联网三层架构

    1. 感知层-基础:负责信息采集和物物之间的信息传输,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 (信息采集技术:产品和传感器自动识别技术 (条码及二维码/RFID射频技术/传感器)、音视频、北斗卫星信息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WLAN/Bluetooth/ZigBee/UWB)、远近距离数据传输、自组织组网、协同信息处理、信息采集中间件)

    2. 网络层-核心: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三层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最强、最成熟的部分(物联网管理中心、物联网信息中心、云计算平台、网络总线)

    3. 应用层-目标: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

移动互联网

  • 特点:接入移动性、时间碎片性、生活相关性、终端多样性

  • 关键技术

    1. SOA架构技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是一种粗粒度、松耦合服务架构。Web Service是目前实现SOA的主要技术,是一个平台独立的、低耦合的,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应用程序

    2. Web2.0页面展示技术:不是一种新技术,而是相对于Web1.0的新的时代。指的是一个利用Web的平台,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

    3. HTML5:具有高度互动性、丰富用户体验以及功能强大的客户端。HTML5手机应用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在网页上直接调试和修改

    4. AndroiD、iOS、WindowsPhone主流开发平台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相对其他系统特点是入门容易,因为android的中间层多以Java实现

  • 页面展示技术对比

    web1.0:结构复杂,页面繁冗;垂直化、大众化;参与度、被动接受;信息闭塞知识度;追求物质性价值;实用追求功能性利益

    Web2.0:页面简洁,风格流畅;个性化突出自我品牌;参与度、互动接受;信息灵通知识程度;追求精神性价值;体验追求情感性利益

  • 六大技术产业领域:

    1.关键应用服务平台;2.网络平台技术;3.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4.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

    5.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6.安全控制技术

  • Web服务 (web service) :

    1. 定义了一种松散的、粗粒度的分布计算模式,使用标准的HTTP/S协议传送XML表示及其封装的内容

    2. Web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互操作性,适合使用Web Services的情况有跨越防火墙、应用程序集成B2B集成、软件重用。某些情况下Web服务也可能会阵低应用程序性能,不适合使用Web服务的情况有单机应用程序、局域网内的同构应用程序

    3. SOAP:用于传递信息的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4. WSDL服务描述语言:用于描述服务的 web 服务描述语言,将Web服务描述定义为一组服务访问点,客户端可以通过这些服务访问点对包含面向文档信息或面向过程调用的服务进行访问类似远程过程调用

    5. UDDI:用于 web 服务注册的统一描述、发现及集成

    6. 数据交换的 XML

    7.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Web Service将逐渐融合到云计算saas服务

区块链(Blockchain)

  • 理解:

    • 起源于比特币,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布式网络、加密技术、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集成的新型数据库软件,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

    • 区块链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各领域实现普遍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和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体系趋于完善

    • 区块链成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发展数字经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 可在不可信的网络进行可信的信息交换,其共识机制可有效防止记账节点信息被篡改

    • Baas是指将区块链框架嵌入云计算平台,利用服务基础设施的部署和管理优势,为开发者提供便捷、高性能的区块链生态环境和生态配套服务,支持开发者业务拓展及运营支持的区块链开放平台

  • 特点:

    去/多中心化(突出本质特征)、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开放性、非对称加密)

  • 加密方式

    1. 对称加密:加解密都使用同一个密钥,加解密快,效率高,可用于大量数据加密,密钥管理简单,适合一对一传输;加密强度不高,不适宜一对多加密传输。常见算法SDBI、IDEA、IDEA.RC4、DES、RC4.DES、3DES、Kerberos

    2. 非对称加密:加密用公钥,解密用私钥,安全性高,体制安全,密钥量小,算法灵活性好;加解密速度相对慢,密钥管理复杂(需第三方认证中心)。常见算法RSA.ECC

  • 组成:

    1. 数据层(数据区块、链式结构、时间戳、哈希函数、非对称加密)

    2. 网络层(P2P网络、传播机制、验证机制)

    3. 共识层(POW、POS、DPOS)

    4. 激励层(发行机制、分配机制)

    5. 合约层(脚本代码、算法机制、智能合约)

    6. 应用层 (可编程货币、可编程金融、可编程社会)

  • 基本原则:应用牵引、创新驱动、生态培育、多方协同、安全有序

人工智能

  • 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

  • 应用领域: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 (科大讯飞语音输入法、小度/小爱智能音响、智能语音遥控器、AR/VR、自动驾驶、送餐机器人、无人超市/酒店、无人机)

  • 虚拟现实典型特征:构想性、沉浸感、多感知性、实时交互性

十四五

  •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 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 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

  • 《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任务和重点中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编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布局

    2.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

    3.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4. 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

    5.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

  • 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共性技术:机器人系统开发技术、机器人模块化与重构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技术、机器人轻量化设计技术、信息感知与导航技术、多任务规划与智能控制技术、人机交互与自主编程技术、机器人云-边-端技术、机器人安全性与可靠性技术、快速标定与精度维护技术、多机器人协同作业技术、机器人自诊断技术等

    前沿技术:机器人仿生感知与认知技术、电子皮肤技术、机器人生机电融合技术、人机自然交互技术、情感识别技术、技能学习与发育进化技术、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技术、微纳操作技术、软体机器人技术、机器人集群技术等

  • 《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大数据特性优势,数据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内容属于”加强数据,高质量,治理

  • 东数西算: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其中重点包括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四大类型

  •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五项重点工程: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两化融合标准引领行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工程、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

计算机知识

  • IT服务管理ITSM:以客户为中心提供IT服务;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提供的服务是可准确计价的;适用于IT管理而不是企业的业务管理,ITSM不是通用的IT规划方法

  • 软件工具

    配置管理工具:追踪工具、版本管理工具、发布工具 工程过程工具:建模工具、管理工具、软件开发环境 工程管理工具:项目计划与追踪工具、风险管理工具、度量工具

  • 软件架构设计需要考虑问题: (1)数据库的选择;(2)用户界面选择;(3)灵活性和性能;(4)技术选择;(5)人员;选择三个灵人(易错点

  • 软件架构6种模式:

    1. 管道/过滤器:批处理系统,体现了各功能模块高内聚、低合的“黑盒”特性

    2. 面向对象: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3. 事件驱动:各种图形界面应用,基本原理是组件并不直接调用操作,而是触发一个或多个事件

    4. 分层模式:分层通信协议,如 ISO/OSI 的七层网络模型。此模式也是通用应用架构的基础模式

    5. 客户/服务模式(C/S):允许网络分布操作,适用于分布式系统,如TFTP

    6.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S):为了解决 C/S 模式中客户端问题,如WWW

  • B/S结构的优点

    1. 具有分布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

    2. 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

    3. 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4. 开发简单,共享性强

    5. 与C/S相比,B/S模式最大的优点是部署和维护方便,易于扩展,B/S结构系统的产生为系统面对无限未知用户提供了可能;也存在着系统运行速度较慢,访问系统的用户不可控的弱点

  • 软件中间件5种类型:

    1. 数据库访问:ODBC、JDBC

    2. 远程过程调用

    3. 面向消息:MQSeries

    4. 分布式对象:CORBA和DCOM

    5. 事务中间件:事务处理监控程序位于客户和服务器之间,完成事务管理与协调、负载平衡失效恢复等任务,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 软件需求

    • 基本特征是可验证性

    • 非功能性需求: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如系统性能、稳定性、可用性、可靠性、扩展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和对技术和对业务的适应性

    • 分析方法:

    1. 面向数据流的结构化(SA: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决策树)

    2. 面向对象(OOA)

    3. 面向数据结构

  • 用例图UML:可视化建模语言,不是图形工具,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可以和任何过程模型搭配

  • J2EE应用服务器运行环境3个部分:

    1. 构件/组件 (逻辑代码)

    2. 容器(构件运行环境)

    3. 服务 (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功能接口,可以同系统资源进行交互)

  • 开发企业应用:

    1. javaee,业界标准;.net,非业界标准

    2. 基础类库给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面向对象的、层次化的、可扩展的编程接口,使开发人员能够高效、快速地构建基于下一代因特网的网络应用

    3. 通用语言运行环境处于.NET开发架的最底层,是该框架的基础

  • 面向对象

    1. 三特征:标识、行为、状态

    2. 系统分析4类模型:用例、类-对象、对象-关系、对象-行为模型

    3. 3类设计:用例、类、子系统设计

    4. 是现实世界中实体的形式化描述,将该实体的属性/数据和操作/函数封装在一起

    5. 信息是体现对象间的交互,通过它向目标对象发送操作请求

    6. 模式:描述了一个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特定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

  • 软件质量

    1. 包含外部质量、使用质量、内部质量,是软件特性的总合,软件满足规定或潜在用户需求的能力,质量就是遵从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

    2. 软件质量管理过程:质量保证过程、验证过程、确认过程、评审过程、审计过程等

    3. 软件质量保证: 通过制订计划、实施和完成等活动保证项目生命周期中软件产品和过程符合其规定的要求

    4. 验证与确认:确定某一活动的产品是否符合活动的需求,最终的软件产品是否达到其意图并满足用户需求。验证过程试图确保活动的输出产品已经被正确构造,即活动的输出产品满足活动的规范说明确认过程则试图确保构造了正确的产品,即产品满足其特定的目的

  • 测试

    1. 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活动,测试不再只是一种仅在编码段完成后才开始的活动。通常划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2. 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软件测试是针对一个程序的行为,在有限测试用例集合上,动态验证是否达到预期行为

    3. 白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的内部逻辑黑盒测试:检查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4. 验收测试:主要针对客户需求,通常由业务专家或用户进行,以确认产品能否真正符合用户业务需要。系统集成项目通过验收测试的主要标准为需求文档定义的功能全部实现,非功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 评审与审计:管理评审、技术评审、检查、走查、审计

    1. 管理评审:目的是监控进展,决定计划和进度的状态,或评价用于达到目标所用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2. 技术评审:目的是评价软件产品,以确定其对使用意图的适合性,目标是识别规范说明和标准的差异,并向管理提供证据,以表明产品是否满足规范说明并遵从标准,而且可以控制变更

    3. 检查:目的是检测和识别软件产品异常。一次检查通常针对产品的一个相对小的部分。发现的任何异常都要记录到文档中并提交

    4. 软件审计:目的是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于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审计是正式组织的活动,识别违例情况,并要生成审计报告,采取更正性行动

  • 网络存储3大技术:

    1. DAS:存储器与服务器的直接连接,外界驱动

    2. NAS:网络储存设备,即插即用式,将存储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如以太网,现在比较通用的以太网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连接到一系列计算机上

    3. SAN:采用高速的光纤通道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存储技术,数据量大,成本高

  • IPv4与IPv6

    1. IPv4和IPv6地址格式不同

    2. IPv6称互联网协议第6版,地址长度是128位

    3. IPv4用十进制表示,IPv6用十六进制表示

    4. IPv6协议主要定义了三种地址类型:单播地址、组播地址和任播地址

  • 计算机网络网络

    1. 应用领域:个域网WPAN、局域网WLAN、城域网WMAN、网络网/蜂窝移动通信网WWAN

    2. 应用角度: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穿戴网络、无线体域网

    3. 按计算机网络所覆盖地理范围大小:局域网 LAN、城城网 MAN、广域网WAN

    4. 网络链路传输控制技术:总线争用(以太网标志)、令牌、FDDI 、ATI、帧中继(FR) 技术和 ISDN 技术

    5. 使用总线争用技术的以太网是计算机网路中占主导地位的网络

    6. 网络3大分类:覆盖范围、控制技术、拓扑结构

    7. Internet就是数据网络,单位是BitATM则用的是电路网络,单位是码元

    8. 在无线通信领域,技术发展经历了五代,从第二代2G出现了制式上的变革,从模拟制式变为数字制式

  • 网络安全4类产品:

    1. 防火墙(大门,静态,预先定义)

    2. 扫描器(入侵检测、可能引起攻击

    3. 防毒软件

    4. 安全审计系统(独立记录、黑匣子

  • 机房建设:机房装修、电气系统、空调系统、门禁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

  • 主干网技术的选择:需要考虑网络规模、传输信息的种类和费用等多种因素;主干网的可用性、可靠性要求很高;主干网一般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典型的主干网技术包括有1000Mbps-FX以太网、1000Mbps以太网

  • 多层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分级星型(交换机),一般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层高可能会超过线缆的传输距离,需分级/分层

  • COM+:

    1. 不是COM的新版本,可以理解为COM的新发展,或者为COM更高层次上的应用

    2. COM+的底层结构仍然以COM为基础,它几乎包容了COM的所有内容

    3. COM+倡导了一种新的概念,它把COM组件软件提升到应用层而不再是底层的软件结构,它通过操作系统的各种支持,使组件对象模型建立在应用层上,把所有组件的底层细节留给操作系统

    4. COM+不再局限于COM的组件技术,它更加注重于分布式网络应用的设计和实现,已经成为Microsoft 系统平台策略和软件发展策略的一部分

    5. COM+继承了COM几乎全部的优势,同时又避免了COM实现方面的一些不足

    6. COM+紧紧地与操作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服务为应用程序提供全面的服务

  • OSI和TCP/IP主要协议

    1. 应用层:负责对软件提供网络接口服务

    2. POP3邮局协议第3版:Post Office Protocol3是规定个人计算机如何连接到互联网上的邮件服务器进行收发邮件的协议

    3. Telnet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是Internet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

    4.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前身是简单网关监控协议 SGMP,用来对通信线路进行管理

    5. DNS域名服务器:指保存有该网络中所有主机的域名和对应IP地址,并具有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功能的服务器

    6. DHCP服务器: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一个局域网的网络协议。指的是由服务器控制一段IP地址范围,客户机登录服务器时就可以自动获得服务器分配IP地址和子网掩码

    7. HTML/HTTP (S)协议是实现Internet应用的重要技术

    8. 安全协议和技术

      • HTTPS:以安全为目标的 HTTP 通道,在 HTTP 基础上通过传输加密和身份认证保证了传输过程安全

      • SSL :安全套接字协议,及其继任者传输层安全是为网络通信提供安全及数据完整性的一种安全协议

      • VPV :虚拟专用网络

OSI7层 TCP/IP4层 TCP/IP主要协议
应用层,web网关变换 应用层 HTTP、FTP(Internet文件传输协议)、SMTP、Telnet,前三个基于TCP,SNMP、POP3、TFTP、DNS
表示层 应用层 GIF、 JPEG、DES、ASCIl、MPEG(狗京东爱买)
会话层 应用层,段高层5-7 SQL、NFS、RPC(生气了、闹分手、人品差)
传输层,报文端口变更 传输层,次高层 TCP(面向连接/可靠/全双工)、UDP(无连接,微信)、SPX
网络层,数据报IP地址变换 网络层,第二层 IP、ICMP、IGMP、IPX、ARP、RARP(都有P)
数据链路层,MAC地址变换 网络接口层 IEEE 802.3/.2HDLC-同步比特、点对点PPP-异步同步、异步传输模式ATM
物理层,比特电话网 网络接口层,最底层 RS232、V.35、RJ-45、FDDI
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易错点),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半双工以太网、总线访问
IEEE802.3u 百兆/快速以太网
IEEE802.3Z 千兆/吉比特以太网,1000Base-T、1000Base-Cx、1000Base-Sx与1000Base-Lx,依次对应传输介质分别为超5类/4对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屏蔽双绞线STP、单模光纤SMF或多模光纤
IEEE802.3ae 万兆以太网
IEEE802.3ab 实体媒介部分制定的1000Base-T规格,允许4对5类双绞线可在100m内以1Gbps等级的速度传输数据
IEEE 802.6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MAN)
IEEE 802.7 宽带局域网(Brandband LAN)
IEEE 802.8 光纤局域网
IEEE 802.10 网络安全(Network Security)
IEEE802.11 无线局域网(WLAN),WiFi6 (原称: IEEE 802.11ax),即第六代无线网络技术,是WiFi标准的名称,是 Wi-Fi 联盟创建于IEEE 80211 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
IEEE 802.14 有线电视(CATV)

你可能感兴趣的:(备考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职场和发展)